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朱日記 20250706_從FCN看隱含的投資風險
FCN與ETF分別是現今國人熱門的投資標的,前者是專業投資人(PI,3000萬以上資產)才可以買,後者是面向廣大的散戶投資人,兩者都主打高配息理財商品,顯示配息就是投資人最在意的gain point,在券商與銀行通路都是最熱門的理財商品,今天就來拆解FCN的秘密。
FCN全名是Fixed Coupon Note,顧名思義是連結股權標的結構型商品,例如美國尖牙股Google, Meta, Nvidia這些公司,強調只要股價沒超出合約預設的範圍,投資人就可以領到”年化配息率”,實際上背後的操作是透過選擇權,所以波動愈大的股票,配息率會越高,這就可以解釋為何是以科技股為主。我們就開始拆解FCN不為人知的秘密:
1) 首先關鍵字是年化,意思是理專告訴你的名目配息率是換算成一年,然而實際上FCN承作期間才2周、1個月、3個月到6個月都有,因此客戶領到的利息不會是一整年。
2) 選擇的股票與設定的股價區間會影響選擇權的報價,所連動的就是跟配息率相關,所以有些心臟大顆的人,或是理專就會推薦比較高波動的個股,因為想要領高配息,最壞的情況就是強制轉換成約定價格的股票。
3) 除了股票可能跌破約定價格被換成股票,倘若股票漲超過區間價,合約也會直接結束,俗稱KO,代表後續利息就沒有了,客戶要重做新合約,這對理專是最好的結果,因為代表理專又可以做一張新單新業績。
綜合以上,FCN看起來就是以領息目的為主,通常年化配息率在15%~20%之間,非常吸引人!儘管最壞情況會被換成股票,很多投資人並不擔心,因為科技股已被描繪是未來主流,所以就算短期跌下來,未來漲上去還有價差可以賺!假如故事這麼美好,為何投資銀行不自己賺,要把這樣的風險包裹賣給投資人?因為投資人會慢慢步入陷阱,前面提到的約定價格,隨著股價攀高,每次新的合約設定的價格就會越來越高,總有一天一定會有某一檔股票跌破約定價格,而投資銀行就是把風險轉嫁給投資人,同時前面提到,因為FCN屬於短期承作合約,所以在每一次新的合約,投資銀行從中賺取的利潤其實不比投資人少,所以就是所有投資人在幫投資銀行賺錢並轉移風險。
當你看到這樣的故事是否有2008年雷曼兄弟次級風暴的感覺?差別是當年是不良債權的包裝,而現在是以科技股的未來做包裝。有人會說,難道投資人都沒意識到背後的風險?會,但是當15%~20%年化配息率的糖衣,很多人領過幾次之後,就把股價迭加的風險拋在腦後,而且有哪個銀行或券商會說清楚風險?賺easy money都來不及了,還跟你客氣甚麼?至於主管機關也早想好對策,因為限定專業投資人可以承做,所以早就做了客群區隔,如果專業投資人賠錢還要回來哭訴,銀行與政府會說合約都有簽,是投資人的問題,假如是這樣,應該這樣的商品賣得不多吧?但是答案是,這樣的PI商品已經是銀行與券商銷售第一名的理財商品,所以未來如果出事,絕對不會是少少金額的未爆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