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10 20:00:00P.

[自序4] 屬於我的台北


要說都沒有人想寫台北,其實也不大公平,事實上,雖然為數不多,坊間的確還是有些描寫台北的書籍。

我曾經買過國外出版介紹台灣的旅遊書籍,目的當然不是在看裡面介紹的景點,而是看人家怎麼介紹台灣。我也曾買過Culture Shock那一系列的台灣本,看外國人眼中的台灣文化。

中文描寫台北的書籍不多,除了市場不大之外,難寫也是一個原因。

其實,從我大學開始寫的第一個站,就曾經有一個區域規劃是要描寫台北。
只不過當時的主要構想,是想把台北值得介紹給外國人看得地方寫出來,屆時有外國友人來訪時,可以作好準備告訴他們有哪些吃喝玩樂或有意義值得一遊的must sees!

不過當時很快就發現台北,並不是如此容易下筆的。

台北,一種又近又遠的距離,一種我們有機會就想逃開但逃開又開始想念的地方,就像我們的家庭一樣,要你描寫你的父母,總是不知道從何說起的好,因為太過熟悉。


加上每個人的生活形態與背景的不同,以及年代的差異,於是乎你的台北不是我的台北。

曾有幾個我蠻喜歡的作家,在數年前合寫了一本在台北生存的100個理由,老實說,該本書倒成為這幾個作家作品裡我最不喜歡的一本。

或許是我們生長的年代不同,對於裡面提及的100個理由,對我來說卻似乎沒有共鳴。

也許就像,我爸那個時代的中華商場,到我所認識的中華商場,再到比我小個七八歲的表弟表妹們所知道的西門町。
舊中華商場,對於表弟妹他們而言,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就更別提什麼小南門之類的了。

於是作者群的100個理由,在我眼裡反倒是為了湊足"100個"這樣的數據而生出的無聊理由。


我的摯友,曾告訴我他在十年前因失戀而想移居美國,結果到了人人稱羨的加州,卻在一個月後就打道回府。

“比起舊金山,我還比較喜歡曼谷!“朋友說。

即使我不完全同意他對美國所作的評論,但我必須承認他說的一點:幾乎任何一個亞洲的大城市,都要比美國的大城市要來的vital一點。


另一個好友在我寫下台北後,也在他自己的新聞台裡寫下他眼裡的台北:
“喜歡它變化快速的節奏,喜歡它理直氣壯的虛榮,喜歡它的蠢蠢欲動,喜歡它的神祕性感,喜歡它的充實飽滿。“


我必須說,這樣的形容詞在我的眼裡似乎更像東京的形容詞,我必須說,台北也還是的確有它令人厭惡到甚至受不了的地方。

但不管怎麼說,它是故鄉,它是我們出生長大活了超過二十年的地方。

我們喜愛台北,永遠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