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03 14:28:35飛
那些未竟的
讀完《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後,Purslane回去了。然後發現送這本書給她母親的人是她的父親。看電影的時候我很好奇,書究竟說甚麼?為甚麼她讀完後,決定回去?
後來,這本書讓我在書局遇見了。並沒有尋找,書就擺在書堆的轉角處,我一經過,就輕易看到了。可我遇見的與電影中的版本並不一樣。
書我在這裡讀了一半,另一半在度假時讀完了。這是一本叫人讀完後,吁一口氣的書。吁一口氣是因為故事有點悲,有點孤獨。吁一口氣是因為我喜歡的一個人物,熱愛音樂的女孩,卻因為環境與命運,被迫早熟。鎮日只擺蕩在工作睡眠之間。閱讀的過程中,我多麼希望她能夠達成夢想,將流淌在身體中的音符寫下來。
還有,吁一口氣是因為作者在寫這本書時只有23歲。我一直都相信,一本書,一篇樂章,一首詩,並不是在一段時間或一個瞬間完成的,箇中的過程涵蓋了創作者整個生命的歷程。然而,23歲就能寫出這麼慎密且豐富的小說,作者必定擁用極其早慧的心智和豐富的體會,還有想像力。
且說說故事中幾個重要的人物,聾啞者、黑人醫生、小女孩、酒館老闆和酒鬼。這幾個人當中,聾啞者Singer是中心點,其餘的每個人都跟他發展起一段非比尋常關係,因為他們各自認為聾啞者能夠明白他們內心深處的渴望、夢想。每個人都認為他們與聾啞者之間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這個秘密,可能連聾啞者本身也不知曉。
當然,聾啞者也有自己渴望的人,另一個被關進精神病院的聾啞者。他會用手形成無數話語,只為了讓另一個聾啞者明白他想說的,然而,事實上,他並不肯定那個聾啞者是否明白他所說的。
乍看之下,很像一個說與聽,渴望與被渴望的故事,又更複雜。我想或許大家都希望被了解。作者讓我們看到5個不同年齡、經歷的人,內心的孤獨都一樣。
故事的高潮,Singer自殺。剩下的4個人,繼續被命運擠壓。他們無法回頭。一切的一切,皆無法回頭。那些未竟的夢,繼續嚙噬著他們。或許他們還有夢,又或許累得連夢也沒有,不過我想,他們已曉得,該以怎樣的姿態應對生活。
後來,這本書讓我在書局遇見了。並沒有尋找,書就擺在書堆的轉角處,我一經過,就輕易看到了。可我遇見的與電影中的版本並不一樣。
書我在這裡讀了一半,另一半在度假時讀完了。這是一本叫人讀完後,吁一口氣的書。吁一口氣是因為故事有點悲,有點孤獨。吁一口氣是因為我喜歡的一個人物,熱愛音樂的女孩,卻因為環境與命運,被迫早熟。鎮日只擺蕩在工作睡眠之間。閱讀的過程中,我多麼希望她能夠達成夢想,將流淌在身體中的音符寫下來。
還有,吁一口氣是因為作者在寫這本書時只有23歲。我一直都相信,一本書,一篇樂章,一首詩,並不是在一段時間或一個瞬間完成的,箇中的過程涵蓋了創作者整個生命的歷程。然而,23歲就能寫出這麼慎密且豐富的小說,作者必定擁用極其早慧的心智和豐富的體會,還有想像力。
且說說故事中幾個重要的人物,聾啞者、黑人醫生、小女孩、酒館老闆和酒鬼。這幾個人當中,聾啞者Singer是中心點,其餘的每個人都跟他發展起一段非比尋常關係,因為他們各自認為聾啞者能夠明白他們內心深處的渴望、夢想。每個人都認為他們與聾啞者之間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這個秘密,可能連聾啞者本身也不知曉。
當然,聾啞者也有自己渴望的人,另一個被關進精神病院的聾啞者。他會用手形成無數話語,只為了讓另一個聾啞者明白他想說的,然而,事實上,他並不肯定那個聾啞者是否明白他所說的。
乍看之下,很像一個說與聽,渴望與被渴望的故事,又更複雜。我想或許大家都希望被了解。作者讓我們看到5個不同年齡、經歷的人,內心的孤獨都一樣。
故事的高潮,Singer自殺。剩下的4個人,繼續被命運擠壓。他們無法回頭。一切的一切,皆無法回頭。那些未竟的夢,繼續嚙噬著他們。或許他們還有夢,又或許累得連夢也沒有,不過我想,他們已曉得,該以怎樣的姿態應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