2006-07-29 20:18:1166.5極地之光

捷運環線拍攝(五)---府中站

府中站現址,便是當年台鐵板橋舊站的所在地,萬板專案實施後,板橋車站遷往漢生東路一帶。府中站的位置可謂黃金地帶,板橋舊站遷離後,當地仍因站前商圈而興盛,只是現在當地稱為後站商圈,較少人稱舊站;根據統計府中站自5月31日通車後,為當地帶來每日5萬人次的人潮,後站商圈也更加興盛。

府中站是目前板南線上”唯一”的側式月台(西門站是後來列車停靠方式與側試月台相同,並非完全側試月台),之所以設計為側式月台,是因為該站地下軌有部份是台鐵的軌道,為不影響台鐵路權,只能設計如此,府中站開挖用地也深到地下5層。
府中站總共有3個出口,但後站那一端卻完全沒有出口,因此往後站商圈的旅客必須由出口2前往,再過縣民大道與重慶路交叉口的馬路,由於縣民大道車速較快,加上沒有地下道或天橋,直能走斑馬線過馬路,行人綠燈大約只有30~40秒,強烈建議不要闖紅燈,以免釀成意外,此外該馬路設有盲人語音系統,當綠燈時會播報:”縣民大到行人綠燈,可通過重慶路口...”,出口1和2只隔一條馬路,出口3則位於板橋市公所旁,非常荒涼(尖峰時段也沒什麼人),清晨或深夜不建議由此進出,此出口在捷運站的那一端也是位在角落,加上沒有電扶梯,又因站體較深的關係,3號出口必須走2層樓梯才能到達出口,3號出口也沒有車站資訊欄,感覺是工程後期才追加的出口,因為出口較其他狹小,可能是用緊急出口改制的,以其他站的經驗(圓山2號、新店2號、龍山寺3號等)。
本站周邊有多線公車行經,但都不叫捷運府中站,正確站名是板橋市公所,除藍19和99為雙邊設站外,其餘行經路線都是單邊(往台北)設站,公車離開本站會繞行一個小圓環,曾發生車禍,請多加注意!
板橋後站,原指板橋火車站的後站,民國81年萬板專案實施[萬華~板橋鐵路地下化],歷經9年,耗資525.54億元,實現萬板地區鐵路地下化,板橋車站搬遷至今日新站路、新府路一帶,原本的火車站,當地人仍習慣稱之為”板橋後站”,因為捷運府中站,讓後站地區又重新繁榮,目前後站主要是不定時的攤販、服飾店為主,生活機能猶如西門町第二,目前府中站出口都位於同一側,也就是後站的對面,導致各出口無法發揮單獨的功能;府中之所以叫府中是因為附近就是府中路...

目前府中站應該是板南線上唯一側式月台的車站,第一次去府中站只有一種感想:「超像迷宮」,我差點找不到往昆陽的月台,因為府中和其他站不一樣,他才2個月台就已經挖到地下5層,以後如果要當地下式的交會站就比較困難,幸好捷運局沒有讓府中做交會站的計畫
根據資料統計,府中站每天有約5萬人次進出,上述後站的那一側沒有捷運出口,因此搭乘捷運的民眾必須先過縣民大道路口,但縣民大道車速快,因此決定興建一座天橋,以下轉自聯合新聞網:

捷運府中站蓋天橋 將有咖啡座

記者吳文良/板橋報導


板橋市公所計畫斥資8000萬元,在捷運府中站出口,興建跨越縣民大道的V字型天橋,天橋上將仿照高速公路苗栗西湖休息站的加蓋天橋,設置空調、可賞景的咖啡座,還有電扶梯、電梯,是縣內首座人行景觀天橋,可望年底發包、明年完工,縣長周錫瑋支持此計畫。

捷運府中站每天有超過1萬4000人次進出,當地流芳里長陳建財等人建議在交通量龐大的縣民大道上建座天橋,可平衡火車站前站、後站的商業發展。

市長江惠貞指出,捷運府中站出口是交通樞紐,穿越縣民大道轉乘民眾很多,估算每天超過5萬人次,每分鐘約50多人次穿越,且縣民大道紅綠燈供行人穿越時間僅48秒,道路中央又沒槽化島供行人暫停,行經車速都很快,設天橋是絕對必要。

市公所與縣政府交通局、城鄉局、台灣鐵路管理局等單位會商後,計畫在縣民大道左側、捷運府中站1、2號出口,興建寬度8公尺的天橋跨越縣民大道,銜接到右側HI-MART商店前的「非常熱區」廣場。

板橋市副市長林貴榮是台灣首位在法國執業的建築師,他表示將在這座「非常天橋」的3端各設1條電扶梯、2台電梯,也會在縣民大道兩側設花台、欄杆等,阻絕民眾跨越。

他說,這是縣內首座有電扶梯、電梯的天橋,這座天橋除寬敞通道,還會設咖啡座或休憩區,讓人們在這裡悠閒看街景,可望成為板橋市另一景點。

【2006/07/21 聯合報】 @ http://udn.com



*捷運命名的依據*
1.鄰近道路名:府中(府中路)、昆陽(昆陽街)、永寧(永寧街)
2.周邊觀光景點:國父紀念館(國父紀念館)
3.地名:淡水(淡水)、東湖(東湖)
另外:已經用過的名字,類似名稱或同名不會再採用,以免誤導
例:文化二路站,則不會再用文化路當站名

目前捷運淡水站和南勢角站是拆除原先台鐵的車站(淡水/中和)改建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