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16 18:07:37古 秀 美

★正子掃描對症下藥-以肺癌為例~成大醫院核醫部助理教授暨放射性免疫分析科李碧芳

 
(記者古秀美/台南報導)(成大公關室王玉攝)一名六十八歲的男性,因長期咳嗽且帶有淡紅色的痰,近期更出現呼吸急促、胸悶等不適症狀而就診。初步胸部x光發現右下肺葉有陰影。胸部CT檢查發現,供血動脈來自右肺動脈和右橫膈下動脈(胸主動脈或腹主動脈分支),然後迴流到右下肺靜脈,此胸部CT檢查影像疑為肺隔離症。接著採用三度空間重組處理(3D-reconstruction segmentation),可清楚看到此患者肺動脈系統發育異常狀況,高度懷疑為肺隔離症之患者。但是患者的胸腔內科專科醫師藉由追蹤的胸部x,發現陰影變大。因此,安排正子掃描做進一步的檢查。

 

正子掃描影像顯示肺部右下肺葉及縱膈腔淋巴結有放射活性異常增加狀況,高度懷疑為肺癌。

 

經右下肺葉切除並作病理切片詳細檢查更加確認此肺癌屬於肺鱗狀細胞癌且有縱膈腔淋巴結轉移。之前醫學文獻關於肺隔離症的病例報告,正子掃描並沒有出現異常去氧葡萄糖攝入;但若肺隔離症患者發生感染或發炎,病灶處則會增加去氧葡萄糖攝入。但是當肺部腫塊及縱膈腔淋巴結有去氧葡萄糖攝入異常增加狀況,這表示屬於惡性腫瘤可能性大。

 

肺隔離症pulmonary sequestration)患者常見的症狀為咳嗽、發熱和反復肺部感染等表現,其爲先天性發育異常,指沒有功能的胚胎性、囊腫性肺組織從正常肺隔離出來。一般不與呼吸道相通連,供血動脈來自主動脈(胸主動脈或腹主動脈分支)。肺隔離症的發生機制不清,常見有副肺芽學說、Prvce的牽引學說和Smith的血管發育不全學說。肺隔離症診斷方法以胸部CT檢查爲主,主要的發現為供血動脈來自胸主動脈或腹主動脈分支,然後採用三度空間重組處理(3D-reconstruction segmentation),可更清楚看到此患者肺動脈系統發育異常狀況,高度懷疑為肺隔離症之患者。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室針對2010年台灣地區十大死因進行統計,統計資料顯示,惡性腫瘤依舊位居十大死因第一名,從民國71年以來,蟬連台灣十大死因榜首29年。在2010年,每1248秒就有一人因癌症離開人世;若從另一個時間單位換算,每個月就有2800多人死於癌症,超過於921震災的死亡人數。在台灣,沒有人能躲得掉癌症的威脅,包括醫生,醫事人員及其家屬。在2010年,台灣民眾因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為41,046人,占所有死亡人數的28.4%,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 萬人口131.6人;前十大主要癌症死亡順位分別為: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女性乳癌、口腔癌、胃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胰臟癌、及子宮頸癌。

早期肺癌術後也有2030%會出現復發、轉移,而中晚期肺癌手術後復發、轉移率高達5080%。因此,肺癌治療不能只着眼於局部,要牢記肺癌是一全身性疾病,需要進行多學門綜合治療。需要癌症團隊共同爲患者診斷、制定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以期達到根治或延長患者生存、改善生活質量的目的。

被診斷肺癌以後,千萬一定要先做臨牀分期檢查,明確病理類型、明確肺癌分期。因爲,不同病理類型和不同用期別的肺癌,其治療原則是不同的,治療手段是不同的,其預後也是不一樣的!因此,肺癌治療前一定要完成各種臨牀分期檢查, 才能制定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肺癌治療除了外科手術,還有放療、化療、靶療、中醫藥治療。近年來還有伽瑪刀、氬氦刀和射頻消融等治療手段。之後,肺癌患者一定要進行定期檢查、回診。一般來講,術後第一年,每三個月複查一次;第二年,每半年複查一次;以後每年複查一次。 

正子造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為利用迴旋加速器所生產的正子放射性同位素,然後加以專有特殊標的之標幟,成為具有高度專一性的放射性核醫藥物;之後將此放射性核醫藥物以靜脈注射、口服、或吸入方式進入人體後,收集活體影像,觀察人體中全身,組織及器官代謝,進一步獲悉細胞及分子層級傳導暨新陳代謝細微現象,進而達成疾病早期診斷,讓患者可以早期接受治療;接著臨床醫師可以藉由PET-CT評估治療成效或追蹤病情的演變。近年來,PET-CT已經被廣泛使用於各種疾病的診斷,如癌症、神經系統、心臟疾病以及應用於藥物開發等。

 

目前PET-CT已成為醫學上一項重要的癌症影像診斷工具,為檢查及判斷癌症復發及或轉移的有效方法之一,其主要功用為斷定癌症是否存在、擴散轉移、對治療之反應及病患在治療後之預後情形,PET-CT之影像診斷對於癌症患者之診斷與後續病程治療之規畫有很大的幫助。在這位病患,正子掃描可以正確診斷出其應該屬於原發性肺癌併有縱膈腔淋巴結轉移,可知正子掃描對於肺癌診斷是一項有用且準確的影像診斷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