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7 14:57:59ATC小編

搞清楚兩個問題,讓學習不再白努力

學習是為工作,非為學位,你同意嗎?

這是我看了【張忠謀:學校學的只佔5%】這篇報導後(原文:https://goo.gl/pq25et),對十幾年來台灣年輕學子仍抱持錯誤的觀念,浪費大量時間在不必要的學習上,覺得需要把一些想法給整理出來而寫下的。


相信不少人會抱持這樣的觀點:「現在找工作,大學畢業已經成了基本條件了,可以說學習是為了學位,也是為了工作。」

甚至還是有不少人認為,現在滿街都是大學畢業生,要讓自己未來找工作更有競爭力,就要繼續往上唸。也是為了工作,不是嗎?

但其實大多數人都沒搞清楚下面兩點,以致於浪費青春在「用不到」的學習上:

1.自己想要做什麼?
2.職場(世界)需要什麼?

體制教育在第一點上其實做得很少,它大多只負責有系統化、有固定進程的知識傳授,鮮少幫助學生瞭解自己,引導學生去思考自己未來想做什麼。

體制教育在第二點上也做得不夠。例如台灣的中小企業佔了97%以上,需要雇用碩士的比例極低,更別說博士了。唸碩博士最好的出路,就是往國外大企業發展,但這還要考慮到許多層面,像是有出國工作的決心嗎?學校/學歷有符合企業的標準嗎?除了學歷之外,還需要有什麼經歷或能力?

很多繼續攻讀碩博士的人是為了在學歷上更有競爭力,卻沒有真正去瞭解市場的需求是什麼、有多大,以致於畢業後比大學生更難找到工作,最後只敢拿大學學歷去應徵。有些學校教授及政策(如4+1),也鼓勵學生繼續攻讀碩士,而非向學生提問,要學生仔細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以及是否適合做研究。

這並不是說體制教育不好,畢竟它有它所擅長的(在最短時間內有系統地傳授知識給學生),不可能面面俱到。你要說它錯了嗎?它也沒錯。

然而當所有學生們被迫參加這場分數競爭,花費大量時間學習大量知識,而無暇去認識自我、探索世界、瞭解職場、學習其它被體制教育忽略的能力時,最終導致超過2/3的人學非所用,甚至扼殺了學生的學習力,使得大多數人在出了社會兩年後就再也不學習了。
回到最開始提到的:學習是為工作,非為學位。我想,這裡提到的「工作」絕不只是「獲取一份工作」而已。學習是為了工作,而工作的目的是「貢獻價值」。為了有能力解決更多的問題,貢獻更多的價值,所以才會有不斷學習精進的動力。


而在沒有弄清楚前兩點的狀況下,一個人說是為了工作才去獲取學位,往往只是看到短期的目標-謀得一份工作,而不瞭解工作的真義。說到底,其實也只是盲目從眾地獲取學位而已。

再一次想想你對以下兩個問題瞭解了多少,以及你花了多少時間在這兩件事上:

1.自己想要做什麼?
2.職場(世界)需要什麼?

你無法指望體制教育幫你找到答案,你必須願意多參加些活動,多接收不同資訊、觀點的刺激,多留些時間跟自己對話,必須勇敢積極地走出舒適的校園,去接觸、瞭解職場是如何運作的。

你只能靠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