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釣-中生魚池釣遊
持續低溫接連幾次釣福壽都不理想
所以還是去釣鯽魚.鯉魚玩玩比較可能會咬
目前台北純鯽魚池大概就是汐止櫻花大池和我家附近的中生魚池了
開始準備要上晚班
所以打算釣到中午就好
選擇去中生魚池玩玩
離家近所以對我來說相當方便
在我小時候剛開始學池釣時就是在這魚池
早年魚池旁就是豬舍
肥水流到池裏滋養魚群
但是印象中很久以前就已經沒有養豬了
在還沒有研發出台灣鯛之前
第一次看到的大福壽也是在這裏
這池是綜合型魚池
裏面的烏鰡體型數量很驚人
只不過並不好釣
從小來這裏玩幾乎都沒有看過放魚的情形
一些大福壽會被買回
而烏鰡.草魚.鯉魚也少有人購買
容易自然繁衍眾多的魚種就只有鯽魚和小福壽
可能就是這樣而成為著名的鯽魚釣池吧
與汐止櫻花大池同樣都屬鯽魚釣池
但是中生魚池鯽魚吃餌比較刁鑽一點
會讓初次來垂釣的釣友不習慣
魚池已經沒有養豬
也不需要靠肥水養魚
但是偶爾在水池旁還是會聞到臭味
主要是因為魚池水源來自旁邊的青潭溪
魚池有進水閘口
通常池主會在晚上關起來
早上拉開流動水源
自然的循環方式本來就不錯
但是青潭溪上游卻有養豬戶會排放肥水
所以魚池進水後就會直接影響到
味道也是這樣而來
釣鯽魚真的是一門學問
照理來說垂釣上要釣獲並不困難
但數量的多寡就需要技術
目前國內常見應該是本土土鯽.日本鯽魚和混合雜配種(有人稱為河內鯽)
除了魚種習性不同外
也要考量釣場的環境
人為的因素下會改變物種的習性
使得垂釣鯽魚也增加需注意的事項
微弱的咬訊頓點常會讓釣友抓不清楚拉竿的時機
就必需由裝備線組到餌料上去兼顧
當然這都是學理上的說法
每個釣遊方式都各自有不同的領域
研究到透徹專精都是一套功夫
自己其實並不是很利害的鯽魚玩家
不過也喜歡軟竿細線慢慢博鬥
不在乎釣大物的那種感覺
要能掌握微弱咬訊或許就是釣鯽魚迷人的特色之一吧
以前還發覺一些專釣鯽魚的老手
會越釣越遠竿子使用也越來越長
到最後才發現是眼睛老花問題
要看遠一點才能抓住微弱的咬訊
很早就來到釣池
稍微看一下場地
這是最下方魚池
地型有高度落差
所以一般都不會有人下來垂釣
到底魚量多寡就不得而知了
池主也不會特別去整理
想釣就自己下去玩
而釣場主要分為兩池
走到大池邊還可以看到鯉魚群
而旁邊的小池其實就有許多大傢伙
各池都沒有相通
所以都有自己的生活圈
池邊有自然的石層堆積
穿梭的魚群也相當多
體型都相當肥碩
釣點選擇原來的豬舍舊址
開始整理釣組
使用台製12尺手竿
母線1.0號
子線0.8號
黑鋼細鉤
使用最小型8字環
浮標選用自製浮標
相當輕的敏感度
母線上一組太空豆
夾浮標插座
到底直接結8字環上子線
使用綜合鯉魚餌加香精
釣餌調比較糊一點
空鉤下去的浮標型態
加餌後剩下約1-2目左右
這樣差不多就整理好釣組
跟一般釣鯽魚的裝備差很多
因為要躲雨所以在豬舍下竿
要注意起竿時不要打到上面的屋簷
免得竿子受到損傷
開始下竿垂釣
早上水面平靜
也沒有其他人
在山區裏感覺特別寧靜
下餌後開始就傳來咬訊
一次較大的拉扯後脫鉤
只鉤到鱗片而已
但這已經讓沉積很久的心又熱起來了
慢慢釣
鯽魚雖然咬況不多
但是陸續都能請上來
說實話鉤上來的也不少
很意外還釣中這尾福壽
每次專門去釣都釣不到
開始釣鯽魚後反而會釣中
這尾就比較重一點
往外衝都還能拉回來
所以判斷應該是鯉魚
一直在水面下不露頭
果然是一尾大的鯉魚
可惜這尾拉上來時斷線
小池大魚也很多
依照範圍密度來看也很好釣
帶著竿子釣沉底或浮標釣況都還不錯
一些大魚目視都能看到
老闆起床後開始收錢
也放水進來
溪流的水色混濁
因為帶有肥水污染
味道相當重
小池這個出水口根本又挫釣就可以了
整排的魚群都逆流在水流中
大池出水口
也常會有大烏鰡聚集在此
這尾鯽魚就是鉤到尾巴
也有大鯉被鉤上來
這樣挫釣很沒意思
雖然拉的很過癮
但是沒有垂釣的感覺
池主引入溪水後差不多一小時左右
整個釣池就成為淡綠濁色
原本聚集在入水口的魚群也慢慢打散
整池味道也比較臭一點
所以釣到中午就可以回家補眠了
下一篇:池釣-大咬休閒池釣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