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30 18:21:32幻羽

※ 地獄 ※



地獄,被一些人認為是人死亡後靈魂會到的地方。在漢族傳統宗教觀念中,地獄是陰間地府的一部分。地獄的觀念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的宗教信仰觀念中,如道教、佛教、印度教、現今的猶太教和基督宗教中的一些派別、伊斯蘭教等。其實陰間和地獄的性質不盡相同.陰間也稱冥界,泛指亡魂所在的空間,而地獄特指囚禁和懲罰生前罪孽深重的亡魂之地,可以說是陰間的監獄和刑場。

 

地獄的觀念同時出現在古代東方的印度和西方的西亞,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其最初來源可能是位於兩者之間的伊朗高原。據德語WIKI百科本條目介紹,早在西元前1800年古波斯的拜火教就有這樣的描述:末日審判是有一個大火坑,好人在那裡被牛奶和蜂蜜澆灌,而壞人則被融化的金屬溶液澆灌。

 

有人認為這是東西方所有地獄觀念的共同起源,研究古波斯宗教的學者也持此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佛教傳入前中國沒有地獄觀念。以著有《東漢生死觀》的余英時等為代表的學者認為,中國道教原本已有地獄觀念,佛教傳入後又影響後來道教的地獄概念。

 

不同的信仰對地獄的理解會有所不同,但一般與人死後的靈魂會到地獄受審、等待輪迴、轉世或受刑罰等事有關。地獄與痛苦的負面情緒有不可分割的聯想,佛教認為地獄道是沒有喜悅意和喜樂的地方,在六道之中最苦的境界;地獄道的是囚犯即「罪鬼」,這與鬼道中的鬼是不同的。由於與痛苦有密切關係,故有人用來指災難後的情況如人間地獄。

 

地獄思想隨著佛經的傳譯,由印度傳入了中國。最早的譯述出現在東漢末年桓帝靈帝時期,安世高便譯有《佛說十八泥犁經》、《佛說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等著作。期後,支婁迦讖所譯《道行般若經》中有泥犁品一詞,康巨譯有《問地獄事經》。自此至唐宋時期,佛家的地獄思想便逐漸被中原漢族所接受。至於閻羅王被認為是地獄的主管,掌管陰曹地府。

 

大約在南北朝期間由印度傳入中國。由於閻羅王的信仰與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信仰系統相互影響,演變出具有漢化色彩的閻羅王觀念:十殿閻羅王。地獄的外圍是鐵圍山,鐵圍山隔斷了陽間與陰界,並且地獄的各個部分也是由鐵圍山隔斷。

 

據東漢安世高所譯的《十八泥犁經》中,地獄分為十八層,合稱為十八層地獄。十八層地獄的「層」不是指空間的上下,而是在於時間和內容上,尤其在時間之上。十八層地獄是以生前所犯罪行的輕重來決定受罪時間的長短。每一層地獄比之前一層地獄增苦二十倍和增壽一倍,全是刀兵殺傷、大火大熱、大寒大凍、大坑大谷等的刑罰。當到了第十八層地獄時,苦已經無法形容,也無法計算出獄的日期了。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詩人但丁在《神曲》·《地獄》中詳盡描寫地獄的情況。但丁描述的地獄是一個大漏斗,中心在耶路撒冷,從上到下逐漸縮小,越向下所控制的靈魂罪惡越深重;地心是魔王撒但掌握漏斗頂端。

 

日本地少人多,六十年代經濟迅速騰飛,讓市區樓價高漲,大部分的上班族得住在市郊。東京方圓五十公里內,就住了約二千七百萬人。日本不同美國,駕車上班可謂一種奢侈。事實上,在諸如東京這樣的繁忙都會,街道狹窄,擠滿了人,人車爭路,所以上班族大都得依賴高架鐵路。結果,比起習慣開長途車上班的美國人,這些安心作個乘客的日本人,有更多乘車時間需要打發。

 

過去不是像今天一般,大家可以用iPhoneiPad來消磨時光的年代,於是這便為漫畫造就了龐大的市場,以及為數眾多的上班族忠實讀者。因此,美國發展出一個蓬勃的電影行業,而日本卻是發展出一個蓬勃的漫畫行業,兩個經濟強國各自各精采,當中的差異,未必無因。所以,日本的漫畫不僅是畫給小孩子看,更多的是畫給成年人看的。

 

這些上班族,大多數只能在企業這部大機器裏當個小齒輪,每天都營營役役,對上司卑躬屈膝,甚至被企業齒輪所碾碎,不論工作如何枯燥,上司如何「難頂」,都得日復一日,朝九晚五的上班下班。漫晝,便成了這些上班族像鴕鳥尋找來躲避現實的洞穴,在熙來攘往的上下班往返時間裏,發個白日夢。他們在漫畫中尋求的,就如美國人從電影中尋求的補償感覺。

 

而有一些漫畫家,更筆走偏鋒,對社會人生百態作出種種大膽和無情的挖苦和反諷,從而取得部分讀者的共鳴。日本漫畫大師辰巳嘉裕便是其中一位,他開創凸顯人性陰暗面的畫風,而即將上演的動畫《辰巳》,更輯錄了他這方面的五個代表作:《地獄》、《寵猴》、《大丈夫》、《使用中》、《再見》。這套動畫電影,在結構上由兩組故事平行發展而成,一組是前述描述人生黑暗面的五個獨立短篇,另一組則是自傳漫畫式的人生回顧。

 

1935 年出生於大阪的辰巳嘉裕在二次大戰結束時十歲,這部電影就藉由二次大戰開始講述辰巳嘉裕的故事,並依照﹤地獄﹥、﹤心愛的猴子﹥、﹤男人的砲彈﹥、﹤使用中﹥以及﹤再見﹥五個片段穿插於辰巳嘉裕成為漫畫大師的重大里程碑與轉捩點。

 

辰巳嘉裕從小開始畫漫畫,進而開始投稿並幸運地認識手塚治虫大師,並慢慢地成為專業漫畫師。但人生總是起起浮浮,辰巳嘉裕也碰到了瓶頸,他在這一時期思考他未來的畫風以及他想要呈現的成人世界,因此他為自己的漫畫取名為「劇畫」(gekiga)。從此,他開始用他寫實的畫風呈現他所看到的人性現實面,描述社會的黑暗以及悲哀。

 

日本漫畫大師辰巳嘉裕的漫畫《地獄》:是說二次大戰中,美國在廣島投下核彈結束了這場世界大戰,但核彈也奪走了許多日本人的寶貴生命。核彈的瞬間高熱,蒸發無辜老百姓的同時,也將他們的身影烙印在牆上。在重建腳步進行的同時,一位陸軍攝影師小柳在一棟民房牆壁上發現了令他傷心落淚的烙印。牆壁上是一男一女的身影,小柳不知道這兩人是誰,但在那種環境下,他將這身影詮釋為「為母親揉肩的孝子」。

 

這幅照片在戰後日本引起人民的共鳴,小柳也因為這幅照片而出名,並賺進不少錢。但一位可疑的男子出現,宣稱自己就是那位孝子,而更讓小柳震撼的是那個身影根本不是「為母親揉肩」,而是「勒死母親」要財產!小柳苦心經營的世界即將分崩離析,他也被這位孝子逼迫而不得不做出狗急跳牆的事,有一個非常戲劇化的結尾。

 

           
 

辰巳嘉裕的漫畫《寵猴》:孤獨的工廠工人,城市生活只讓他感受到壓力以及疏離,唯獨他飼養的寵物猴子,才能給予他唯一的慰藉。工作時,工人感到自己只像機器裏的一個小齒輪;到了工餘,他又把自己關在家裏,就成了今天的所謂「宅男」。他感到愈來愈沮喪,後來遇上一個女人,讓他以為找到一線希望,他打算辭去工作,展開新生,最後卻是一個意外,讓他不單保不住飯碗,也保不了他的猴子……

 

辰巳嘉裕的漫畫《大丈夫》:年近退休的上班族,十分害怕那一天的來臨,因為他知道他那眼中只有錢而沒有親情的妻子、女兒、及女婿,一直覬覦他那筆退休金。於是他把心一橫,鼓起餘勇,也要轟轟烈烈一次,不惜痛快地花掉一生的積蓄,去找一個溫柔鄉,不料,歲月不饒人……

 

辰巳嘉裕的漫畫《使用中》孩童漫畫作家因作品已經過氣和落伍,只能給出版社無情的辭退。窮途末路下,他頹廢得終日泡公廁,但慢慢地,看到牆上的色情塗鴉,他竟出奇地獲得快感及慰藉。沉溺於這奇怪的嗜好,也為他帶來一個悲慘的結局……

 

辰巳嘉裕的漫畫《再見》:她的悲慘人生,不單在於她是一名專做美國士兵生意的妓女,還在於有一個專門榨取其皮肉收入的酗酒父親。她覺得世人對自己只有白眼和嘲笑,生活,就只有無盡的屈辱。在萬念俱灰之下,一天,她決定從此之後,要與世上可恨的男人一刀兩段,她選擇了與世上唯一的親人訣別,卻採取了一個驚世駭俗的方法……

 

再見的故事是說美國大兵愛上麻里子,口口聲聲說要跟麻里子結婚,要帶她回美國。麻里子父親常常來找她要錢。最後,美國大兵當然還是離開麻里子回美國去,麻里子對這世界失望透了,因此喝個爛醉。這時,父親剛好又來要錢,麻里子以肉體強迫父親對她做出亂倫的事,希望可以永遠地跟他(男人)斷絕關係。是個有點淒涼,卻又深刻描寫出對人生的絕望與厭煩的結尾。

 

日本漫畫大師辰巳嘉裕的這五個獨立短篇,故事和橋段都可謂駭人聽聞,對社會和人性的陰暗面,充滿反諷,十分警世。但限於時空背景,對原爆和二次大戰等,現今的人大都感覺始終較為離身,但諸如《大丈夫》和《寵猴》兩個故事的寓意,到了今天仍具時代意義。

 

相信很多人到中年的男士,看到這些,心裏都難免有一點欷歔。日復日年復年的刻板工作,生活的重擔,上司、家庭、太太、子女的種種要求,都把自己原先煥發的青春,以及旺盛的生命力,一點一滴地吞噬走,像電池那樣,一絲一絲的耗盡能量。所以《大丈夫》這個短篇裏的那個上班族,就如很多五、六十歲的男人一樣,想透過發展一段新的關係,來獲得愛情,以至性的滋潤,讓本來已經乾涸的生命,重嘗美好。只可惜,故事裏的男主角,卻連這樣的機會都被禠奪走。

 

人生苦短,生命無常,當一口氣不來,生命即不再;而人既有生,則不免一死,死後往哪裡去,我們不可不知,是往生極樂?或生天或墮地獄、或墮餓鬼、或淪為畜生或重返人間,無一不攸關此生所造之種種業果哪。。。

 

                    

 

 新加坡導演邱金海 (Eric Khoo) 以日文拍成電影的國外宣傳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