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4-18 22:28:00尚未設定

P村印象

這是我日前於中國旅次的一篇印象雜記.寫下來既是回味.也與大家一同分享.
請指正.


P村印象
葉國豪
2004/04/16

上個禮拜,我到了廣西的一個農村。P村位於桂林西北方,搭小巴要近四個小時的車程才到,而且途中要到L縣城轉車,我以為只有到了中國內陸,我們才真正地感受到城市與農村的差距與差異,而這一份感受是在台灣所沒有,或至少是稀缺的。

一、 村的簡介

廣西在中國是少數民族的群居地區,現劃為自治區,我所留宿的一個農戶夫婦兩人也都是少數民族,但是普通話操的極好,溝通一點都不困難。P村大約有近兩百戶、七百多人口,由於觀光發展的因素每天有六班車往返於P村與L縣城之間,交通算是便利。由於地形的影響,村裡的田地僅能依山勢而建,平均高度八百多米的坡地,主要種植稻米與小麥與茶葉,稻米一年僅收一穫,四月天的村裡,油菜花開滿了山坡,田裡放了水、插了秧,一副綠油景象。

二、 農戶的簡介

旅遊帶來了遊客,也帶來了新的觀念與財富收入。提供我住宿的L,三十多歲,原本也要到L縣城打工,但是自從觀光興起之後,他回到村裡搞點小生意,主要是在家中的騎樓處擺個小攤,賣點手工製品、汽水與煙酒,生意還算可以。L的妻子P,二十多歲,是隔壁村的少數民族,L與P雖然屬於不同的民族,但是也彼此通婚,不過由服飾與口音上可以明白知道兩者的不同。

P平常在村前招攬旅客到家中的民宿居住,也幫丈夫的小攤子做點手工藝品販賣,我就是被P的笑容與友善所吸引而住進他們家的。L夫妻有一個小孩,今年三歲多了,由於父母忙碌於生計,因而交由七十多歲的奶奶照顧,我好奇地問L在政府對於少數民族的人口生育保護政策之下怎麼不多生一個BB仔?他告訴我,生了也要養,而養育子女的負擔重,所以即使政策允許,大多數的人家也都只生一個小孩。

一家三口,僅擁有不到二畝的田地,這讓我有一點驚訝。L跟我說,儘管仰賴觀光的收入但是田還是要種,不然政府會課以荒地稅。他說因為一年一穫的關係,真正一年在田裡幹活的日子頂多二十多天。整地、犁田、播種、插秧、施化肥、放水、其餘的就看天吃飯等收割了。L跟我說為什麼儘管在榖價持續上升的情況下還是不願種田,道理很簡單,因為種田不賺錢、甚至虧錢。我在讀曹景清《黃河邊的中國》的時候也聽過這一種說法,但是今天一個農戶當著面跟我訴說這種情形,我心裡卻感到無比震撼。為什麼不賺錢呢?不是因為種子、化肥貴,而地方政府的攤派在輕描淡寫下似乎也不是主要的因素,L舉農忙收割時的例子跟我說,請人收割包吃、包住和茶水、香菸,還要二、三百塊工資,以百斤米五、六十的價錢計算(其實米價之低廉,也過於《黃河邊的中國》中在河南的記載),也要六百斤大米的額外支出。兩畝地的收成已經少了,再去掉這六百斤大米,所剩無幾。

因為地勢的關係,無法用牛來犁田,更別說拖拉機,當然也「節省」了這一筆支出,但是人力的投入也更密集。看到農戶中的「現代化」設備,有熱水器、洗衣機、電視機(可經由村中的一座天線塔收看節目)、瓦斯爐等,我恭維L家一定是村裡中上的收入戶了,L回答我,他頂多是中等、中下收入,收支勉強打平,還是要靠小店與提供民宿的收入來撐起家庭經濟(一人一晚10塊人民幣)。

三歲多的小孩目前還不用到學校讀書,但是父母已經在擔心未來的教育花費了。P村有一所小學,三位老師都是村子裡的青年,學生四十多人,最多只到四年級,再大的就要到縣城裡住校唸書了。我說小學學雜費不是頂多一百多錢嗎?L回答我其實不只這一個錢,要是一到五年級出外了,花費更多。我在飯桌上與L聊天,從他的口吻中可以感覺到他真的在擔心,但是也知道唯有外出與受教育,子女才有更好的發展機遇。

三、 整體發展的印象

P村是我接觸到的第一個農村,這足以使我印象深刻。在政府的管制之下,村裡頭的住房與發展都有一定的限制。例如建築一定要以木料作為外牆、田地不允許拋荒等等,以維持持續吸引觀光客的魅力。我在P村停留的幾天,山中的雲氣圍繞,好不美麗,這裡確實是個美麗的山寨,無怪我看到許多外國遊客到訪。以整體來看,我並不認為P村能夠真正地體現中國農村的狀況,畢竟這是一個地方政府極力拓展的景點,因此最多僅能反映一些農村的發展側面。到了晚間,村裡頭搞起了由遊客出資邀請的民俗歌舞表演,遠方寫著英文字的酒吧正在燈火通明。外來的人與文化進入了這一個由少數民族所組成的小山村,儘管炊煙仍舊杳杳,但是村民的喜樂與生活卻產生了很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