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嚴重忽略的雙極症~國立成大醫院精神部教授兼心身醫學科陸汝斌醫師
{記者古秀美/台南報導}
雙極症(一般所說的躁鬱症)為一種嚴重而失能的精神疾病。具週期性情緒起伏不定,過度高昂或低落,且常復發。往往演變成慢性精神疾病。此疾病主要包括躁期與鬱期發作,涵蓋特徵如下:躁期時,具特定話多、冒險、飛車、衝動行為、人際關係的破壞、毫無節制的購物、泛濫無特定對象的性行為等; 而鬱期會有無助、無望、無價值感、低自尊,覺得自己是垃圾、最好死了算了,心中同時充滿了仇恨及激動不安,往往會帶著一家人走向死亡等行為,而造成社會無可彌補的傷害。回顧過去50年,各種精神疾病的病因、治療、及其預防均有快速的發展。但有關雙極症的了解要比其他精神疾病緩慢許多,如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學術文獻約為雙極症的10倍,直至2000年,雙極症的研究才逐漸受到精神醫學等相關學者所重視。
近十年來,在探討雙極症的診斷概念上已有實質上的變化,在2000年,美國精神疾病診斷統計手冊第四版修正版(DSM-IV-TR)中,只將雙極症分為四種亞型:第一型雙極症(bipolar I)、第二型雙極症(bipolar II)、循環性情感疾患(cyclothymic)以及其他未註明之情感性疾患(bipolar nosdisorders),且認為雙極症的終生流行率約在1~2%,然而 1999年,學者確認了雙極症系列(bipolar spectrum)的概念,雙極症最少可分為7個以上的亞型,甚至可以將憂鬱症到躁鬱症分為30個以上的亞型。
美國較嚴謹的流行病研究中心(ECA)將以往雙極症之終生流行率由以往的1.3%修訂為6.4%(ECA 2003),而在瑞士,學者採用更準確的研究方法,指出不同亞型雙極症的盛行率可能高達11%。甚至有些學者在2008年重新回顧雙極症與憂鬱症流行率後發現以往的報導認為憂鬱症的終生流行率可能高達23.1%,而雙極症僅4.4%。但近年來經過長期的追蹤比較發現憂鬱症的終生流行率為13.9%,而雙極症為13.7%,二者幾乎不相上下。雙極症中有1%~2%為第一型雙極症,其他的均屬於第二型雙極症。國內20、30年前流行病學的調查,在幾個主要的精神疾病,均比世界各地要低的多,如精神分裂症終生流行率僅0.3%,但世界公認的為0.8%~1%左右。至於雙極症的流行率則比精神分裂症更低。但這種很多遺傳因子所造成的精神病,就學理上世界各地幾乎沒有什麼差異,顯然國內、外以往流行病學的調查,均有嚴重低估的現象。換言之,以往憂鬱症的診斷有明顯過度診斷的現象,其中有不少的雙極症可能被誤診為憂鬱症。
國外研究發現,一個雙極症的患者被確定診斷往往平均需要7~12年,國內顯然的要比這個時間更長,甚至有不少患者終生被錯誤診斷成精神分裂症或重鬱症,國外統計有40%因診斷不正確而沒有受到恰當的治療,國內當然要比這個數目字更高,尤其是第二型的雙極症,因為病人長期處在憂鬱狀態,僅有少數時間(約佔整個發病期間的2%)發作症狀不是很明顯的輕躁期。因此雙極症被錯誤診斷的原因主要是:(1)病人及家屬不瞭解雙極症,也不覺得自己或自己的親人得了雙極症自然也就不會向醫生描述躁期或輕躁期的症狀;(2)醫師缺乏診斷雙極症的經驗及對此精神疾病的新知不足,在問診時也不會問相關的狀況;(3)患者早期常有多次的重鬱症發作,也就被認為是重鬱症;(4)患者不論在躁期或鬱期均可能出現妄想及幻覺,也就很容易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5)患者常常合併有令人不願意親近的人格違常,如類似邊緣性人格違常、酒精或藥物成癮甚至類似反社會行為等。錯誤的診斷與治療往往可能使病情更為嚴重,如雙極症的案例,尤其對這類病人如果只給予抗憂鬱劑,反使病情更為惡化。
近十餘年來對雙極症的長期追蹤,有下列現象的憂鬱症患者可能常常是雙極症的早期現象:(1)早期發作,在成大精神科近10年的追蹤,收集了2000個以上雙極症的案例,在25歲以前發作的重鬱症,只有不到5個案例經長期追蹤仍然是重鬱症,其他均為雙極症;(2)重鬱症發作時合併有妄想、幻覺等精神症狀;(3)產後憂鬱症尤其合併有精神症狀;(4)對抗憂鬱劑效果特別良好,一、兩週內就有效,但很快又復發;(5)遲滯型的重鬱症;(6)反覆復發的重鬱症;(7)有雙極症的家族史;(8)非典型的重鬱症,如明顯的重鬱症發作,但患者胃口及性慾增加。
近年來的研究已經發現,雙極症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及早確定診斷雙極症,不但效果良好,若能加上神經保護及神經再生的藥物,也可減少患者不必要的神經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