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10 22:11:33秋拓

重讀〈病梅館記〉

    這天,在星巴克裡,拿起高中講義,重讀起龔自珍的〈病梅館記〉。

    裡頭談到梅,說:「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梅以疏為美,密則無態。』固也。」

    固也,意謂著「誠然如此」,也有著「大家都認同」的味道,但,我不禁有所疑惑,直、正、密,就不是美的另一種姿態嗎?這個「或曰」代表有人說出這番道理,但是,會不會有另一個「或曰」說出另一種梅的姿態?

    後來文章裡談到因為這樣的「或曰」,衍化出了當時的一種現象:「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究竟,誰決定了美的姿態?而當這個美的姿態確立,接著便是一連串的跟隨與追求,完全不在意那個「病」,或考慮另一種美,於是,美的姿態與病態畫上等號,追求美,也等於追求著病。

    以此觀點來看現今社會,好像也是如此。



你追求的是什麼?.JPG

    近來王大娘辦了一次校外教學,去到了鶯歌陶瓷博物館,看了幾個展覽,順道談起關於比賽的種種,其中,當然也講到了成名,對於這些話題,其實也隱含著極度弔詭的探討。

    究竟,現今的創作者,追求的是什麼?

    我聽過,有人追求成名,認為成名要趁早,也聽過有人追求每次比賽的獎金,有人也追求著被伯樂看到的機會,當然,有更多的追求條件值得創作者追求。

    於是,怎麼追求就成了創作者最大的課題。

    其實,前陣子的我連續投了幾個獎項,當中一個投注最大心力的作品,是唯一個沒得獎的作品。這對我打擊極大,更是努力去探究那些入圍得獎的作品,意外的發現當中的弔詭,憑良心說,有點不平,但看透了,卻也接受了這樣的看法。

    猶記得,宣布的那天,我期中考考卷發了下來,文學批評拿到了班上唯一的滿分,之後,得知作品並未得獎,看著那張滿分的考卷,頓時覺得,其實,每個比賽也像是期中考般,而不是每個期中考都能拿到滿分。

    想起朋友說的:「這是功課,不是作品。」(我是這麼寬慰我自己的。)



批評,只是個看法.JPG

    批評這件事其實很有趣,criticism,按解釋之說:「對人、事、物進行評析,特別是針對你所不喜歡的部份。」

    於是,關於批評,有幾個方向,其一,批評絕對不是只講好話,只說好話絕對不是批評。其二,沒有一件作品是完美的,這多少心態裡認為沒有任一的人、事、物為完美狀態。其三,也是我認為最重點的部份,「特別是針對你所不喜歡的部份」,批評其實隱藏著大量的主觀部份。

    看透了這些,對於批評,其實只要抱持著某些心態就好,畢竟,創作者無須為批評創作,也無須為批評負責,也要記得,當你被批評了,那只是對方的看法,可以不代表你,而你批評了別人,也請記得,那是你的看法而已。



掏空自己,也放開束縛.JPG

    〈病梅館記〉裡龔自珍說:「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於地,解其椶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闢病梅之館以貯之。」

   其實,放開掉那些被束縛、被摧殘的部份,就任其自我發展,追求你所追求的,不隨波逐流,我想,這是我從這篇文章裡讀到的。

    期許,這世界上有更多關於美的姿態,而不要只有一種,限制、摧殘、束縛了那些原本健康的美。

maggie 2011-05-13 14:15:48

很想看看妳的作品^^
期待~

版主回應
記得某個得好幾個獎的前輩,
他說他要投一個獎之前,絕不會冒然行事,
而是會去看歷屆得獎作品,推敲當中的走向與評審口味,
然後再下筆寫作。
這更加深了我認為投獎是種功課的感受。
也許,在有作品之前,
做好每一項功課是最基本的功夫吧!
2011-05-17 16:5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