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03 16:16:27于善祿

動見体劇團《凱吉一歲》



時間:20131228,週六14:30

地點:Mad L替代空間

 

我是第一次到這個表演場地,並不知道原來平時的空間會呈現什麼樣的狀態,所以當我一掀開黑色簾幕,進到裡頭的時候,只覺整個空間佈有許多裝置藝術,最明顯的包括預製鋼琴、beTube、還有許多的羊毛絲線所牽綁著的物件,觀眾或席地而坐、或就椅而坐、或倚牆而站,錯落高低,似乎也成了空間裡的活體裝置景觀之一。

 

演出主要是由董怡芬的舞動而牽引預製鋼琴的敲擊聲音慢慢展開的,她穿了一件勾有羊毛絲線的白色外衣,當她的手腳、肢體有所舞動時,不同的絲線就會帶動不同的琴鍵,由於鋼琴已被許多物件所預製,所以琴鍵敲落在琴弦上,就會發出截然不同於一般鋼琴的聲音,反而比較像是打擊樂器。

 

三位表演者各自以其最擅長的藝術媒介來表現(林桂如─音樂,王仲堃─空間及機械裝置,董怡芬─舞蹈),彼此之間則隨時覺察各種細微的能量變化,並適時、有機地調整自己的表現節奏,以求與其他人或物件的即興合作,展現高度的默契。

 

然而,失去了文本軸線的參與,使得整個演出較偏於意象化與感覺化,只能藉由董怡芬的肢體舞動、林桂如與王仲堃的聲音裝置與動力裝置,以及燈光與表演區位的變換,來揣度作品的內在意涵,雖然很容易就可發現「機遇、偶發、意外、遊戲」等元素,但整體意涵卻有點模糊(也許這正是該作品文宣所標榜的「有點像音樂會又不完全,有點像肢體劇場又不只是,有點互動裝置但其實他們想做的是……」,可能我的模糊感受就在這個刪節號中),畢竟這些創作元素對現代觀眾而言,已經完全並非新鮮、另類或前衛了。

 

關於「偶發」(happening),我所參與的那個場次,當董怡芬與幾個懸吊起來的小燈泡互動時,她不慎漏接了一個小燈泡,於是燈泡墜地破裂,可能只有圍在她周邊的觀眾看到了(因為這個替代空間的特殊性,會產生某些觀看視線的阻隔,觀眾必須自行移動並尋找適切的觀看位置及角度),我就在距離董怡芬兩步之遙而已,敏覺地感受到她本能地以肢體舞動的線條與節奏,看了一下地上,確認了燈泡墜裂的區域,技巧地避開了那個區域,畢竟她是以赤腳舞動的。這樣偶發的意外,其實是我當天覺得最喜歡也最有印象的時刻,且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