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31 14:20:57黛博拉.戴

Kidult現象》愛裝可愛【文/紫可樂】

大學時老師有交待,所謂「後現代」就是一種「打破界線」,當時忙著打屁睡覺聽不太懂,長大後終於發現台灣社會的確有夠「後現代」,新聞看來像鬧劇;政客比小丑還滑稽;好人也愛幹壞事…還有,大人也愛裝可愛…

走在街上,許多看似成熟美豔的OL急著前往便利商店蒐集KITTY磁鐵,西裝筆挺的都會雅痞最大的興趣是買玩具,清純可愛的蘋果妝、短小俏麗的蛋糕裙、熱情洋溢的嘻哈風,使用年限都向上提升到35歲,都會人類從裡到外,毫無保留地散發著所向披靡的「Kidult」氣息。

童年萬歲 成熟閃邊

此外,Kidult從小就在瑪莉歐、小甜甜及無敵鐵金鋼的護衛之下長大,光鮮亮麗的動漫童年讓他們不論是在思考邏輯及價值觀上,都和為了生活早晚搏命,總是缺乏安全感的老一輩不同。

另一方面,伴隨成長而來的壓力、責任就像蜘蛛精的絲線一樣越纏越重,絕大多數的成年人都會不經意地懷念童年的無壓時光,而Kidult更會利用裝扮、收藏、消費來「延長」童年,所以街上滿是年過30仍然掛著蓬蓬蛋糕裙,紮著2條小甜甜辮子的熟女,而古早鐵皮玩具和復古經典球鞋更是男性Kidult魂牽夢縈的燙手逸品,就算花上幾千幾萬兩白銀也在所不惜。Kidult利用具體行為來減緩成長的速度,更能強化其「童稚化」的特徵。

日漸茁壯 盡情享用

另一個大夥對「成長」的態度由古早人的「期待長大」到現在「拒絕長大」的可能原因就是,在大眾媒體的威力下,成人的世界總是陰險黑暗的,大人們總是勾心鬥角你爭我奪,為了不讓自己天真的臉扭曲變形,越來越多的人才會開始「裝可愛」(女孩子也許是不想老得太快吧!),而這種推論正和社會學裡的「鏡子理論」不謀而合。

雖然Kidult並未經任何學術研究確定其意義,但已是一種在都會持續發酵的生活態度,「紐約時報」去年更提出了「新30成人禮」的概念,指出過去18、20歲就算是成年人,但現在都市人大概要到30歲心智行為才會達到「成熟」的標準,也間接肯定了Kidult重要性。

【2005/05/31 可樂報】


Kidult現象》我就是孩子氣

台北訊


孫中山先生曾說過,革命是一種思想、一種信仰、一種力量,也就是說思想要內化成信仰才能發揮力量,雖然孫先生的後生晚輩沒有思想更只有搗蛋的力量,但這句名言還是被不少商人視為發財金句,身體力行。

隨著童稚化的思想在Kidult身上化為信仰,形成消費力量,市場上各式各樣kidult商品也脫光了等著大小孩拿著銀子臨幸,就這樣魚幫水、水幫魚,kidult的聲勢越來越大,商人們的口袋也越來越滿。

偶像藝人 可愛開路

其實,最能展現童稚化盛景的,就是嗅覺敏銳的「流行音樂產業」。各位翻開腦袋回想一下,永遠的左臉美少女王心凌當年靠著學生制服可愛扮相成功地由黑翻紅,今年香江天團Twins一樣採用女學生Look,再將其在香港的大紅的「明愛暗戀補習社」在台轉生,一樣風靡全台。

除了主流音樂外,獨立音樂也在台唱起Kidult旋風,以往大聲嗆聲的重金屬已不再吃香,反倒是一堆清新路線的民謠搖滾或花草音樂生氣盎然,像自然捲的「坐在巷口的那對男女」,聽來輕鬆舒暢讓人飄飄欲仙,還有趣味樂團「牙套」及政大學生所組成的「蘇打綠」都是自然忘憂代表人物,而陳綺貞的單曲「after 17 」更是唱出青春萬歲的淡淡悲喜,雖然沒有主流唱片公司加持,人氣買氣依舊狂妄。

另外,像是個性美人退朝,甜心美女正紅的現象,也算是一種「童趣美女」的具象化,你看看林志玲、侯佩岑像不像小時候握在手心的芭比娃娃?還有潮流公仔的逐漸流行,KITTY、原子小金鋼及哆啦A夢的可愛臉孔無所不在,都是因應Kidult強大渴望而誕生的消費明星,可想而知的是,在商業跨足文化趨勢後,Kidult只會越來越強,強到你我都開始尋找童年而不自知!

時尚潮流 一片童心

在日本仔的炒作之下,百年老牌LV很自然地成為台灣有錢人的第一頭牌,雖然歐洲人都摸著腦袋滿臉問號,在歐洲都只有資深貴婦才會買的LV為何到了亞洲會所向無敵大小通吃?(我離題了)但LV立足百年畢竟不是省油的燈,為了搶攻年輕族群,請來日本當代藝術大師村上隆下場美容,將具有大和風味的微笑櫻花賜給LV,讓百年貴婦當場回春,成為青春洋溢的小女孩,而LV櫻花包也成功引領起一波時尚界的「kidult」風潮。

之後,櫻花生出了櫻桃,LV繼續舞動可愛的武士刀大殺四方,而近幾季時尚大牌也紛紛嗅到了年輕俏麗的味道,如香奈兒的瓢蟲項鍊、Prada的機器人公仔、Gucci的小熊,還有無所不在的卡通塗鴉、色彩華麗大膽的配件,都是時尚界向Kidult示好的最佳證據。

另一方面,原本該是「年輕人」的街頭文化,也漸漸和時尚水乳交融,越來越多的街頭元素被時尚大牌融入設計概念,而街頭文化也開始向上升等,像是APE、EVISU、NEIGHBORHOOD等,其地位和價位都不輸時尚品牌,而這些品牌的主力恩客當然不會是橫行街頭的學生族群,而是品味獨特的kidult族。

流行文化 童趣無敵

若要證明文化領域的Kidult現象,只要把「哈利波特」搬出來大家就該無話可說了吧!明明是媽媽桑寫給小鬼看的故事,卻讓全世界男女老幼都成為魔法的階下囚。電影方面,休葛蘭主演的「非關男孩(About a Boy)」那個Boy字一語雙關,既是指那早熟的12歲小男孩,也暗指38歲卻拒絕成熟面對人生的休葛蘭,算是Kidult代表性電影。

另外從「最佳損友」到「功夫」,香港電影獨特的「無厘頭」風格橫掃華人世界,這種在古板大人腦袋中絕對無法成立的思考邏輯,卻能在流行文化中獨立撐起一片天,這也算是助長Kidult盛行的有力手臂。

【2005/05/31 可樂報】

Kidult現象》解讀Kidult

Kidult是由kid(小鬼)及adult(成人)2個字合體而成,最早現身於1985年8月11日英國「泰晤士報」一篇廣告界的文章「Coming Soon:TV's New Boy Network」,泛指小孩、青少年及年輕的成年人。

2001年美國音樂劇星Mandy Patinkin的個人專輯便以「KIDULTS」為名,將此字正式帶入流行文化領域。

Kidult有2種意義,一是孩童超齡化,也就是「人小鬼大」,一是成人孩童化,也就是擁有成年人的身份,但在行為、心態或是消費表現上,都充滿了「趣味」、「童稚」等特色。

另外,Kidult也有正反兩種不同的解讀角度。正面來說就是成年人依然保有赤子之心,天真浪漫勇於嚐新,敢向權威挑戰,不願遷就於現有規範;反面而言就是肩膀不夠硬,無法面對長大所帶來的責任與挑戰,只能活在家人長輩的保護之下,像是永遠無法長大的小孩,也就是大家口中的「草莓族」。

【2005/05/31 可樂報】

原文連結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27058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