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05 01:00:20Westide 2013

知識爭霸「站」──《波吉與貝絲》(Porgy & Bess)


若要討論「愛 」這大概說了幾世紀也有完沒完吧!對於「愛」大家所追求的、渴望的、表達的都不一樣。究竟哪種人的愛可以真的被稱為「真愛」?誰又有愛的資格?在這個社會裡,我們真的允許每個人「愛」的存在嗎?

 

好比說「情婦」好了。「情婦」兩字的社會觀感極差;普遍來說情婦的愛是邪惡的,情婦的愛是虛偽的,情婦的愛的目的性的,情婦的愛是不該存在的。本齣劇的女主角──貝絲(Bess)正是個情婦

 

再舉例來說「乞丐」。「乞丐」可說是個毫無尊嚴的詞彙,其反映的是人生的缺陷,社會的角落,環境的污點,成功的棄嬰。這樣的人也能擁有愛嗎?本齣劇的男主角──波吉(Porgy)是個乞丐,更「不幸」的是,他還是個跛子。

 

《波吉和貝絲》(Porgy and Bess)不管在視覺上、價值觀上都突破了傳統我們對「愛」的想像。我們習慣故事中俊男美女的戀愛,即使是《美女與野獸》,故事到最後野獸也轉身成為一位大帥哥;如果野獸終究是個野獸,美女長相平凡甚至其貌不揚,還會有人喜歡看嗎?其實從人們愛看俊男美女的戀愛趨勢中,我們可以推測,「愛」,屬於「完整」的人。

 

故事以非裔美國人1920年代初南卡羅來納州,虛擬的社區生活為背景。在《波吉和貝絲》中男女主角都是有「缺陷」的,這帶來的是一連串的爭議與不認同──不管是在戲內或戲外。理應來說,真愛應該最能打動人心,最有資格受到眾人祝福。但這部作品在當時的美國幾乎沒有受到任何讚賞,這也美國當時種族歧視有關,這部美國本土音樂劇幾乎由黑人演出的舞台劇對當時的白人觀眾來說十分難接受,票房十分低落。該劇的作曲家──艾拉‧蓋希文(George Gershwin)大膽的選擇非裔美國人做為音樂總監,容合了古典、藍調、爵士,對蓋希文來說,這是他最好的作品。

  艾拉‧蓋希文(1989-1937)

1935年首演,一直到1970年代,民風不同於過往,一些社會運動愈來愈盛行,《波吉與貝絲》在哪是方才受到肯定,其名氣一飛衝天,戲劇中裡面所帶出的議題,其所呈現的音樂、表演方式讓《波吉與貝絲》認定為經典之作。裡頭的文化、歷史、美學意義重大,甚至,在2001年被南卡羅來納州選定為官方音樂劇,並於同年贏得了特殊的葛萊美獎。這樣的肯定或許我們可以解讀,現今我們對於愛的想法更寬大,人們開始接受以往所謂的「缺陷」;或許,這也算是人類得一種進步吧?

 

最後,放該音樂劇其中一首曲子做為本文的結束吧!It Ain'tNecessarily So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4mbdOYT2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