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安平區保母-親子育兒坊 - 增進親子的互動
妳重視常識,妳的孩子卻是個夢想家?妳渴望出門,妳的孩子卻寧願窩在家裡?妳喜歡意外驚喜,妳的孩子碰上不在預期中的改變卻會崩潰?這樣的衝突,往往肇因於親子之間的性格差異。
養育一個思考傾向及人生態度和自己大不相同的孩子,可能起碼是個挑戰;彼此發生誤解和誤判的機會多得是,連最微小的日常事務都能引發混亂。例如,我在周六把正在唸小學的ESTP(外感思熟)型兒子送到圖書館,然後去辦點事情,講好我會在下午一點去接他。我預期他會在大廳等,一看到我的車子停下就會儘快跑出來。我是INFJ(外直感決)型,在孩提時就會這麼做,自然以為他也一樣。
但是,當我到達時,到處都看不到他。我又驚訝又納悶,他是忘了時間嗎?是在附近商店閒逛嗎?我把車停好,開始找他,有點擔心也有點生氣。最後,我在圖書館一落落的書架旁找到正在看書的他,一付沒事人的樣子。「一點都過了,你怎麼沒在大廳等我?」我心情紊亂地問他。
「哦,我以為一點只是個大概,而妳到了就會來找我。」
如果不具備類型觀念,我就會認為我兒子沒責任感、不體貼,要不然就是不用大腦;我的作法是對的,他是錯的。不過,掌握性格類型知識以後,我開始了解,我們思考傾向的差異,導致非常不一樣的預期。他這個ESTP型對我有彈性,是因為他希望別人在同樣情況下會對他這麼做。我從來沒想過他不會在大廳裡等我,而他從來沒想過我的行程安排如此緊湊,所以一定會在既定時間回來。
這不是對或錯的問題,兩種態度都有它的優點。因為了解性格差異,我學著把我的期盼說得更明白些,我們也都試著找出對我們兩個都行得通的方法來。
如果碰到這種普通狀況時,我們的期待截然不同;面對大一點的問題像溝通、親密關係和人生目標時,我們的看法差異會有多大呢?養育一個不同類型的孩子,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和精力。不過,因期待不同而引發的親子問題,可不是只發生在性格完全相反的人身上;有時,即使只有一組偏好有別,也能擦搶走火。
當父母與孩子互動
家庭裡的誤解、擔心和不信任,絕大多數是在父母與孩子類型偏好不同時發生。當父母和孩子經歷性格差異時,父母經常會擔心孩子出了什麼「差錯」,也覺得很難贊同和不帶批判;孩子的自尊或許就開始煎熬。差異,可以衍生出高人一等或不合格的感受──「不是我對他錯,就是他對我錯。」
在某種意義上,一個類型偏好不同的孩子,代表的是我們自己未開發或不可靠的部分。因為他們的方法對我們行不通,我們就認為那也不太可能對他們管用。
養育一個和自己不一樣的孩子,父母必須試圖尋找孩子的風格長處,並允許他或她做自己打算成為的人。在重要的事情上,父母和孩子可以努力適應和妥協。不過要記住,妳身為父母,是比較成熟的一方(即使有時候,妳看起來可能不像那樣!),而且妳的性格比較開展。所以,和其他辦法比起來,妳或許更有能力配合孩子的需求。
但是,當心忽略了妳自己的需要和風格。一位拼命迎合孩子需要的母親,往往會失去平衡;相互尊重和協商才是理想之道。
當我第一次當媽媽的時候,我相信好媽媽會配合孩子所有的需要;所以,我給我的ES(外向感官)型兒子他想要的持續互動和經驗。我們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出去走動、做事、說話、接觸、瀏覽與人相處、從這個活動到那個活動。沒多久,我開始覺得他正從我這兒吸吮了他全部的人生;我會行動、從事超過我先天限制的互動、發作、然後有罪惡感。類型知識幫助我,在自己變成「恐怖的內向媽咪」之前,學著隱退到自己的時空。
當父母和孩子偏好相同時,就存在著一種特殊的牽繫、理解和相容性,通常會更容易溝通。但是,父母必須警惕自己的弱點呈現在孩子身上。一位外向型媽咪說:「我先生比較不能容忍艾咪的內向性格,因為他自己的內向性格讓他的人生感到痛苦。他不能接納他自己,所以他也很難接受艾咪。」有些父母說,他們可能會對孩子似乎和他們有同樣缺點的事情吹毛求疵。問題同樣發生在自己和孩子身上,他們或許會試圖整頓孩子,而非自己。可是,期待一個不成熟、還在發展中的孩子改善連大人都還在努力的極限,是不切實際的。
親子偏好相同,也存在著傷害對方的感情或強化彼此缺陷的危險。直覺感性型母女可能都各自想為親人的婚禮寫下最富創意的賀辭,而感官思考型父子或許會聯手抵抗意欲探究情感的感性型太太∕媽媽。
認識性格類型並運用它,可以幫助家人遠離奮戰、妳輸我贏的搏鬥和塑造孩子的企圖。它可以幫助父母創造一個尊重差異的家庭環境,每個人都得以發展、依照他或她自己的路徑前行。這樣一來,碰到問題就會是:「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意見,而我們彼此相愛。我們要怎麼解決才好?」理解類型後,妳的工作就是把妳的經驗獲益、觀點和技巧,傳授給妳孩子,但不要讓他們覺得他們先天的想法錯誤、靠不住。有時候,這可能是很微妙的平衡,但是值得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