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05 18:18:53Brsuny

追尋理想國(中)

4.湯瑪斯‧摩爾的烏托邦Thomas More《Utopia》(英‧一五一六年)

烏托邦(Utopia)是摩爾將希臘語「不存在的」與「幸福的地方」融合成的新名詞,作品採用摩爾出使到荷蘭時,經人介紹,與在安特衛普同一個名叫拉斐爾‧希斯拉德的虛構人物見面,從他那裡聽到理想國的故事的形式。烏托邦的特點如下:

(1)財產公有是烏托邦的最大特點,也是摩爾社會主義思想中最可貴的要素。摩爾斷言私有制是萬惡的根源,私有制存在,就不可能根除貪婪、爭訟、掠奪、戰爭及一切社會不安的因素。整個烏托邦是一個共產主義大家庭,每個人各盡其能、各取所需。

(2)烏托邦沒有貴族、地主等這些只圖享受的寄生蟲,沒有乞討為生的人。烏托邦人雖然每天只是白天勞動六小時,產品卻十分豐富。

(3)烏托邦人牢牢地樹立了務農為本的觀念,特別重視農業勞動。無論男女,從小就在學校接受農業教育,並到田地上實踐。

(4)烏托邦的城市規劃也頗值得注意。城市人口有嚴格限制,不得過分集中。人口密度問題在烏托邦已受到一定的重視。每座城市劃為均等的四個部分,各有市場、醫院與公共食堂,這一切設施都是免費為所有公民服務的。

(5)烏托邦人把衛生健康當作大事來看。每座城市有醫院四個,每個佔地之廣宛如一個小村鎮,裡面設備完美,藥物齊全,醫生經驗豐富,服務態度非常好,病人受到熱情的照顧,以致樂於住院接受治療。
烏托邦人採取措施,保證供應潔淨的飲水與食物。他們注意維持公共環境衛生,以防止空氣污染,防止疾病流傳。值得注意的是烏托邦已有「安樂死」的觀念。如果某一病症不但無從治好,而且痛苦纏綿,那麼,教士和官長都來勸告病人,他現在既已不能履行人生的任何義務,拖累自己,煩擾別人,是早就應該死去而活過了期限的,所以他應決心不讓這種瘟病拖下去,不要在死亡前猶豫,生命對他只是折磨,而應該懷著熱切的希望,從苦難的今生求得解脫,如同逃出監禁和拷刑一般。或者他可以自願地容許別人解脫他。

(6)烏托邦人給學術研究及國民教育以重要的地位
至於一般的社會教育,則著重於提倡公共道德、集體義務、正當娛樂,以期養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教士在這方面,起有一定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全體國民彼此觀摩,互相激勵,做到自覺地遵守紀律,維護公共利益。

(7)另外,烏托邦的人對於戰爭的看法是,武功並非榮譽。「即使獲得勝利,只要是伴隨著大量的流血,那不僅是悔恨而已,更是巨大的恥辱。」(這在現代人聽來,是多麼的擲地有聲,如雷貫耳呀!)而在宗教方面,人民的信仰自由則受到保障,各自可以擁有自己所喜歡的神。

批判:摩爾不曾提及烏托邦是怎樣產生或是在什麼條件下出現的,他和後來的社會主義者大都過於相信人性本善,低估了社會組織的複雜和社會變革的困難,以及人性中盲目追隨傳統、非理性尋求私利的特質。所以摩爾的烏托邦終究只是「空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