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7 23:36:55期指贏家

如何選擇好股票

如何選擇好股票

股市是一個喧囂嘈雜的地方,很多在生活中比較明白的人一進股市便耳目失聰;股市又是一個充滿誘惑的地方,很多在工作中較為理性的人一進股市便方寸大亂;股市更是一個不確定性很大的地方,這個世界的變數和搏弈太多太多。因此,投資股票需要獨立思考,沉著鎮定;需要化繁為簡,棄小就大,抓住主要矛盾;需要耐心持有,「以不變應萬變」,達到「不戰而勝」的至高境界。

    人性是有弱點的,我也走過很長一段彎路,屬於比較愚笨之人。總結自己的投資過程,1999年到2002年期間特別重要。為了清算1999年前因盲目投機幾乎導致破產的錯誤,連續三年讀了幾百本書,上千份財務報表,重點調查了十幾家上市公司,在對投資的思考上可謂絞盡腦汁,幾經痛苦,然而幾番實踐後「柳暗花明」,發現投資的道理其實非常簡單。概括起來,就是四條經驗,即:投資要大氣,選股要嚴格,買股要隨時,持股要耐心。

投資要大氣
   股票投資應大氣。在市場價格潮起潮落、漲跌不定的氛圍之中,在牛市、熊市更迭交替、利多利空層出不窮的環境之下,應該高屋建瓴,抓住核心問題,以此為指導,就容易解決賺錢的一切問題。核心問題是,從長期而言,社會是不斷進步的,經濟是不斷發展的,股市是永遠向上的。不管經歷多少風風雨雨,都改變不了股市長期向上的本質。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上個世紀初是100點,現在已經超過了13000點;上證指數1990年是100點,現在已經躍過了5000點。作為一個投資者,只需要嚴格的選股,簡單的買入並持有就行了。

   具體而言,投資要大氣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思想上不要計較小的利益。比如一截波段,一點差價,甚至買入賣出時講究掛低掛高幾分錢等等。關注蠅頭小利而成天炒來炒去的人難以成就大事業。有些股民儘管也知道某個股票有極為良好的成長性和發展前景,十年能漲十倍,但卻在買入後老是盯著起起落落,計較幾塊錢的差價,倒來倒去,結果,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再也買不回來了,因小而失大。比如貴州茅台、中國石油、招商銀行,很多股友都跟著我在極為低廉的價格買到過,但一直持有到現在的人卻極少。事實上,世界頂尖的投資大師沒有一個是炒短線的。認真思考一下就會知道,既然股市總體趨勢永遠向上,投資者就應有遠大的目標,牢牢抱住優秀公司的股票不為所動,立志賺足利潤,依靠時間最終成為億萬富翁。

   二是操作中不要講究小的技巧。比如高拋低吸、止損、底部頂部、金字塔結構、時間之窗、黃金分割位、包括所謂的牛市策略、熊市策略等等都不外乎是技巧方面的東西,而不是智慧方面的東西。在技術分析中有100多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技術指標,裡面充滿著各類看似精妙的技巧,就像賭場裡的《21點必勝法一樣》,其實都是一些彫蟲小技,以此操作成功的能有幾人?其中波浪理論最為典型,大浪裡面有小浪,小浪下面有細浪,走向永遠有無數種可能,你怎麼操作?我後來投資股票,自定「五不主義」(曾經講過三不主義):不依大盤,不聽消息,不作預測,不重技巧,不信技術。技術分析最致命的問題是脫離公司的基本面,空對空地以價格變化去解釋一切,也就是本質和現象相脫離,或者是離開本質談現象。投資者應該擯棄一切技巧。這並不是說過頭話,而是重要的理念問題。古代項羽說過:「學劍,一人敵;學書,萬人敵!」將軍可以不是神槍手,但能指揮千軍萬馬。真正的蓋世高手是不要任何武器,空手就能致勝。買入並且長期持有雖然簡單,卻是智慧層面的東西。智慧高於技巧。人的一生當中其實只要長期擁有極為優秀的幾隻好股票,就享用不盡了,就像香港持有萬科18年而成為巨富的劉元生那樣。

    三是心態穩。不去理會大盤的波動漲跌,也不要害怕類似「911」、金融危機以及最近的美國次級債券危機等等這類突發性事件。心態不穩是長期投資的大敵。健全穩定的神經系統是投資制勝的一個重要條件。同時也不要去預測短期的走勢而自尋煩惱,那其實是為股市算命。股民一預測,上帝就發笑。我一直主張不要看盤,不要去看價格的紅綠跳躍,只要關心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就行了。1999年前我做了5年技術分析,下的功夫遠超過當年讀大學,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短期走勢無法預測,也不用去作短期預測。要說底部頂部,改革開放前就是中國經濟最大的「底部」,而「頂部」這輩子是看不到的。我們只應關心是不是優秀的公司,著眼的是公司的未來,選擇的是長期持有,注重的是長期回報。

    四是眼界高。氣魄大,眼界就高,就不會老盯著平庸的和失敗的公司,也就是不會去買垃圾股,就會下決心只擁有最優秀公司的股票,就會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本領,磨練出一雙鷹一般銳利的眼睛,去辨別各種各樣的公司。我們要挑選的應該是極優秀的公司,不只是在行業中最佳,而且要在國內市場中最佳,最好還要將它們放在世界的大舞台上考察比較。要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選擇公司上面,要盡力使自己股票品種全是最好的,打開帳戶,鮮花盛開,而不是雜草叢生。

    投資要大氣很重要,否則學價值投資就學不到精華。學價值投資當然比學技術分析和聽小道消息好得多,但並不等於就是學巴菲特,學巴菲特是要在價值投資的基礎上追求卓越,追求大氣,有了大氣的思維,在思想意識上才有遠大目標,目光才可能長遠,思想才可能崇高。做好人,買好股,把資金投到對社會有積極影響的公司中去。榮毅仁先生的家訓中有一句話很值得我們效仿:「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首先強調的也是立志要遠大。這是指導思想和投資理念中很重要的東西。

選股要嚴格

   嚴格挑選股票是股票投資中的主要矛盾。投資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用較低的風險取得較高的回報,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選好股票。什麼是投資哲學?這就是投資哲學。  

   回顧歷史,在所有傳統的股票投資理論中,最基本的理論就是「長期好友理論」了。這一理論有句名言:「隨便買,隨時買,不要賣」。它抓住了股市永遠向上這一關鍵問題,但可惜方法不夠嚴謹,思想不夠卓越。我主張批判繼承這一經典:反對「隨便買」,因為「隨便買」會影響長期的收益水平,流於平庸;有些贊同「隨時買」,因為「隨時買」適合大多數人;完全贊同「不要賣」,因為「不要賣」抓住了投資的大方向。我的格言是「嚴格選,隨時買,不要賣」。

   世界上許多投資大師的輝煌業績證明,嚴格選股是極為重要的。下面著重談「嚴格選」的問題。
   這就不得不提一下「隨機漫步理論」,這種理論莫名其妙的非常出名,它為了證明市場是有效的、投資者的選股功課是徒勞的,經常舉出猴子擲飛鏢的例子來說明買股票用不著花工夫去認真選擇,選擇的結果與猴子亂擲的結果也差不了多少。這實驗雖然非常有趣,卻並不科學,並不能證明「隨便買」正確。因為大部分人的注意力被實驗者引向了猴子,卻忘了與猴子做類比的投資者是些平庸的投資者(準確地說是些華爾街的股評家)。因此,巴菲特嚴肅地指出,如果市場總是有效的話,我們這些人只有去喝西北風了。

   要成為一個卓越的投資者,就必須嚴格挑選極為優秀的公司。我曾對採訪我的記者反覆說過,投資者要有「股不驚人誓不休」的精神。

   那麼,什麼樣的股票才是驚人的呢?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在有生之年能擁有幾隻漲幅達到100倍的股票。我已經用五年時間擁有了幾隻漲幅十幾倍的股票,相信能有那麼一天,某隻股票在我的珍藏下漲幅能超過100倍。我已年過50,深感覺悟太晚,所以只敢提100倍。我對女兒的要求就不一樣了,是要在有生之年擁有幾隻漲幅超過300倍的股票。第二層意思是選擇的股票必須要「萬千寵愛在一身」,就是要擁有多種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考察公司,無論怎麼苛刻,都挑不出影響公司長期成長和收益的毛病來,它是那樣地卓越和超群。

   很多人一聽100倍會有些吃驚,其實稍微舉幾個例子就能說明這並不罕見。比如沃爾瑪和微軟公司上市也不過20~30年,股價都已漲了500~600倍之多,我們身邊的萬科按1990年的原始股股價一元計算,則已漲了1400多倍。

   具體應該怎麼來選擇這樣的優秀上市公司或股票呢?是不是要多看財務報表呢?我要強調閱讀財務報表只是價值投資的一個基礎方面。我自己就走過一段彎路,還差點鑽進牛角尖。注意研讀財務報表只是表明關心基本面,這與專看K線圖和聽小道消息確實不一樣,但這還不算是價值投資,更不等於是學巴菲特。我認為,調查和思考企業的重大問題,比如持續競爭優勢問題,盈利模式問題,自主定價權問題,未來利潤增長點問題,行業特點問題,管理層問題,市場價格和內在價值的差異問題等等,才是價值投資的首要步驟和關鍵內容。這些問題財務報表上沒有,或者說不直接反映。閱讀財務報表含在調查裡面。要通過閱讀財務報表去思考企業的重大問題。「我思故我賺」,思考的重要性就在這裡。因為要選擇極為優秀的公司,光閱讀財務報表是遠遠不夠的。好的投資者應該是董事長,而不是會計。

   要從大處著手,首先考慮公司有沒有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這個「獨一無二」極其重要,你會一下子就把優勢公司和一般公司篩選出來。我有個習慣,如果用半個小時都找不出一個「獨一無二」出來,我就要放棄它了,儘管它可能看起來股價較低。如果有人問我某隻股票怎麼樣,我先會反問:「它有什麼獨一無二的優勢?」

   說到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很多人會以為這就是常說的核心競爭力。其實,它包括核心競爭力,但不光是核心競爭力。嚴格說,核心競爭力是管理科學的概念,這個概念是兩個美國管理科學家在1990年提出來的,主要是指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生產製造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是在產品創新的基礎上,把產品推向市場的能力。它強調的是核心能力和技能。這種能力,只屬於我所說的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的一種,僅以此來作為評判企業優劣的標準是遠遠不夠的。管理學是科學,投資則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在投資學上,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含義要豐富得多。否則就無法理解什麼是「傻瓜都能賺錢」的公司了。

   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有很多種,為了更加易於理解「什麼是好股」,我歸納了主要的六種,可能互相之間會有點重合或者互為因果。

   第一,壟斷優勢。按照經濟學上的「壟斷」的含義,是指單一的出賣人或少數幾個出賣人控制著某一個行業的生產或銷售。我用自己的話說,就是獨家生意。或者說得長一點,是獨家經營,或者重要產品、服務的最先推出和獨家擁有。香港交易所和澳大利亞交易所就是獨家生意,在本地區本國獨此一家,別無競爭。美國輝瑞藥廠的偉哥剛推出來的時候,也是獨霸天下。當然,壟斷除了獨家生意以外,還有一種叫寡頭壟斷,我們在市場上經常能發現,80%的市場和利潤被兩至三家最大的生產組織所擁有。銀行信用卡大部分必須通過萬事達或維薩兩家國際組織的網絡,世界上的碳酸性飲料的市場基本上就被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所壟斷。國內牛奶的市場最大的兩家是蒙牛和伊利。不過,我更推崇的是獨家壟斷。

   第二,資源優勢。資源就是與人類社會發展有關的、能被利用來產生使用價值並影響勞動生產率的諸要素。很多公司都擁有各自的資源。資源的關鍵在於稀缺,按照稀缺的程度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級。比如江西銅業擁有銅礦,但卻還不具備獨佔的優勢,因為很多銅業公司也有銅礦,不能算是最高等級。中國石油的等級就要高一些,南非的黃金鑽石等級更高一些,而鹽湖鉀肥所擁有的鉀鹽礦,則佔全國總量的近90%,這種資源的優勢就具有獨一無二的性質。又比如離開了茅台鎮就生產不了茅台酒,那麼茅台酒廠資源優勢就具有獨佔性質。我最喜歡的是具有獨佔性質的資源優勢的公司。

   第三,品牌優勢。有品牌的企業很多,有了品牌並不等於有了獨一無二的優勢。品牌優勢的獨一無二簡單地說就是要強大,強大到行業第一。茅台號稱國酒,同仁堂號稱國藥,耐克公司那簡單的一勾,就是世界最好的體育用品公司和運動產品的標識,已深深為全世界特別是年輕一代消費者所喜愛。這種優勢也是巴菲特的最愛,他叫做消費獨佔,我有時把它叫做消費者心理霸佔,就是把消費者的魂勾去了。比如同樣的產品,人家就要買這個牌子的,哪怕這個牌子貴了一大截。

   第四,能力技術優勢。也就是大家講得最多的核心競爭力。能力指的是公司團隊在決策、研發、生產、管理、營銷等方面的技能,比如萬科公司,它在品牌強大之前,主要是管理團隊極為優秀,能力太強,堪稱地產界第一。煙台萬華的MDI製造技術獨家擁有。微軟的技術優勢簡直是世界老大,任何軟件產品不適用 WENDOWS系統,你就麻煩了。1997年我第一次接觸到招商銀行的一卡通時,就深為他們的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和服務能力所震動。一張卡片,居然可以活期定期本幣外幣全包含,而且比存摺易帶,又不暴露存款數字。這在當時可是全國領先。其後他們還不斷推出金融服務創新品種,一直在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這就是能力技術優勢最直觀的例證。

   第五,政策優勢。政策優勢主要是指政府為加強相關產業的戰略位置,制訂有利於發展的行業政策與法規,使相關產業形成某種具有限制意義的優勢。除了專利保護和減免稅優惠政策外,有個原產地域保護政策也很有意思。例如香檳酒。香檳是法國一個地方,只有這個地方生產的氣泡酒才能叫香檳,別的地方就不行。政策優勢,就是指這種具有限制性質的優勢。雲南白藥,片仔癀,馬應龍三個公司的產品被列為國家一類中藥保護品種,在很長時間內別人都不能生產,甚至也不能叫這個名字。茅台鎮上也有別的酒廠,但只有茅台酒廠的酒才能叫茅台這個名字。

   最後,行業優勢。行業分析是投資者作出投資抉擇很重要的一步,有時甚至是投資成功的先決條件。因為有些行業牛股成群,投資的贏面高;有些行業卻牛股稀少, 投資獲勝的概率低。這是因為基本面確實如此:有些行業就是有先天優勢,有些行業注定要吃虧。有些行業就是穩定增長,沒有週期性,比如食品飲料業;有些行業就是門檻高,大部分企業進不來,比如航天業;有些行業就是有提價能力,不會你殺價我也殺價,比如奢侈品行業;有些行業的產品就是不怕積壓,甚至越積壓越值錢,比如白酒葡萄酒;有些行業就是集中度高,它們的優勢就是競爭對手少,比如銀行業、保險業,更不要說交易所和銀行卡國際組織。有專家喜歡用行業利潤永遠趨向平均化的經濟學理論與我辯論,意思是當一個行業擁有暴利的時候必然會引起更多的人和企業進入,從而帶來行業利潤最後平均化。其實這只是一般而論,很多情況並不如此,因為行業壁壘是客觀存在的。

   當然,擁有其中一種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還不能構成買入這家公司的充分條件。有了其中一種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就有了關注的前提。接下來要考慮的是這種優勢能不能形成極強的贏利能力?比如自來水、電力、燃氣、橋樑、高速公路、鐵路等公用事業公司,雖然具有明顯的壟斷優勢,可是價格受管制,沒有自主定價權,能賺大錢的不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中,廣深鐵路表現不佳,11年只漲了一倍多。鐵路是高度壟斷行業,業務好的不能再好,它不太賺錢就是因為事關民生票價不能亂提。張小泉是著名的剪刀品牌,當沒有能幹的管理層去經營去繼續開發的時候,它根本就贏不了利。很多公司擁有資源優勢,但當國際商品資源價格處於低潮時,它也是一籌莫展。我們投資股票,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看它有沒有良好的收益,所有的優勢最終也還得落實在收益上。

   那麼,極為優秀的公司平均每年的利潤增長率至少應該是多少呢?我前面說過要「股不驚人誓不休」。好股票應該具有數十倍的成長潛力和前景,平均每年的利潤增長率不能低於20%,當然,能超過30%就更好。茅台,招商銀行,萬科就超過了30%。蒙牛在前幾年甚至達到了驚人的90%。

   有了某種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又有極強的贏利能力,是不是夠條件了呢?還是不夠,還要看它的優勢和盈利能力能不能長期保持。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持續競爭優勢。這一點難度更高,更有技術含量。買股票就是買未來,長壽的企業價值高。一個公司在某一年賺錢不難,難的是一輩子賺錢。BB機剛出來的時候風光無限,但沒幾年就不行了。柯達、樂凱等生產膠卷的公司由於數碼相機的出現變得非常被動。這就需要我們的眼光更為長遠,思想更為深刻。這就需要這個公司「萬千寵愛在一身」,也就是多種競爭優勢都具有。

   可能會有人說,您說的公司近乎完美,好像很難尋覓。其實在我的持股名單中符合的就不止一個,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用條件套一套。要做到「股不驚人誓不休」,當然不會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但你發了上等願,至少能結中等緣吧。我主要是提供一個嚴格的思路,在挑選股票方面要精益求精,錦上添花,沒有止境。這才是追求卓越,這才是無懈可擊。

   談了這麼多,一直沒有談到價格,價格不太重要嗎?不是的,價格當然重要,「安全空間」這個詞簡直是價值投資者的口頭禪。好公司加上好價格才是好股票。我曾經把巴菲特的投資策略概括為十二個字:好股,好價,長期持有,適當分散。就已經把好價包括在內了。但我們談的主要問題是優秀公司的問題。同時我認為,相對價格來說,好股是第一位的。先好股,再好價;先定性,再定量。這也是一種投資哲學。

買股要隨時

   買股要隨時,就是主張「隨時買」。必須申明,這是針對大多數人尤其是有穩定後續資金的工薪階層而言的。

   經常有人面容嚴峻地向我提出:「隨時買,價格不用管了嗎?萬一買到高價的怎麼辦?」其實,提問題的朋友沒有深思熟慮過,價格問題是個複雜的問題,在實踐中甚至是可遇不可求的問題,能力圈之外的問題。你如果有幸常能在入市時遇到「911」或者金融危機之後這樣的大機會,當然是件美事,然而股市牛熊難測,風雲莫辨,不確定性是主流,必須「以不變應萬變」來對付。我的經驗是,努力捕捉機會也會喪失機會,放棄這樣努力也許就逮住了更多機會。多想想方法,而不要動太多的腦筋去想買入時機的問題,也不要成天去盤算市贏率的高低。不同的人參加工作有先後,入市時間有早晚,一旦決定投資,難免會買到高點低點,但有了嚴格選和不要賣,即使是不那麼幸運,最終還是會大獲全勝。

   有的股友引用巴菲特先生坐擁幾百億現金不出手,並表示願意一直等下去(等到合適價格)的例子,來反駁我的「隨時買」,甚至指責我有背離巴菲特的嫌疑。然而我經過再三思考,堅信這並無大錯,尤其是這麼多年,眼見很多朋友一再等待貴州茅台、招商銀行、港交所等股票的價格跌到他們的心理價位,結果或者是永遠無法買到,或者是失去耐心買得更高的事例,更能感受到學習巴菲特不能教條的重要意義。不要忘了,在美國投資界百萬富翁和千萬富翁組成人員狀況的調查中,儘管頂尖的往往是職業投資者,但人數比例最高的恰恰是在二戰以後簡單買入並且長期持有的普通投資者。

   大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過一段精闢的話:「無財作力,少有鬥智,既饒爭時。」就是「沒錢靠體力,錢少靠智力,錢多靠掌握時機」。坐擁幾百億現金的巴菲特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功,屬於世界頂尖「錢多」的那一類。我的這個「隨時買」不包括擁有大資金的投資者和專業投資機構,只是針對大多數普通投資者而言。大多數人屬於「錢少」的工薪階層,每月有固定的工資獎金收入,「隨時買」就是每個月都用工資獎金的剩餘部分買,這種固定的買法最終能使買到的股票成本平均化,既不會太高,也不會太低,但由於嚴格挑選,買到的基本上是優秀公司的股票,長期來看,收益率還是極為可觀。這是靠智力的買法,只要實施,可以說人人都可以成為億萬富翁。不信的話,看看我給出的這個方法:

   深圳的年輕人如果月薪在3000元左右,那麼一對情侶如有毅力又有恆心,每月拿出收入的20%,即每個月各拿出600元來進行投資,按月買進那些平均利潤遞增在20%以上的公司股票,無論如何都不再賣出。40年後,就輕鬆成為億萬富翁了。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計算一下。

   當然,選到平均每年不低於20%增長的優秀股票有一定難度。但工資獎金是會不斷增加的,如果把增加部分中的20%再追加投資,不就好事易成了嗎?

持股要耐心

   投資的辯證法在於:該複雜的複雜,該簡單的簡單。「選股要嚴格」,屬於複雜的範圍,但「買股要隨時」和「持股要耐心」則格外簡單,就像風暴之後天空特別碧藍一樣。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有很多極具智慧的話語,如「不戰而勝」,「無為而無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等等。特別是「大道至簡」和「以不變應萬變」這兩句話。把這些用來指導投資,就成了輕鬆賺錢的學問。也就是說,精選了好股以後,把好股簡單的留起來就行了。我曾經說過:「象集郵一樣收藏好公司的股票」,更愛說的是:「做好股收藏家」。

   經常有人問我,你是不是一個特別有耐心的人?你的一些股票五年多沒動一下,你怎麼能守得住?其實我在生活中是個很急躁的人。只是投資股票和其他事情不一樣,你不長期持有就很難穩賺不賠,很難成就一番事業。發財要有耐心,這是千真萬確的。賭場和摸彩票能提供一夜暴富的機會,但概率才多少?收藏的發財概率比賭博和摸彩要高一點,但收藏到珍品真跡的不多,大部分是收了假古董贋品什麼的;做期貨、買權證的發財概率比收藏的又高一點,但長期成功的實在太少;短線炒作股票成功概率又要高一些,但總體而言,失敗多於成功。可是你放眼世界,多少人通過長期持有股票和房地產成為億萬富翁。這些認識在前面說過,也是經過慘痛的失敗才換來的東西。這個東西叫「定力」,我把它看得很重,僅次於「眼力」。我經常建議朋友,在你的投資字典裡刪掉那個「賣」字。

   沒有豐富投資實踐的人大多會想,如果結合短線,不是賺得更多嗎?這是不知道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有一定經驗的股民往往會問:「難道漲的太高也不賣嗎?」我的回答是不要賣。因為有些東西說說容易,就像低買高賣,實際操作時很難判斷什麼是高,什麼是低。就像無法判斷明天是漲還是跌一樣。很多短線利潤是要放棄的,因為放棄你才能得到更多。有舍才能有得,這就是辯證法。我和很多股友有充分的實踐證明,判斷高低漲跌這些東西太複雜了,這是自己能力圈之外的東西,也是害人的東西,它讓我們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揀芝麻不抱西瓜。如貴州茅台、招商銀行、萬科哪天賣合適?哪天賣都不合適。從長期趨勢看,任何賣出好公司的行為都是愚蠢的,逆經濟發展潮流的行為。其結果都不理想。最多在一個局部戰役中獲勝,而在全局上落敗。股市上流傳著很多似是而非的東西,有些東西的影響還非常之大,比如「高拋低吸」就是一例。我們看到的是絕大多數人恰恰相反,低拋高吸,大盤一向上就追漲,大盤一下跌就斬倉;上證指數跌到1000點時,每日成交量只有幾十個億,可見大多數人沒有「低吸」,上證指數漲到5000點時,每日成交量高達兩三千億,可見大多數人沒有「高拋」。再說,判斷高低也是個技術層面的東西,不是智慧層面的東西。小賺靠技巧,大賺靠智慧。為什麼股市中最後總是賺錢的人少呢?這和過度操作有關。許多人基本上每天都盯住股市行情不放,不停地在捕捉所謂的時機,不停地想低吸高拋。但真有幾個人成功?還是舉大家都知道的劉元生先生長期持有萬科公司股票的例子,就是簡單持有,買了就不賣。其實這18年中萬科股票有無數次下跌,要是他老想著高拋低吸,能從幾百萬變成幾個億嗎?技巧層面的東西,不但把人弄得非常辛苦,而且並沒有給很多人帶來可觀的收益,至少在電腦房裡炒得昏天黑地的股民情況大致是這樣。人們經常會忽視:最好的往往是最簡單的。

   談到這裡,或會有股民質疑:「難道公司的基本面嚴重變壞,你也堅持不賣嗎?」我的回答一如既往。即便不能排除這種情況,還是可以堅持不賣。這似乎不太符合巴菲特的思想。但我仍然認為這是對的,而且這是經過認真思考和實踐過的。我很喜歡彼得林奇的看法,假如你有十個股票的長期投資組合,中間有一個股票出了問題,由於選的都是極為優秀的公司,那麼我們持有的其他九個股票還是在給你賺大錢,幾十年後,也就是一個億和九千萬的差別而已。何況那隻股票也不會跌到零。就算你在某個優秀公司基本面出問題之後成功賣出,只是在策略上對了,戰略上你卻錯了。你可能失去獲得將來長期收益的大好機會,你也可能在心理上由於變得過於關心,由藏家變成了炒家,因小失大。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有一點哲學思維。進一步說,一個優秀公司的基本面出了問題,你可能事後才知道,而這時股價已經下跌了不少,這時賣出很難說是正確的行動。也許,情況又是恰恰相反,你要繼續買進了。有幾個例子很說明問題。一個是沙特王子阿瓦立德的「花旗之戰」。 1990年前後,花旗銀行因房貸和拉美業務的拖累而陷入困境,當時許多人瘋狂出逃,股價掉得一塌糊塗。這個時候阿瓦立德反而不斷注資增持。4年之後,花旗銀行終於渡過難關,有著堅定信念的阿瓦立德成為最大的單一股東,十幾年後又成了最大贏家,一舉收穫近百億美元!佔他全部身家的一半。阿瓦立德說他總是在尋找同樣的東西,那就是國際上知名的公司,它們擁有健康穩固的根基,但卻陷入了暫時的困難之中。另一個例子是2004年底伊利股份公司的董事長鄭俊懷被抓,基本面出現了問題,股價從14元掉到9元。我身邊的一些朋友有些驚慌,我則勸他們在9元時再買進並一直持有,現在聽我建議的朋友都取得了很好的收益。深發展也是如此,它在1997年後基本面不佳,但從1990年就開始一直持有的人還是大大的贏家。

   可能還有人會問:「如果我需要用錢也不賣嗎?」這個嚴格地說是個投資以外的問題。需要用錢有很多種情況,除非牽涉到極其巨大的家庭或個人的劇變,需要大筆的錢來救急和轉危為安,比如家人患病急需用錢,你還堅持不賣,那就失去了投資的意義。投資就是要讓自己和家人幸福安樂。一般情況下,要學會堅持不賣,否則我們就很容易找到各種藉口把優秀的好股票賣出去。等到賺了大錢之後,就能體會到那種意義了。到那時對資產結構進行一點調整,都是很簡單很自然的事。對於投資者來說,首要考慮的是怎麼賺,而不是怎麼花。而一直持有就是最好的賺錢方法。

   還會有人問到:「當我們發現了更好的公司股票,可不可以賣呢?」我的回答是,這種情況不叫賣,叫換股,因為總的投資數量和投資金額沒有變,還是在收藏好公司的股票。只要不是太頻繁,這是可以考慮的。對於非職業投資者,我還是傾向於不賣先前的股票,而是用後來的收入再買進。因為深思熟慮的人不多,很容易把換股變成炒來炒去。

   在這裡,我想再舉一個深圳人有親身感受的例子來說明為什麼要長期持有。大多數深圳人既買房又炒股,這幾年房市、股市都是大牛市,按說兩個市場的贏輸概率應該差不多。然而統計數據表明,買房賺錢的高達98%以上,而在今年五月的統計中,在股市牛氣衝天時居然有30%的人虧損。什麼原因?買房的人很少頻繁地「炒短線」,而炒股的人卻不少有「手癢症」或「多動症」。

   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是關心賣的人多,而想當收藏家的不多。其實,賣掉好公司的股票才是最大的風險。「炒」是投機者心中的魔鬼。澳門賭王何鴻燊在回答記者有關什麼是賭博贏錢的訣竅時,說的是「不賭」。如果有人問我炒股賺錢的訣竅,我的回答是「不炒」。我們買的是極為優秀的企業,它們是最有活力的公司,有最為寶貴的資源、最有前途的產品,處在最好的行業中,也有最能幹的經營管理者,你可以心安理得地坐享其成,一勞永逸。股市其實是一個「烏龜」打敗「兔子」、「懶人」戰勝「忙人」、「笨人」戰勝「聰明人」的地方。

 

[價量關係] 與 [籌碼分析] 的看法
所有指標屬於"結果",是由K線行為所衍生,由過去因子推論未來,只有"可能"結果,並無"鐵定"結果。而主力技術,在於"可預知的風險與利潤" 是鐵定會如此的走勢,不這樣走,公司派或是作手"會倒楣的"。就算是天災不可抗拒之力,也會破線後""補線""再上,完成最初目的,除非政府力量介入,否則鮮少會"失敗"。

價量關係坊間一堆探討,卻都沒有個正確教學,要知道一檔股票要去作價,必須先了解 "中線五個空間",來龍跟去脈,過去的叫做來龍,視為已發生的籌碼壓力點以及未來完成參考點,未來的叫做去脈,視為引導誘發認同的中線五個空間完成目標點。

這樣說吧!一檔股票要作,必須先從觸底點(最低點)往前推算8-13個月,有個最高的態勢完成點,主力以此為目標點,開始扭轉,空翻多,突破最後一個末跌高點,此為外面波浪理論所說的,第一浪行為,之後看股性,分為1.主力股,2.投機股,3.法人股,4.軋空殺多股,5.異型股,五類股五種作價手法,

壓回第二浪行為也不同,有的W底、有的V彈、有的破底,之後產生第三浪的主昇段,通常主昇段的量能多為"量滾量",也就是說,量能溫和放大,通常為昨日量的1.382倍的擴增,而此時五日均量5mv,也會產生一個波幅,每個波幅是比前波幅更大,產生"波幅,波波漲",此為攻擊量潮,買股票在量縮五日均量的當天,通常是窒息量的洗盤點,隔日通常只要"高開",就攻擊出去了。

當第四浪中段整理結束,就只剩下"拉高出貨"帶角區,此區通常被散戶說為,另一五浪攻擊開始,通常剛好是我們作為"誘多"手法的一種,之後我們會誘多完作"殺多"行為,這邊通常伴隨,假破底翻或是N字攻擊,讓那些自以為懂技術分析的半水桶者上當,再度進場,後面的殺多壓低出貨,自然我們可以順利出脫剩下的1/3持股,以上為簡單扼要的解說!!

 

資買賣超的秘密
有許多人很喜歡以外資的買賣超來判斷大盤的走勢,基本上這樣是賺不到錢的,我們要清楚外資也是跟投信樣的專業投資機構,當我們都看不起我國的投信,為什麼把愛把外資當神一樣的崇拜??所以我們要從外資買賣超來判斷外資為什麼會如此做?在臺彎有兩種的外資,一為長線的外資(以退休為準,都是長期投資),一種為對沖基金(短線基金,短進短出),而大多數人所看到的是對沖基金,所以散戶容易被外資的買賣超所動,而大家回想一下這幾天的走勢,亞洲四大股市,日韓香台四大股市,有無發現這四個股市盤中的走勢都一模一樣,而各國的的情況都不一樣,怎會有一樣的走勢。大家可以好好思考這一件事。
但說穿了,就是這四個國家的外資都是對沖基金在控盤,這也就是證明了,外資在各國的操作手法都是一樣的,所以為什麼臺積電戰法是可以存在的,只不過在韓股、日股、港股可能是不同的權值股,但都是一樣的操作手法,所以外資這一套操作法在世界上行之有年,而多空的避險的觀念也是外資所引進的,所以我們可以從外資的操作習慣去找出高低點。
再者,外資的老闆是基金投資者,大家都知道,投資基金的人是散戶中的散戶,賺到錢就只會說賺好少,倒不如去投資股票但又不敢投資股票,所以看到行情大好,就會拿更多的錢去投資基金,而一看到大跌就在擔心,就準備贖回。所以基金投資人是屬於落後的指標,總是看到大漲之後才急著拿錢去投資基金,看到大跌才急急忙忙的贖回,所以在高檔外資因為基金投資人的買基金,所以一定要去投資股票,當然在大跌之後,基金投資人要求贖回,所以在低檔外資一定是賣超的,所以外資雖然是專業的投資機構,卻因為投資人的心理因素往往做出與自己看法不同的動作。就跟國內的投信一樣,分析的很不錯,但往往績效就是不佳,就是因為投資基金人的因素,所以不要用外資的買賣超來判斷高低點,因為很難也沒有意義。
不過當外資判斷出現高低點之時,期指就是很好用的東西,不過因為期指具有領先指標,所以就代表了這些法人在開始有動作,權值股就會開始跟著有動作,這就是低點時權值股會先止跌,大盤才會跟著止跌,而權值股先做頭,大盤而後跟著做頭,但期指就是是跟著這些權值股動作的,所以想從外資的買賣超來判斷高低點,倒不如從權值股跟期指這兩方面下手,因為買的再多總要賣出,賣的再兇總有一天要買回,只是外資都出的很漂亮,但大家事後都只會罵外資而已。
而基本上我們可以從外資的買賣超的股票中,可以看出外資到底是看好哪一類股,在下跌的盤勢中外資總會有買超的股票,大家可以從外資買超的股票中看出未來外資到底看好什麼股票,等盤勢一回穩這一類股就是第一買進的首選,當然在上漲的盤勢中,我們則要長期的追蹤外資賣超的股票是那一類股,一旦盤勢反轉我們就知道要避開什麼樣的股票跟放空什麼類股,這可以從外資的長期買賣股票中看出,而不是看到外資買超就很高興,看到外資賣超就睡不著覺,要從這些透明的資訊中找出真正的意義。
也因此我們可以把前兩篇股市教學綜合起來判斷現在的大盤,第一點為臺積電老早就脫離底部(還原權值就可以看的相當明顯),臺積電不再破底那台股就不會再破底,所以遇大跌反要逢低買進股票。第二點現在成交量並不大,但外資賣出、投信賣出、自營商賣出,散戶全面偏空,融資大減,賣方是相當的明顯,但成交量是有買有賣雙方同意才會成交,那賣方我們都看的到,那誰是買走了呢?這就是相當值的玩味的地方,而外資拼命賣,但量縮還能上漲,那這群買方相當的厲害,把外資當笨蛋耍弄。而我們從外資的買賣超股票來看,外資長期都在買進傳產股,那可以判斷出下一波的主流下哪?在看到外資拼命的賣超,可見基金投資人已經急的跳腳,害怕股市崩盤,但外資拼命的賣,大盤硬是賣不下去,而外資大量賣超的權值股卻在不知不覺中脫離低點,把這些資訊一一的綜合起來,這樣就很好判斷大盤的方向,而不是在那邊講政治,不是在那講利空利多,而是實事求事回歸到股市是要來賺錢,不是來學分析的。因為基本面分析外資相當的發達,而一般的投資人能有什麼能力去做基本面分析,都是看電視媒體跟著瞎起哄居多,但外資礙於投資基金的人亂來,所以會有分析報告跟操作上的矛盾,不過表面是如此,但外資口袋卻是麥克麥克的,所以我們要從外資賺錢的手法中找出外資真正的動向,而非看外資大買就亂買,外資大賣就亂賣,這些電視上的分析師不就是老拿外資買賣超來說股票,加入這樣投顧老師花大錢,倒不如每天花10元買蘋果日報,因為報紙中都有寫外資的買賣超。


簡易看盤法
許多人都在講不知道要如何看盤?
其實不用花錢去買什麼專業的看盤系統,其實指要用蕃薯藤的看盤就行了。
但最重要的是
你要選什麼股價當看盤重點
看盤不是看自己的股票
因為你的股票並不代表大盤
看盤是要知道大盤在做什麼事
你自己的股票只是在知道大盤會如何做時,自己該怎麼動作罷了。
大盤指要五檔股票就可以當自己的看盤指標
一為台積電、二為聯電、三為鴻海、四為友達,五為國泰金
台積電為大盤的先行指標,所以這一波是台積電先做頭,大盤跟著做頭
聯電跟鴻海則是代表權重股,這股票若是大漲或大跌則是就要知道大盤要有一行情
友達則為領先股,也就是可以知道台積電會如何動作的先行指標,所以友達先止跌,台積電就會隨後先止跌
國泰金只是傳產股的代表,所以若是國泰金打完底,傳產股才會有一行情。
所以基本上看盤要看的不是自己的股票,而是大盤會如何走勢?所以我看盤指標並不多,而這五檔是必備的。
然當你看這幾檔股票,再從這幾檔股票的線形去看,那大盤的走勢幾乎就在你自己的腦中了。所以看盤有時不是真的看盤,而是看一個市場脈動,就如同今天高價股今天很強,但你要想一件事,外資並沒有大力的拉臺這幾檔股票,那外資做什麼去拉這些股票?要出貨?要怖空單?還是真的要拉大盤?但我們從這些的看盤指標卻是動也不動,友達還是跌的,那這就相當有趣囉!也因此大家都看好的資產股都很慘,那若是大盤是漲真的,應該是所有的類股都要漲,那國泰金所代表傳產股卻也是跌,那這拉抬更有其怪異。這便是一個基本的看盤判斷法。不難,只是看自己是否看的懂不懂罷了。

開盤必勝法
首先開盤時要看是高開還是低開,它表示市場的意願,是投資者期待當天股價上漲還是下跌的一種表現。

然後在開市半小時內可以看股價變動的方向。一般來說,如果股價開得太高,在半小時內就可能會回落,如果股價開得太低,在半小時內就可能會回升。


第三要看成交量的大小,如果高開又不回落,而且成交量放大,那麼這只股票就很可能要上漲。

第四看股價,不僅要看現價,還要看昨收盤、今開盤、今最高和最低價、漲跌的幅度等,這樣才能看出現在的股價是處在什麼位置。是不中有買入的價值,看它是在上升還是在下降之中。

一般來說下降之中的股票不要急於買,而要等它止跌以後再買。上升之中的股票可以買,但是要小心不要被它套住。一般可以通過買賣手數多少的對比可以看出是買方的力量大不是賣方的力量大,如果賣方的力量大於買方則最好不要買。

看盤時還要看現手數與現手累計數。現手數是說明計算機剛剛自動成交的那次成交量的大小。如果連續出現大量成交,則說明有多人在買賣該股,值行注意。而如果半天也沒人買,則不大可能成為好股。現手累計數就是總手數,總手數也叫做成交量。有時它是比股價更為重要的指標。總手數與流通股數的比稱為換手率,它說明持股人中有多少人是當天買入的。換手率高,說明該股買賣的人多,股價容易上漲。但是如果不是剛上市的新股,卻出現特大換手率(超過百分之五十),其股價則常常會在第二天就下跌,所以最好不要買入。

個股升幅過高後風利好出貨,是股市操作的一種生活策略。因為利好正式公佈之前往往有消息靈通人士提早獲知,主力會拉抬股價,到利好公佈時趁中小散戶入場吸納之機而拋售獲利,股價失去了主力資金的支持於是走軟。

一般來說,短線客都在利好公報之際獲利了結,以迴避股價下跌的風險,或借股價調整之機抽回資金介入其它個股中,以贏得時間差。從中線看,如果利好屬於「一次性交易」,如出售資產、政府給予補貼等,則股價以見頂為主,此時以出局為妙。如果利好持續有效,如資產重組、項目投入等,則股價往往會先調後上,不妨繼續持有。

 

5大題材,抓住股票獲利的節奏感
更新日期:2008-10-01 記者:布衣股民
投資節氣怎麼看?


那麼投資股票是不是也有像「農民曆」這樣的資料,可以讓投資人抓住股票投資的「節奏感」,依不同的時間,作出不同的投資決策呢? 債券天王葛洛斯透露,他之所以能夠長期維持相對的高報酬,靠的就是「用長期觀點打敗人性的貪婪與恐懼」。然而,當你每天閱讀報紙、雜誌、研究報告,甚至是外資的投資建議,跟著每天不同的消息作為進出的依據時,其實是做了跟股市贏家完全逆向的操作。 因為跟著每天的消息起舞,和股市貼得太近,以至於看不到股票市場的趨勢而隨波逐流,最後追高殺低、虧損連連。如果你能透過本文,抓住股票投資的節奏感,相信對你未來的操作一定可以大有斬獲。


掌握5大題材 挑出獲利好股


如果你仔細觀察臺股,在一整年當中,其實是有其規律性的,每個月都有固定發生的事件(見表1)。而一些關於個股本身的題材,每年也都在固定的時間上演,這些題材正是你應該掌握的重點,因為它們可是你獲利的關鍵。 以下就來看看每年固定上演的幾個題材,並且從中看出有何投資契機。


題材 1 董監改選


任何一家公司每3年都會進行1次全面的董監改選,原因有下列2點: 1.該公司董監(公司派)持股不足,必須從市場買進法定的股數。 2.市場派有意入主。 其中以第2點帶來的效應最明顯。以今年最轟動的2個例子—— 大同(2371)、環泥(1104)來看: 從大同和環泥兩家公司今年的股價變化,可以看出只要抓對董監改選題材,就能有非常豐碩的獲利,而次年有董監改選的個股名單大概在每年12月就會公布,只要細心留意市場消息,提早布局,幾乎可說是贏得獲利的不敗方式。題材 2 除權行情


這是筆者認為最容易掌握的項目,雖然這幾年股票股利慢慢被現金股利取代,讓除權參考價沒有太大的價差,不像過去股票股利動輒5元、10元,只要填權行情一發動,參加除權的人都樂歪了。那麼該如何選擇除權息的標的呢?圖1中挑選3檔已經完成除權息的高權息個股,供大家比較。 再觀察這3檔股票除權前後的股價走勢,很明顯的,唯獨華擎在除權息前有行情,但除權息後股價表現並不理想;反觀宏達電和聯發科在除權息前的股價表現不佳,除權息後股價的表現反而令人刮目相看。原因為何?其實就是相對價格的關係。 個股的股價表現固然跟大盤走勢有絕對的關連性,但如果股價在除權前已經先漲一段,其實就是先填權了,所以除權完後,參加除權的人已經獲利,自然不會再追價,反而會獲利了結;相反地,若除權前股價先跌一段(行話叫作棄權賣壓),等除權完後股價又更便宜了,只要這家公司有投資價值,自然就會吸引買盤進場。所以只要觀察到一檔優質的股票在除權息前股價表現不佳,在除權息後都是非常好的買點,失手賠錢的機會都很低。


題材 3 作帳行情


再看看投信及集團股半年作帳行情操作,可以分成以下2點來說明: 1.投信作帳行情:臺灣的基金評比雖然每天都有,但主要仍是以季的績效為主,每檔基金經理人為了讓自己的基金績效突出,或是投信公司為了讓旗下的基金都有好的表現,就很有可能在每季結束前,集中買進某些股票拉抬績效。 這樣的說法在市場一直甚囂塵上,但因為這樣的作法並不適當,所以不會有任何媒體教你如何抓住這樣的行情。不過,要抓住這樣的行情並不難,首先到各大投信收集資料,了解目前市場上規模較大的股票型基金持有的個股是哪幾檔,放一部分資金在這些類股,往往都會有不錯的獲利。 2.集團股作帳行情:集團股之所以有作帳行情,主要是一些企業主為了鞏固經營權及控制流通的籌碼,集團成員之間往往會採取交叉持股的方式,而這些交叉持股在會計帳上多列為長期投資,必須在季報、半年報、年報揭露持股的盈虧,因此集團股價的高低就會影響財報的獲利數字。不過近幾年集團股作帳行情,多只出現在6月和12月的下半月。

上一篇:正價差與逆價差

下一篇:Delta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