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4 21:38:33寂寞道人殊一

【玉海拾譯】龜田俊和〈名為「南朝忠臣」的幻想〉

(圖為吉川弘文館《南朝的真實:名為忠臣的幻想》的封面龜田俊和(1973-)在既有研究成果之上,透過仔細爬梳南朝內訌的歷史,對世間受南朝忠臣史觀」影響而形成的種種虛像抽絲剝繭逐一糾謬,建構出合於真實的南北朝時代像

 

 

譯前說明】

 

本文摘譯自序言。作者對習見的南朝忠臣說拋出質疑,認為南朝的忠臣們未必贊同後醍醐天皇1288-1339所有政策,許多忠臣都曾對後醍醐唱反調或激烈批判當中還不乏人格道德出現瑕疵之輩所謂的忠臣不過是虛妄的幻想,繼而自次章起深究對建武政權與南朝不名譽的「南朝內訌」議題,最終指出戰前日本人稱揚不絕的特攻隊「戰死」與「敗北」為前提的精神,與楠木正成(?-1336「生存」與「勝利」為前提的精神正好相反,必須正確理解真實的歷史才能建立健全且成熟的歷史觀,此即現代人從南北朝時代中所能獲得的啟發。

 

【作者簡介】

 

龜田俊和(1973-),秋田縣人。平成十五年(2003)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師承日本中世史家勝山清次(1948-),平成十八年(2006)以論文《室町幕府施行制度之研究》取得文學博士學位,平成二十九年(2017)起任教於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研究領域為南北朝時代室町幕府政治史與制度史,對南朝政治及高師直(?-1351)為首的高氏一族生平活動亦提出諸多新解釋。著有《室町幕府管領施行體系之研究》、《南朝的真實》、《高師直》、《高一族與南北朝內亂》、《足利直義》、《征夷大將軍・護良親王》、《觀應之擾亂》等。

 

 

〈名為「南朝忠臣」的幻想〉

 

內訌不絕的室町幕府

 

各位聽到「室町幕府」時,會聯想起什麼呢?

提到鎌倉幕府,即是由奠定七百年武家政治基礎的源賴朝(1147-1199)開創,出現過基於情理與先例實施公正裁判的執權北條義時(1163-1224)、泰時(1183-1242)父子,以及果敢迎擊蒙古大軍並將之擊退的著名執權北條時宗(1251-1284)等政治家的剛健質樸的政權。這種形象至少是在一般的歷史愛好者之間流傳。至於江戶幕府,則是不斷忍耐終而奪取天下的東海道最強大名、神君德川家康(1543-1616)創建的政權。雖也帶有家康性格陰險、實施鎖國和身分制導致社會發展停滯等負面形象,但總體來說大多獲得肯定的評價,被視為創造三百年無戰事和平社會的絕對安定政權。

然而,同為幕府,夾處在這兩個強大幕府之間的室町幕府,卻總擺脫不了不光彩的印象。除去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1358-1408)時代略顯興盛,建立金閣寺並推動日明貿易之外,南北朝時代的室町幕府長達六十年無法解決朝廷分裂、兩位天皇並立的狀況;應仁、文明的大亂歷時十年以上使京都化為廢墟,將軍權威墜地;戰國時代的室町幕府連根據地的山城一國都無法維持,將軍被家臣趕走而流浪各國……,留下的無非是這類孱弱悲慘的印象。

令人對室町幕府的「孱弱」印象格外深刻的,是其內訌之激烈。

最先,觀應元年(1350)幕府成立伊始,第一代將軍足利尊氏(1305-1358)的執事高師直(?-1351)便跟當時與兄長尊氏共治幕府的弟弟直義(1306-1352)發生衝突。雙方的鬥爭不久演變成尊氏、直義兄弟鬩牆的局面,幕府的武將加入不同的陣營,在全國各地交戰。這事件被稱為「觀應之擾亂」。

觀應之擾亂以直義敗北告終。直義死後,身為尊氏庶子卻不為父親所愛而成為直義養子的足利直冬(1327-1387?)攻入京都,與父親尊氏展開死鬥。即使尊氏死後,有力的守護,如執事細川清氏(?-1362)與幕府的宿老佐佐木導譽(1306-1373)、管領細川派與管領斯波派等,仍激烈鬥爭。

南朝與北朝合一後,幕府的鬥爭依舊不絕。較知名且大規模的內訌,可舉永享之亂的例子。室町幕府設置統治關東地區的機關「鎌倉府」。永享之亂是擔任鎌倉府首長的第四代鎌倉公方足利持氏(1398-1439)與第六代將軍足利義教(1394-1441)之間的戰爭。這場大亂讓關東地區全境被捲入戰亂,鎌倉府還暫時滅亡。前面提過的應仁、文明之亂,實在太有名,在此無須多談。這場動亂是足利將軍家與守護家的繼承權紛爭激烈化進而發展成大戰。近年,關於第十代將軍足利義稙(1466-1523)與第十一代將軍義澄(1481-1511)的鬥爭,細緻的實證研究已有進展。

在此不過略舉一下有名的內訌,就能見到室町幕府有這麼多的事例。要是連小的也舉出,將沒完沒了。光是介紹這些,本書篇幅就都用完了。這類內訌是室町幕府的家傳絕技,也可說是代名詞。

 

南朝忠臣史觀

 

另一方面,跟室町幕府作戰的建武政權及後續的南朝,給人的鮮明印象正與幕府完全相反,全都是一心一意為天皇效忠,團結一致與幕府作戰的忠臣。

代表例子是著名的「大楠公」楠木正成(?-1336)。響應後醍醐天皇(1288-1339)的倒幕運動而起兵的楠木正成,據守河內國的赤坂城和千早城,以鎌倉幕府的大軍為對手持續奮戰。藉此創造出全國武士為倒幕而起兵的契機,對推翻幕府有著極大貢獻。

足利尊氏對後醍醐天皇發動謀反起兵後,正成依然效忠天皇,在攝津國湊川之戰時明知兵力上處於絕對劣勢,仍與尊氏的大軍一戰,最終壯烈戰死。《太平記》卷第十六裡,正成在決戰前夕與兒子正行(?-1348)訣別的「櫻井之別」,作為傳頌楠木父子對天皇忠心耿耿的美談,是戰前修身與歷史教科書必定記載的十分著名的軼事。

正成之子正行被稱為「小楠公」,其對南朝的忠誠獲得後世讚揚。正行擊敗細川顯氏(?-1352)、山名時氏(1298-1371)等室町幕府有力武將的史實,被評為展現出不亞於父親正成的名將風範。在河內國四條畷之戰時,儘管兵力劣勢仍正面迎擊幕府執事高師直的大軍而戰死,成為千古美談,廣為人知。

南朝的忠臣當然不只有楠木父子。例如北畠顯家(1318-1338)這號人物,也不容忽視。建武元年(1334),顯家年僅十六歲年紀輕輕即從京都遠赴奧州,擁戴義良親王(之後的後村上天皇),擔任陸奧國司統治東北地區。這是建武政權統治東北地區的機關「陸奧將軍府」。足利尊氏起兵後,顯家追擊從鎌倉西上的尊氏,遠遠追到京都,在京都大敗足利軍,迫使尊氏暫時逃往九州。顯家在建武四年(1337)再度朝京都遠征,隔年五月在和泉國力戰而死。

另外,《太平記》裡被視為足利尊氏勁敵的新田義貞(1301-1338),也是一心一意追隨天皇的忠臣,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平泉澄的皇國史觀

 

「內訌不絕、叛逆不忠的足利氏,團結一致、忠心耿耿的南朝」──這種「南朝忠臣史觀」,自古以來在傳統思想裡根深蒂固。最能明顯表現出這歷史觀的一個典型例子,是平泉澄(1895-1984)的學說。

平泉是集皇國史觀之大成,戰前具代表性的日本中世史家。在戰後經濟高度成長期的昭和四十五年(1970),平泉出版了《少年日本史》。此書為了恢復戰後衰退的皇國史觀,向當時的小孩傳達平泉的歷史學而著成。平泉將讀者群設定為小孩,故以淺顯易懂的字句陳述自己的論點,有助於迅速理解他的歷史思想及晚年著述內容。

平泉在書中簡單扼要地介紹南北朝初期室町幕府內部分裂的歷史,然後如此敘述:

他們(引用者註─足利氏)無道德,無信義,無義烈,無愛情

。有的只是私利私慾。既已無道、失信、不義、無情,在歷史

上便只有破壞作用,對繼承及發展毫無貢獻。

接著說:

是故,儘管吉野時代(引用者註─南北朝時代)短短五十七載

,對我國歷史之貢獻仍極重大,可記述事之豐富,全因吉野君

臣忠烈,與日月爭光,足利主從對此不過起反作用而已。是以

吉野之忠烈消散無蹤,世上全為足利所據之室町時代,縱使時

間上達一百八十二年,為吉野時代三倍之久,卻不值一提。

室町幕府對日本史的繼承及發展毫無貢獻,只會破壞歷史。因此,室町幕府根本不值得大書特書。以上兩段文句可謂充分展現了平泉所主張的南朝忠臣史觀。

 

南北朝正閏爭論

 

爭論南朝和北朝哪個才是正統王朝的名分論,即所謂「南北朝正閏爭論」,是戰前歷史學界極重要的問題。在這爭論之中,除了三種神器的真偽爭論外,前述南朝成員在道德上遠勝北朝方的南朝忠臣史觀,無疑也作為南朝是正統王朝的根據。

即使在現代,這個歷史觀似乎在年長的一般歷史愛好者之間依然根深蒂固。更正確地說,就算專門的歷史學者不像皇國史觀那樣極端,或許仍有許多人抱持這種印象。換言之,南朝的重臣與武將,正如平泉強調的那樣,是一群聖人君子。但是,跟室町幕府內訌之激烈以及以好色殘暴聞名而在當時被稱為「婆娑羅」的高師直為首的幕府諸將的失德行為相比,南朝方面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點可能不少人不大清楚吧!

這與戰後的歷史學完全不把南北朝正閏爭論當成問題深究有關。戰後的南北朝時代政治史研究否定了名分論,朝細緻地分析建武政權與室町幕府統治組織以及訴訟制度沿革的方向發展。畢竟對於戰後的實證主義歷史學者而言,南朝的道德優越性、楠木與北畠美好的奮戰精神等等,不過是無關緊要、不值得談論的問題。可是正因為如此,南朝忠臣史觀在未經充分查證的情況下,至今仍殘留於世。

 

建構基於事實的歷史觀

 

然而,南朝擁有一群團結一致的出色忠臣,此說法真的正確嗎?的確,室町幕府接連發生不光彩的內訌,是殘酷的事實無誤。喜愛室町幕府與足利尊氏、高師直等人的筆者就算堅決否認,也無法推翻這個史實。

在此先講結論,現實的南朝跟室町幕府一樣,更正確地說南朝內訌不絕的情況還勝過室町幕府。南朝並非如平泉所說是「吉野君臣忠烈,與日月爭光」。一般人通常只是為謀求個人私利而採取行動罷了。「南朝忠臣史觀」不過是幻想而已。

介紹南朝內訌的歷史,揭露南朝忠臣史觀的虛像,進而建構出排除名分論、符合實際情況的歷史觀,是本書的目的。戰後名分論不再盛行,南朝在道德上較優越的史觀,大致被人從相對的角度來看待。戰後的南北朝時代政治史研究泰斗佐藤進一(1916-2017)的不朽通史名作《南北朝的動亂》及之後相關書籍,也隨處提及南朝的內訌。

不過,將南朝分裂的歷史當作主題全盤提出,以之為中心進行整體論述的研究與通史,至今仍不存在。在這意義上,筆者相信這本小書能發揮很大的作用。

比平泉澄早半個世紀,明治、大正時代的實證主義史學家田中義成(1860-1919),如此說道:

(前略)吾人研究歷史時,無須為大義名分,全然犧牲事實。

不可不根據事實論述。(《南北朝時代史》)

前面提過的佐藤進一承續此觀點,說:

田中以前,即明治、大正時期樸素且自由的史論當中,有許多

東西必須學習。(《南北朝的動亂》)

筆者十分贊同他們的看法。對於戰後遭到輕視的南朝歷史,重新認真看待,根據事實進行樸素自由的討論,是絕對有必要的。

透過瞭解南朝的實像,有可能大為扭轉一般流傳的過去的南北朝時代像。如本書末尾談論的,南北朝時代的政治史看上去跟現代日本的政黨政治有著非常多的類似點。筆者確信,理解南北朝時代,也能一併理解現代日本,並從中汲取教訓。

 

 

譯自:龜田俊和,《南朝の真實:忠臣という幻想》(東京:吉川弘文館,2014),頁1-10

 

圖片來源:http://www.yoshikawa-k.co.jp/book/b176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