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心疼“馬雲波” 張晞臨:能被記住就是幸福

 境外某跨國販毒集團勾結東山當地不法分子進行大規模的地下冰毒生產,以達到將大量冰毒銷往中國內陸省份及海外以獲取高額利潤的目的。 在此復雜危險的環境下,以李飛為代表的緝毒警不畏犧牲拼死撕開當地毒販和保護傘織起的那張巨大的地下毒網,並沖破重重迷局,為“雷霆掃毒專項行動”的順利展開掃清障礙。
 
  從《黎明之前》裏的齊處長,到《人民的名義》的蔡成功、《破冰行動》中的馬雲波,對張晞臨[微博]而言,能被記住就是幸福。
 
  《破冰行動》拍攝時,給馬雲波設計了兩個結局。壹個是播出版結局,馬雲波戴上手銬,以接受法律制裁的方式為自己贖罪。而在另壹版結局中,馬雲波在幫助逮捕林耀東後,壹個人默默走向深海。死前,他給李飛留下壹句話,“我想和妳師娘單獨待壹會兒。”
 
  在馬雲波的飾演者張晞臨看來,兩個結局都符合他“悲情人物”的宿命。“用跳海結束生命的走向更悲情,但作為壹個瀆職的警察,最好的歸宿還是接受人民的審判。”
 
  從《黎明之前》《歸去來》到《人民的名義》《破冰行動》,張晞臨在近幾年飾演了諸多“灰色地帶”的復雜人物。但相較張晞臨的名字,觀眾更多是記住了他的角色。《破冰行動》播出後,演員吳剛[微博]發了壹條微博“蔡成功,聽說又是妳舉報的?”網友才發現“原來馬雲波就是蔡成功(《人民的名義》中角色),怪不得這麽眼熟”。對張晞臨而言,每個角色都能被觀眾記住,且看不到以往形象的痕跡,是對成熟演員最大的褒獎,“但如果說真話,我願意觀眾記住我的角色,同時也記住我叫張晞臨。”
 
  #馬雲波# 他根本沒法面對自己的妥協
 
  在非黑即白的公安戲裏,馬雲波是極難塑造的“灰色”人物。對外,他是光鮮亮麗的公安局副局長,需要用正義主持工作;但由於妻子染上毒癮,他不得不被毒梟林耀東所控制,時刻深陷於道德的束縛、對師傅李維民的愧疚、對太太的愛以及和林耀東的角力之中,難以取得平衡和救贖。
 
  拍攝前,張晞臨先是減肥瘦了10公斤,確保壹線的緝毒警察不是壹個臉上有肉的胖子。他翻閱了大量緝毒警察的作品,並借鑒了古代極具爭議的刺客“荊軻”的形象,“當妳沒人可以相信的時候,就只能把自己擱進去。馬雲波作為緝毒警察,他的行為是瀆職。但對這個角色而言,他更多是壹個極度悲情的人物。”
 
  為了體現馬雲波內心的糾結,張晞臨為角色加了壹場戲——馬雲波第壹次拿走壹公斤的海洛因後,張晞臨把他設定為喝得酩酊大醉,回家後面對正在吸毒的妻子於慧,跪在地上說出“我愛妳”並哭著親吻了妻子。雖然這場戲最終沒有出現在成片中,但張晞臨認為這是最能體現馬雲波內心糾結的時刻,“因為他根本沒辦法面對自己的妥協,也不知道怎麽面對於慧。”
 
  《破冰行動》播出後,有關馬雲波的詞條多次登上熱搜,不少網友為這個角色撰寫文章,續寫了諸多奮起反擊的結局走向。觀眾能與角色同呼吸、共命運,是張晞臨作為演員感到最幸福的時刻。他直言,這幾年運氣很好,接到了諸多好劇本,但演員就是遊走在等待和把握機遇之中。
 
  “逃離”印刷廠成上戲“高齡”學員
 
  張晞臨是北京人,從小在胡同裏長大。讀書是他最大的愛好,只要是有字的東西他都愛不釋手。初中畢業後,他讀了印刷中專,四年後被分配到北京外文印刷廠做膠印工人。“或許是命運的召喚,我始終認為自己在印刷廠就是壹個過客。”
 
  工作前,張晞臨曾考入西城區文化館的表演業余班,認識了當年正在備考的馮遠征[微博],“他壹直拉著我說不行,妳怎麽能去當工人呢!這麽好的條件,妳要去考學。”於是三年後,21歲的張晞臨決定拼壹把。第壹年考人藝,張晞臨借住在馮遠征的宿舍,並結識了吳剛、丁誌誠[微博]等人藝的演員。白天他們為張晞臨集訓朗誦、表演等專業課,壹到晚上幾個人就湊在宿舍裏喝酒、聊天。當時印刷廠不提供考學假,張晞臨便謊稱生病,邊工作邊復習,但最終因文化課的兩分之差落榜。
 
  兩年後,因廠裏不允許他請假再去考試,張晞臨選擇了辭職,在毫無經濟來源的境況下,已經23歲的他把出生年份從1966年改成1967年,買了壹張前往上海的火車票直奔上海戲劇學院。三試時老師直言,如果張晞臨現在承認超齡仍屬“坦白從寬”;如果入學後被發現,只能開除。為了最後壹絲上學的希望,張晞臨承認道“對,我超齡了。”那時的張晞臨已經沒有退路。1989年,他終於成了壹名上戲表演系的學生,“如果那年依然沒考上,我還是會通過其他途徑去幹表演的。”張晞臨說,除了演戲,他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麽。
 
  為求角色做副導演能演上戲就高興
 
  2010年,是張晞臨的事業轉折點,他在劉江執導的電視劇《黎明之前》中飾演情報處處長齊佩林,將這壹角色的八面玲瓏、心思縝密演繹得惟妙惟肖。但這部作品,他等待了十四年。
 
  1993年,從上戲畢業的張晞臨回到北京,進入北京市文化局工作,負責管理市內所有歌手的演出證件。在上世紀90年代,影視行業供大於求,穩定的事業編制是不少人夢寐以求的機會。但三個月後張晞臨卻斷然辭職,“不讓我演戲可不行。”
 
  那時的他已經27歲了,每天卻擠在二十出頭的畢業生裏遞資料、找角色,在持續的杳無音信中等待了近壹年。“上世紀90年代哪有那麽多演戲的機會,但我又不能天天和家裏要錢。當時我唯壹想的是,先維生吧。”
 
  之後的三年,張晞臨演過小品,擔任過節目編導,在劇組打過雜;1996年在趙寶樂的引薦下,英達邀請張晞臨擔任情景喜劇《起步停車》的副導演。他提出的唯壹要求,就是出演劇中壹個角色,什麽都行。時年30歲的張晞臨得到了他人生的第壹個角色——《起步停車》中幾分鐘戲份的民警小薛。
 
 
  表演專業讓張晞臨不僅能處理好劇組雜務,還能看得懂劇本和表演。短短幾年,他成了北京聞名的副導演,酬勞十分可觀,並開始和劇組談更多條件:邀請他做副導演可以,但必須給他壹個貫穿全劇的角色。1998年,電影《洗澡》曾原定由張晞臨擔任副導演,同時出演何正壹角。但開機前劇組換成了何冰,張晞臨因此遲遲未簽合同,“因為他們覺得副導演怎麽可能懂演戲。但我壹直認為我幹的所有與表演無關的事,都是在為演戲找機會。”然而塞翁失馬,同年張晞臨接演了電視劇《壹年又壹年》,並憑借胡同裏的老北京“亮子”壹角被觀眾熟知,正式從副導演轉回演員行當。
 
  雖然在接演《黎明之前》前的十年間,張晞臨仍是“來戲不拒”的狀態,無論劇本題材、戲份多少——他曾演過幾百部情景喜劇,也曾參演臺灣八點檔的情感大劇。但張晞臨始終認為,只要把握住每壹個機會,總有好的機遇找到自己,“現在回想那十年也沒什麽困惑,只要讓我演戲,我就覺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