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9-07 18:31:31單純

「勞動對話—階梯與數張嘴巴的行為」 

有關豆皮的二三事
‧豆皮勞動藝術守則:
1. 放棄以經濟價值為目的的身心勞動。
2. 放棄藝術家身分的勞動藝術。
3. 只為喜歡而作。
依據上述守則,豆皮確立方向:用藝術的行為去感染並改變所有以經濟價值為目的的身心勞動,藝術創作單純為喜歡而作,不需憂慮通路問題,進而呈現一條自我啟示的新文藝道路。

‧勞動規則:
1. 廣納所有藝術型態的展演,一律公開徵展。不經審查篩選,不製造城牆壕溝,企圖展現人間最普羅想法的內在表現。
2. 藉由檔期的壓縮呈現勞動的功效,一星期一檔,這是必要的控制。基本上利用每週一店修的日子進行佈展、拆展。
3. 鼓勵年輕藝術家創作,滿足有表現慾的人。
4. 以最沒有負擔的方式來呈現藝術的本質。
5. 重審藝術行為過程。

‧二三事:
就豆皮的「勞動」而言似乎可以看見三個層次,一是創作者創作時的身心勞動,二是創作者進入豆皮時的佈展、拆展,此為創作者與豆皮撞擊後所產生的火花,三則將焦距拉遠,由宏觀看待豆皮此一空間中來來去去的人事時地物的勞動,就像是一個水槽,不斷有水注入、流出,持續在一個循環、流動中。
就第一點來看,豆皮的勞動守則上已有聲明,「勞動」的提出是針對策展的型態,而非企圖對藝術進行分類,所以將不對創作者的內容進行審查與干涉。但在第二點上,既然對創作者佈展、拆展的勞動企圖提出一個觀察的切點,那麼又為何要將時間設定在星期一的店休日?此觀察點的提出,是否與實質上的作法產生衝突?再者,維持豆皮此一替代空間的不斷「循環」,或許可彰顯出借檔期壓縮以呈現不斷勞動的狀態,但其實值功效何在?若僅是製造一個循環,以何為目的?

再者,堅持不停的勞動,某一方面是否反映了這個城市人們生理的狀態;身體在城市中不斷累積的能量是否產生無法消耗的危機,導致不停的勞動;不涉及功利與社會無產意識的勞動成為存在的必要,成為一種「自療」的功能。或許換個方式來問,當現今城市中的人們不斷忙碌的同時,休息都來不及了,為什麼還會有一群人希望或提出以「勞動」為思考出發點的訴求?

勞動的樣態與城市間的關係,因為需要長時間的積累,並不容易被觀察出來,我們或許可以例舉理查‧桑內特觀察哈維「身體革命」對城市、勞動所造成的變化。1628年,哈維《論心臟的運動》發表,透過「血液循環的觀念」推翻自雅典伯里克里斯以來對身體所採取的「體熱原則」,對身體結構、健康狀況、與靈魂的關係有了新的身體形象、理解的詮釋。進而也影響了亞當‧史密斯;他想像自由市場上勞動與商品的運作就像身體中的血液循環一樣,並且同樣產生活力的效果。然而隨著自由移動的到來,卻降低了感官對於場所或場所中的人所引發的知覺能力。哈維的發現,改變人們對都市計劃的期望。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計劃者即希望將城市變為「一個人們可以自由移動與呼吸的地方,可以像健康的血液一樣循環,而健康則又建立在運動與循環上。」

在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似不斷的尋找如何讓社會中具反映能力的身體能找到感官的安適點,尤其是現今城市中,身體充滿了不安與孤獨感。

針對豆皮勞動藝術即將步入第二季的同時,或許能提供一個觀察的切片─「當豆皮在城市中所提供了一個無牆、無壕溝的空間,想在城市中提供一個只為『自己喜歡』而不斷勞動的樣態,不論是何種創作者的勞動,無疑的都與豆皮此一空間發生關係。」─觀察這樣一個「勞動」主張的出現與這個城市間所可能擦撞出的任何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