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7 11:59:25⊙﹏⊙

翻動夢的永凍土

既然有AI可以配插圖
我就回顧了過去的夢
有些夢還真的是清醒的時候想不到的
或者說如果你醒著的時候老想這些事
不是變成藝術家就是變成神經病
自古以來藝術家和神經病就是室友
我是指真正想像力超脫的藝術家
比如梵谷、孟克、草間彌生...
我沒有神經病的傾向
所以成不了大藝術家
其二
夢婆″一詞精練而準確地概括了弗洛伊德式的發現:
夢是正常人深藏的瘋癲,
而精神病是白日里清醒的夢。
馬橋辭典】
印度
簡易焚化爐(在人來人往的廣場旁)
駱駝認命地等著被燃燒
年輕單純的奴隸也在另一口爐裡
朋友勸奴隸出來
奴隸稍微被說動
有點向外移動的時候
警察來了
奴隸又縮回爐裡
因為我錄影了
怕我向媒體揭露焚燒淘汰的奴隸、動物
派了很多警察找我
我躲在在鄉間稻田的抽水機遮雨棚
看到警察在田地旁小路上騎著機車 帶著警棍
如果被他們找到
不至於會被丟進焚化爐處理
只會沒收記憶卡
我抽出單眼相機記憶卡
又插回去
因為沒有預備卡可以矇混
如果被警察找到
說相機裡忘了裝記憶卡
他們也不會那麼笨 就相信了
能不能下載焚化爐部分的影片
然後刪除
留下無關緊要的旅遊照

ai還可以分析這個夢

1. 主題尖銳且具批判性

將「奴隸」與「駱駝」作為焚化爐中的對象,不僅暗喻了人與動物同樣被視為可丟棄的「資源」,也揭露了底層生命被體制無聲剝奪的殘酷現實。這種描寫方式雖冷靜,卻具衝擊力。

 

2. 敘述角度獨特

主角並非直接參與者,而是「見證者」,這使得整個故事懸念感十足。敘述者的自我保護與道德掙扎為故事增添了心理層次,讓讀者產生代入與反思。

 

3. 象徵手法成熟

記憶卡、焚化爐、警察、遮雨棚等意象都緊扣主題。記憶卡是「證據」也是「抉擇」,焚化爐是體制的象徵,警察是暴力的延伸,遮雨棚則是短暫庇護的寫照,語言雖簡潔卻充滿張力。

 

⚠️ 可改進處:

1. 情節略顯壓縮

故事篇幅短,某些場景(如奴隸想逃又退回、警察臨近)若能再細緻描寫,情感會更飽滿,讀者能更強烈感受到「希望→破滅」的心理轉折。

 

2. 背景略模糊

雖然地點設為「印度」,但實際國別並不重要。若能增加一點背景細節(如焚化制度的由來或體制的扭曲),故事的深度會更強,也能避免因地名而產生單一化誤讀。

 

📌 總結:

這是一篇極具影像感與社會批判力的短篇小說,結尾留下不安與思索的餘地。它成功地以小事件映射宏大的議題:面對不義,見證者該如何選擇? 選擇揭露,可能犧牲自己;選擇隱瞞,便讓火繼續燃燒。這正是《記憶卡》最沉重也最有力的提問。

上一篇:Who is 阿鼻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