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朱日記 20250629_環境憂慮下台灣可以做些甚麼
時序進入夏季,熱呼呼的天氣讓人受不了,電量使用也節節高升。在倡導環保的過程中,台灣的電力需求受到科技業大好,每年供電成長率跟不上需求的速度,造成限電缺電的危機。但是無論是甚麼發電方式,都不可能無限制地增加用電,反而應該提高用電效率,以及思考節能的方法。台灣存在許多不合理的稅制或收費方式,和政府一直響應ESG的口號是背道而馳。
就以台灣電價來說,台灣住宅用電在全球排名第4低,工業用電排名第6低,等於是以非常低的能源價格在支持無限量的用電需求,台電的鉅額虧損也只是用人民的稅捐在支持,但是對節能減碳來說一點助益都沒有,無論是企業用電或住宅用電都沒有節能的動機。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水費,台灣水費在世界排名第三低,無論藍綠誰執政,都沒有魄力要解決長期電費水費失真的情況,民意代表也只在意選票而非公平正義,既然如此,政府怎能預期台灣能走出缺水缺電危機?更遑論節能減碳能要符合長期設定的目標?
和環境相關的,還有台灣的垃圾費隨袋徵收和燃料稅制。台北市最早從2000年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已經證明是垃圾回收與減量最好的做法,以2021年的數據,每日垃圾清運量跟2000年開徵時相比,21年下來台北市垃圾減量了6成!但明明是垃圾減量最佳做法,但是各縣市政府就是閉上眼睛耳朵,擔心影響了選情,寧願興建焚化爐燃燒更多垃圾製造更多的空汙,也不願採取垃圾費隨袋徵收的方式,殊不知垃圾隨水費徵收的費用遠比隨袋徵收還要高!這根本就是縣市政府的失能與愚民政策。另一項不合理的制度就是燃料費徵收,台灣每年徵收的燃料費和汽車排氣量綁在一起,但是真正用油大戶應該是每天在路上跑的汽車,明明應該落實使用者付費機制,但是中央政府卻是鴕鳥心態,用遠古時代的作法對應現在的真實情境,對節能減碳一樣起不到作用。
台灣希望能跟上世界節能減碳趨勢,訂下2030年要比2005年減碳28%,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而且2026年開始徵收企業碳費,也是世界公民態度的展現。然而儘管政府多有政策目標,但是真正落實到環境保護,仍然說得太多做的太少,一方面對民眾的教育不能停,二方面要從使用者付費的方式,讓真正用電用水排碳大戶有感,才能刺激節能減碳的需求,也有機會鼓勵在節能技術上創新的企業或新發明,這對台灣乃至地球才是負責任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