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28 13:43:52尚未設定

祇靠菁英計畫難以掀起留學風潮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葉國豪
yehkuohao@hotmail.com


教育部的「國際菁英人才留學培育計畫」號稱將在四年之內每年至少編列新台幣四億五千萬元經費來甄選博士級人才出國留學,此舉不但意欲提升國內的留學意願,更希望多元的留學環境與研究項目,能增加台灣在各學術領域的人才。然而,這一個包含國際法政與文史藝術等十二項領域的留學計畫有其針對性與侷限性,欠缺了對於整體社會條件學術環境發展的通盤思考,企圖以菁英領導與改變學術沉,將難以顯著地提升國內學術發展。

  就學術養成的過程而言,站在學生的角度,擔憂沒有經濟補助固然是決定是否出國攻讀學位的一大關鍵;然而留學所涉及的個人心理狀況調適、生涯規畫安排、歸國後工作機會等考慮,向來是金錢之外更重要的因素。

  在作者的周遭,許多人都認為出國留學非關個人才智,重要的是要能夠熬得住、肯堅持;而出國留學甚至其實是學術生涯所不得不的選擇,因為即便是擁有國內頂尖大學博士學位的學術人才,在其三十多歲的年紀經歷了五、六年同樣刻苦的學習,在畢業後卻往往祇能任教於技職體系而無法進入研究型的機構,這對於本土博士研究能力的再提升以及教研資源的分配都是很不平衡的安排。

  就整體社會環境與條件而言,我們著實花了很多資源去培育各個領域高等教育與研究的人才,然而當他們取得學位之後,卻讓市場力量去判斷與浪費這個教育成果,於是大學畢業生從事的工作,在國外是高中生做的事;研究生所獲得的尊重與肯定,比在國外的大學生還不如;沒有人要唸博士,學術的熱情與追求比不上公司股票的發放,禁不起大眾的質疑與訕笑。

  有錢不一定能提升學術水準,尚且所謂的學術水準也不是從屬於短時間、機械性的「投入——產出」邏輯;然而沒有錢在現實的環境中要有效地提升國內學術研究的全球競爭力卻也是困難的,對此我們也沒有天真的期待。國內一流大學在亞洲與世界的排名固然牽動大眾的目光,在未來十年、二十年我們該有什麼樣的產業政策與競爭力來源也值得關注,但是最終我們對於該發展一個什麼樣的高等教育卻必須做出討論與思辯,而一個社會怎麼看待學術發展,則涉及知識分子的發展與命運。



(本文作者為清大社會所學生)
本文同時登載於新新聞(台北)第9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