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30 22:46:31Sam

活泉茶館826-倉鼠圖+6詞語

2025530

 

114會考寫作/作文題目是「倉鼠圖+6詞語」 國文師解析:易取材但不易拿高分》提到「有考生分享,作文題目是一張圖片,圖片中有兩隻倉鼠,一隻在籠內跑滾輪、一隻想逃出籠子,並提供牢籠、自由、盲目、選擇、冒險、沉溺等六個詞語,讓考生選擇一詞語寫作」、「淵明國中一名考生在該作文題目中選擇「自由」一詞寫作,他認為有人會為了自由不願意關在牢籠裡,另一種人為了衣食無缺放棄自由,並指以前有人不得已失去自由,現在有人卻會為了錢放棄自由」、「另一名考生則認為題旨應該是要考生反思生活狀態,要怎麼突破,要跟倉鼠行為與自身理念延伸,要有想像力跟創作力才能好好發揮。」「以考生年齡來看,生活上要遇到的瓶頸很多,但要自己做選擇的機會很少,要結合生活經驗落筆並不難,但因多數考生感受能力不足,要鞭辟入裡不容易,想拿到中上分數不難,但要拿高分很不容易。」

 

這讓我想起過去聯考的作文,用我到八里釣魚時,騎著腳踏車看到路邊綠意盎然的稻子,心想,必定是有人悉心照料而然為骨幹,我去查一下歷屆聯考的作文題目,「(69台北)飲水思源」(歷屆聯考作文題目-寢飾|痞客邦)最符合我當時的論述。

 

「倉鼠圖+6詞語」,以我的經驗,「牢籠、自由、盲目、選擇、冒險、沉溺」這六個詞語其實是一體多面的。我第一次接觸到「倉鼠圖」這個意念,應該是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當中提到的「老鼠賽跑」(人生的財務陷阱: 老鼠賽跑|富人致富的秘密 - YouTube人生就是一場現金流遊戲!25~35歲是這輩子貧富關鍵:擺脫老鼠跑輪,必須提早思考的4件事 - 今周刊),光是「『老鼠賽跑』是指每一代人都不懂理財規劃,只會通過拼命工作、努力加班的形式換取金錢,然後再用這些錢來消費,而下一代人也重複這一方式。」這個概念,就可以用「牢籠、自由、盲目、選擇、冒險、沉溺」這六個詞語中的任一個來揮灑。

 

聖經提到以色列人在埃及做苦工而覺得命苦,神聽見他們的哀聲,就差遣摩西去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經過一翻努力,以色列人終於離開埃及、得到自由。當品嚐自由的空氣沒多久,就有人開始懷念在埃及為奴時,「不花錢就吃魚,也記得有黃瓜、西瓜、韮菜、葱、蒜。」這讓我想起我剛被資遣時,也懷念在公司有免費的冷氣可以吹!(活泉茶館430-主日分享-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有人說,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時有帶著牛、羊,怎麼會沒有肉吃呢?我想,他們要的是「不花錢!(註一)

 

俗語說:「免錢的最貴!」(免錢的最貴別輕信是什麼意思 -什麼意思網)有些公司會用各種福利來「牢籠」你!諺語說,「不自由,毋寧死!」您覺得呢?

 

如果你是倉鼠,當你追求「籠子外」的「自由」而「選擇」離開這個「牢籠」時,你第一個面對的就是「謀生」的問題,在籠子裏可是吃喝不愁的!第二個要面對的就是猫、狗的追殺,少了籠子的保護,這是很有可能會發生的。在真善美生活基礎講座中提到「權柄有保護的功能」(活泉茶館29-真善美生活基礎講座-(2)權柄與責任),當你為了追求「自由」而離開這把保護傘時,就像倉鼠離開了牠的鼠籠一樣,失去了保護。

 

所以,有限度的自由,應該是比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自由更為合理。關於「自由」的限度,聖經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思考模式:「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哪一件,我總不受它的轄制。(註二)

 

若是把籠內跑滾輪的倉鼠比喻為我們的人生,「不懂理財規劃,只會通過拼命工作、努力加班的形式換取金錢,然後再用這些錢來消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到人生的終了,有人會說,這是「盲目」,只是大多數的人都這樣做;也有人會說,這是「沉溺」,畢竟每個月領到固定的薪水來生活比較有安全感,不需要去「冒險」。

 

這樣看來,「牢籠、自由、盲目、選擇、冒險、沉溺」這六個詞語很容易就全部都用上了。 如果是你,你想用哪個詞來發揮呢?

 

**********

註一:

https://cb.fhl.net/read1.php?id=1546&VERSION=scunp89&TABFLAG=1

埃及人嚴嚴地使以色列人做工,使他們因做苦工覺得命苦;無論是和泥,是做磚,是做田間各樣的工,在一切的工上都嚴嚴地待他們。(出埃及記1:13~14)

過了多年,埃及王死了。以色列人因做苦工,就歎息哀求,他們的哀聲達於 神。 神聽見他們的哀聲,就記念他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 神看顧以色列人,也知道他們的(苦情)(出埃及記2:23~25)

現在以色列人的哀聲達到我耳中,我也看見埃及人怎樣欺壓他們。故此,我要打發你去見法老,使你可以將我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出埃及記3:9~10)

以色列人從蘭塞起行,往疏割去;除了(婦人)孩子,步行的男人約有六十萬。又有許多閒雜人,並有羊群牛群,和他們一同上去。(出埃及記12:37~38)

 

https://cb.fhl.net/read1.php?id=4029&VERSION=scunp89&TABFLAG=1

他們中間的閒雜人大起貪慾的心;以色列人又哭號說:誰給我們肉吃呢?我們記得,在埃及的時候不花錢就吃魚,也記得有黃瓜、西瓜、韮菜、葱、蒜。現在我們的心血枯竭了,除這嗎哪以外,在我們眼前並沒有別的東西。(民數記11:4~6)

 

註二:

https://www.ccbiblestudy.org/New%20Testament/46%201Cor/46CT06.htm

【林前六12

〔文意註解〕「凡事我都可行」:當時有些信徒誤解了『基督徒的自由』,認為基督徒行事不受拘束與限制,故『凡事我都可行』幾乎成了一種口號。

          「但不都有益處」:保羅在這裏,提出了運用基督徒自由的第一個原則,就是凡無益的事都不可行;自由並不等於放縱,必須是『有益處』的事才可行。

          「但無論哪一件,我總不受它的轄制」:這是運用基督徒自由的第二個原則:凡是會變成你的主人,反過來轄制你的事,就不可行。換句話說,運用自由,也須注意去保守自由,不可失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