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5 18:16:04于善祿

金枝演社‧施冬麟的獨腳戲《王子》



時間:2013831,週六19:45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東3館烏梅酒廠

 

大體看來,在這一個半鐘頭的單人表演裡頭,主要有三條互為交織的敘事線:

 

首先是從莎士比亞原著中譯《哈姆雷特》所萃取的幾場戲,像是開場的鬼魂、戲中戲之後的Claudius懺悔禱告、Hamlet過慮而錯失復仇良機、Ophelia受父親所託測試Hamlet的真心理性瘋狂狀態、隨後Ophelia溺水而死,以及劇終的大決鬥,眾要角皆死;捨去了一般演出多會處理的Hamlet好友Horatio的旁觀觀點。這些台詞中譯之後,多半繞口而且有繁複的修辭,不過在施冬麟的表演與口條技巧處理之後,倒是字字入耳,句句解義,不至於產生看莎劇經常出現的長篇大論與晦澀難明,這點不簡單,施冬麟自己也相當有自信地憶述,當年「大學畢業製作,演哈姆雷特,全本莎劇。那一年,我把劇本讀得滾瓜爛熟,背了一堆獨白,演到所有人都看懂了哈姆雷特」(節目單自述),這是演員的基本功課,也是觀眾之福。

 

其次是扮演這些莎劇《哈姆雷特》角色們的劇場演員「我」,「我」長年地在各種不同的戲劇表演中,進出於不同的角色之間,對於這次又演《哈姆雷特》以及劇中角色有頗多自己獨特的見解,尤其是針對哈姆雷特;「我」體會出演員的工作就像將靈魂出賣給了魔鬼,所以當遇到表演的瓶頸時,在午夜夢迴之際,「我」試圖藉由酒精、尼古丁等外物,召喚梅菲斯特的出現;到了最後,在深夜快速馬路的十字路口邊,一陣強光巨響,模糊恍惚之間,「我」也不確定梅菲斯特是否來過了,但在這個過程當中,「我」似乎解開了一些表演、生活與祖孫之間的糾葛。

 

第三其實也就是「我」和爺爺的祖孫相處,跳過父親,用較大的篇幅描述「我」和爺爺之間的祖孫情感,這是「我」從小到大,即使成年後離家工作,在記憶與情感的最深處,對於家庭的情感聯繫,這可能也是「我」諸多的創作原動力。

 

就這樣,兩條或三條相互交織的敘事線中,我們可以看到施冬麟攀附在《哈姆雷特》這個劇本的上上下下、裡裡外外,時而批評莎士比亞的創作手法,時而數落哈姆雷特這個不可愛的角色,時而也自省身為演員這項工作的甘苦談。在表演過程中,施冬麟還會加入多樣的才藝,如彈吉他自彈自唱、吹奏橫笛、示範生菜沙拉的作法等,將演員的日常性與表演性合而為一,點出劇場演員與生活、劇場、表演、家人、感情,以及與這個世界連結、對話的方式。

 

舞台設計運用了幾個裝了滾輪的不銹鋼框架,既移動輕便,又具透視與穿越性,這與作品的結構意涵相互符合,我覺得是個不錯且聰明的設計;當然,也絕對適合四處巡迴演出。

 

這當然和金枝演社習常的創作風格,是大異其趣的,既凝練又深沉,有想法,有對話,有反思,有批判,有嘲諷,將上述幾條敘事線交織在一起,全然地看到一個演員的多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