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5 18:14:33⊙﹏⊙

北美館。凱薩琳.歐佩《現代主義者》

近期在北美館看到一件作品

凱薩琳.歐佩 《現代主義者》

作者和作品名稱都是看完作品之後我才去了解的

這又要重複一次我看展、看電影、閱讀的習性

就是盡可能地不攝取任何資訊

直接進場面對作品

影評、簡介、序都會危害你和作品的關係

就像你還不認識一個人之前一定要排除三姑六婆的建言

他們只會在你的腦袋植入偏見的病毒

說寡婦某某很愛勾搭男人

其實是自己嫉妒寡婦年輕貌美皮膚白嫩如豆花而編織的謠言

這件作品就是一直播放黑白照片

他們給這種形式很文青的名稱「攝影電影

其實就跟閱讀分鏡表一樣

假如電影是1.2.3.4.5.6.7.8.9.0一個不漏地排列下來

分鏡表只會放 key cut~1.3.7.0

空白的部分就靠想像填補

你的腦海中還是能串成完整的電影

更因為每個人的想像力不同

空白就有很多可能

進入這個空間大約70%的觀眾沒看完就離開

原因很簡單

這種分鏡表式的呈現

沒有緊密疏散的節奏

兩秒一張照片

很像念經

習慣短影音的人(不限年輕人,歐吉喪、歐巴喪短影音的也變多了)無法適應這種節奏

更加上前面所說的要動用到想像力

這是很多短影音族群無法忍受的

我很給面子地看了兩遍

剛開始是藝術家模樣的人在家裡搗弄

看起來就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表演狀態

有鏡頭對著我  我就要表現出藝術家的樣子

其實看得出來也就是閒得發慌

所謂藝術家模樣在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標配

比如說二三十年搞攝影的男生就要綁馬尾

現在沒有刺青、花臂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藝術家

Mirror 1 The Modernist by Catherine Opie contemporary artwork Photography

然後藝術家模樣的老青年去超市買了汽油桶

提著汽油桶到LA郊區(類似陽明山)的別墅

潑灑汽油

點火

第二天郊區別墅火災的新聞就上了當地報紙

把報紙照片剪下來

貼在牆上

順帶做一點“藝術加工”   剪貼幾個標題     畫幾簇線條  或火焰

然後  再燒另一個郊區別墅

同樣的剪下此處火警報紙

充實他牆上的拼貼

這就是《現代主義者》的成果之一

整個過程包括  紀錄、燒房子 、轉化為新聞、公共危險、浪費救災資源、空汙、行動藝術、拼貼對於貧富差距的抗議....

奉公守法而沒膽的我有點被震撼到

這些人到底有什麼特權可以燒房子?即使是他自己的房子吧

然後回到值這件“作品”的名字《現代主義者》

這整串的行為、紀錄就是“現代主義”

這讓我滿腦子問號

我是看得出被燒的兩棟別墅  並不是普通的造型

可能是一甲子前很新潮、前衛  甚至是代表性的建築

燒掉它以宣示自己叫做“現代主義”是有點儀式感

或者是宣告半世紀前的現代建築被淘汰了

 

以上就是不看簡介、評論所生的感想

接下來我們回頭看一下簡介、評論和吹噓...

北美館

凱薩琳.歐佩的《現代主義者》

是一部由852張黑白照片構成、長達21分44秒攝影電影

承襲克里斯.馬克《碼頭》的敘事結構(這部分我沒找到相關影片,但是比肩克里斯.馬克,我覺得太自信

作品由歐佩的舊金山藝術家朋友扮演一位社會邊緣人

藉由縱火行為表演及燒毀現代主義建築新聞報導圖片,

呈現反烏托邦後末日世界敘事,(世界末日為主題的電影,可能是病毒擴散後,世界崩解的模樣,或者川普瘋起來發射核彈,或彗星撞地球...)

探討當今全球動盪的環境、政治與社會議題。 

當然  北美館寫這樣  並不是能觸動我的

我比較有興趣的是到底要怎麼樣燒房子而不被逮補

很多想法在現實上是不現實的

殺人 分屍   再把各種零件組合成新物種    在現實上就是重大犯罪

而藝術上可以實現這種異想天開     比如人形蜈蚣、鐘樓怪人、人皮燈籠

我們看這些電影的時候也知道這些都是“真的想法,假的實行”

而北美館現在展出的凱薩琳.歐佩的《現代主義者》

卻是真的想法 ,真的燒房子

如果說沒被抓起來又不太現實

如何假裝沒有背後的行政運作、消防疏通、媒體操作

這才是我感興趣的

至於反烏托邦後末日世界敘事, 

我覺得寫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

除非他是八仙樂園塵暴幸存者 

或921埋在瓦礫堆三天獲救者


除了北美館未經消化照抄國外的簡介之外

我已經找不到其他評論、心得

表示這件作品很不受重視

連英文也找不到幾行字

https://plugin.org/exhibitions/catherineopie_2020/

「影片專注於當代議題,

如自然災害、美國政治體系的崩潰、全球悲劇以及洛杉磯的住房危機

主角 Stosh(又名 Pig Pen),

Opie 的密友,

曾多次出現在她的照片中,

是一名對標誌性現代建築著迷的藝術家。

這部由800多張黑白靜態圖像組成的22分鐘電影以迅速的節奏展開。

每張靜態照片從多個角度和視角捕捉主題及其世界,

創造出抒情的電影效果。

在影片的整個過程中,主角剪輯報紙標題和產品廣告,

並將它們組合在一起以構建一幅精緻的拼貼畫,

反映他的心理狀態。(??只能說中外的策展人都很會吹牛)

這幅多層次的拼貼展示了他的挫折和渴望,(?  挫折和渴望  我真不知怎麼看出)

並為即將到來的毀滅提供了一個可見的催化劑。

在影片的過程中,他無法獲得這些渴望和夢想使他驅使著手焚燒,

系統性地縱火於全市的標誌性建築。

然而,

影片的夢幻品質迫使觀眾質疑發生的事情究竟是破壞的行為還是夢境。」


這件作品是北美館的攝影展「時代劇場」當中的一件

這個展當然和什麼攝影協會拍風景、拍麻豆的有很大的不同

我以前多少會瞧不起攝影學會和各種奇奇怪怪的攝影器材愛好者

但現在就抱持比較寬容的態度

這些攝影器材愛好者有正當興趣

也不會危害社會

其實就是好事

更何況他們升級器材的狂熱  讓我有機會撿到便宜的次品  更讓我心懷感激

「杉本博司、周慶輝、謝三泰、石內都、森山大道、安娜‧里德勒等17位臺灣與國際藝術家的當代紀實影像,讓觀者透過三個子題的爬梳,一覽從類比至數位時代的影像生產、拍攝者、影像內涵與生成過程所產生的種種變化。」

這些攝影家當中不乏如雷貫耳的

比如杉本博司

這次展出的是戲院系列

但是尺寸太小了

沒有以往在書中讀過這系列作品的偉大精妙之處


以及其他作品

如果你深陷攝影學會的美學框架和藝術價值中

這些攝影可以拉你一把


北美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