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4 09:47:36Ricky

千萬別錯過孩子的“黃金閱讀期”

來源:http://www.readtcm.com/article/334.thtml

來源:互聯網

        幾歲是孩子閱讀的 " 黃金時期 "?
        一個人從淺閱讀到深度閱讀,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的,一般來說,這種能力的基礎階段是在 3-4 歲的反復閱讀中逐漸形成的,如果反復閱讀的階段,家長能稍微引導和鼓勵孩子去注意書中的各種細節,養成孩子專心研究一本書和經常重溫一本書的習慣,這個習慣就可以讓孩子在小學階段十分自然地踏進深度閱讀的大門。
        而如果應該打基礎的時候就沒有做好親子閱讀的引導工作,到孩子上小學了才發現這個淺閱讀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那麼,在孩子已經形成不良閱讀習慣的情況下,閱讀引導的難度就會很大了。
        0-6 歲是閱讀的黃金階段,7-12 歲是白銀階段,12 歲以上就是青銅階段了。
        在白銀階段,想要改變一個孩子的淺閱讀狀態,必須要改變的其實是他閱讀的素材,如果一直只給他看故事類的課外讀物,同時還想要他改變只看故事情節,不關心人物的這種閱讀習慣,其實是基本上不可能。
        閱讀黃金時期,應該給孩子讀些什麼書籍?
        除了故事,還能給孩子讀什麼?其實可以讀的東西是很多的,首先是語言類讀物,比如詩歌和散文。這類讀物在閱讀之初,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以 " 朗誦 " 的形式進行大聲朗讀,或是邊放音樂邊一起讀,讓孩子通過朗讀的過程,從音律中領略語言之美,重新培養對母語的語感感知能力,而這種語感能力其實也是深度閱讀的基礎之一。
        其次,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選擇一些科普類或是手工類的書籍,再結合生活,進行一些延伸活動。比如,孩子喜歡昆蟲,就給他買一本昆蟲記,再帶孩子去可以觀察昆蟲的地方,結合書本中的文字描寫,進行觀察,再自己做一些記錄,等等。這種結合生活和愛好的閱讀,會讓孩子發現,除了閱讀情節之外,即使是沒有情節,書中的每個細節其實都可以給自己帶來快樂和享受,這樣,他自然會更多地專注於閱讀細節了。
        最後,閱讀黃金時期不能錯誤,如果錯過了,在閱讀的 " 白銀期 ",孩子即使能通過引導進入深度閱讀,在一到兩年的短期內,也不可能達到在黃金期就已經掌握反復閱讀基礎的孩子的閱讀水準,這一點,是大孩子的父母必須做好的思想準備。白銀期的閱讀引導是一場攻堅戰,只有堅持下去才會看到效果,並且必須因勢利導,如果不能順著孩子自身的興趣來做引導,那麼這場攻堅戰也是很難打得贏的。
        閱讀 " 黃金時期 ",試試這些實用技巧
        1. 重複朗讀可預測情節發展的書時,偶爾在關鍵的詞或句子上停下來,讓孩子自己說出關鍵的內容。在第一次讀一本書時,與孩子討論一下封面上的圖。" 你認為這張圖在說些什麼?" 朗讀時,有時問孩子:" 你認為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以增強孩子的參與感。——從當下的角度看是增強了參與感,提高了閱讀興趣,但更深遠的,是思考能力和注意力的鍛煉,有助於深度閱讀習慣的培養。但應注意應適度,就像精讀和泛讀一樣,篇篇精讀就倒胃口了,過猶不及啊。
        2. 一本書可以啟發思想,點燃希望,引起恐懼,帶來發現。在讀完一個故事後,勻出時間與孩子討論。讓孩子去探索,幫助他通過口頭表達、寫作或其他藝術表現形式,來表達感受,但關鍵是用孩子自己願意的方式。不要把討論變成隨堂測驗,也切不可盤問孩子對故事的解釋。——哪些值得思考,討論話題設計,可以隨意,當然也可以精心做準備。可簡易,也可費許多心思功夫 ……
        3. 在朗讀時,大量運用表情。如果可能,改變自己的聲調,來扮演對話的人物。根據故事情節調整語速。在懸疑時,慢下來,降低聲音。適當的時候壓低聲音,可以讓孩子全神貫注。朗讀最常犯的錯誤是:讀得太快。慢慢念可以讓孩子將聽到的內容,在腦海中勾勒出圖像。放慢速度可以讓孩子仔細觀看書中的圖畫,匆促朗讀會使朗讀者沒時間運用表達技術。——非常實用,有助於孩子去注意書中的各種細節,或在腦海中勾勒出圖像,不僅加深了印象,還激發想像力。
        4. 一定要提一下書名、作者與圖畫作者。在朗讀前或朗讀後,向孩子介紹作者的情況。讓他們知道書是人寫出來,不是機器製造的。你還可以鼓勵個別孩子寫信給作者,分享閱讀心得。把作家還原成一個活生生的人,就像讓他的故事活靈活現一樣。
        ——不經意間,慢慢的就會對某些喜愛的作家的風格熟悉,看到他的作品,還沒看到作者是誰就猜到了,這是一種心領神會的樂趣。瞭解優秀童書背後的故事,作家的性格、創作歷程 …… 無關學習和考試,僅僅是,一種人文需求吧?但當你越津津有味兒的品讀書籍,你就會越多的產生這樣的想法。這是一種由書而人(作家),而歷史社會人文(作家所處的歷史時代背景、地理環境背景、家族背景 ……),而思想性格(創作歷程、風格)。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無須極刻意的搜羅,讀得多了,自然會對作家有印象,印象越來越深時,你和孩子會去關注和琢磨,慢慢瞭解和思考。
        5.不妨手中拿著鉛筆閱讀。當你與孩子讀到值得背下來的 / 發人深省的美文佳句時,在旁邊做個小記號,畫個小星星。孩子應該與書有所互動,方式之一就是在書上的精彩之處留下漂亮的筆跡。——開始實踐!這也是一種參與感,和選擇能力的練習,也為回顧打下基礎。
        6. 可以讀完一本書,然後帶孩子觀看由書改編的電影或電視劇。這種方法能讓孩子體會到文字比影像表達得更豐富。——也是一項對比和不同的情感體驗,孩子會很樂意談論書和電影的差別。
        7. 偶爾讀一些內容較艱深的書,挑戰孩子的頭腦。——頭腦體操啊。聽的理解能力一般比孩子自身的閱讀能力強。
        8. 儘早給孩子朗讀。你越早開始,做起來越容易,效果越好。常常聽到有媽媽念叨 " 我家孩子咋就不愛看書呢?現在這麼大咋辦呢?" 但請還是不要放棄,從孩子的興趣喜好出發,挑有趣的好書培養和引發興趣,慢慢來吧

=====================================

“減負”,別偏離了學生成長規律

 來源: 解放日報(2014-09-01)     作者:張人利

        今天是開學日。開學前的一段時間,圍繞上海課程教材“瘦身”的討論,一直成為熱點。教育問題關係千家萬戶。上海圍繞減負問題正在不斷探索,社會各界也應共同探討這一問題,以期形成廣泛共識。
        教育,特別是幼、小教育,似乎誰都可以評論。這與醫學不同,不是醫生,他是絕對不會指責“刀應該這麼開,刀不應該這麼開”的。因為,人們都認為醫學是科學、是專業,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枉加評論的。在社會上某些人的心目中,並沒有把教育視為專業,談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往往只局限於教育界內部。上海已故教育家呂型偉先生說過:教育是科學,教育是藝術,教育是事業。如果把教育視為科學、藝術,那麼教育一定是專業的;如果把教育視為科學,那麼教育一定有其自身規律的。因此,什麼年齡階段的學生學什麼是有規律的。
        同一學生,學習同一學科(或學習同一內容),要達成同一目標,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學生所需要的學習時間是不一樣的。我們通常把學生學習某學科效率最高的年齡階段稱“最佳發展期”。上海“一期課改”時,曾把數學中的有理數運算從初中下放到小學。小學生能學會嗎?能學會。然而要達成同一教學目標,所花費的時間大不一樣。初中,一般26課時即可,而小學往往56課時還不夠。這樣的下放合理嗎?這裡存在一個效率問題。而有的內容還不是效率問題,而是能不能學的問題。例如“左”、“右”問題。許多家長,甚至教師都不明白自己的孩子為什麼總搞不清“左”、“右”,其實,“左”、“右”對幼兒是比較難的。一般而言,自己“左”、“右”,對面人“左”、“右”,對面人“左”、“右”相對自己的“左”、“右”,要全部厘清往往要到6~7歲。還有的既不是效率問題,也不是能不能學的問題,而是學到什麼程度的問題。例如識字就有掌握到什麼程度的問題。學生在6~7歲之時手的握力不夠,應該少寫一些。上海提出的小學一年級不佈置書面作業,這是很有道理的。不僅能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也符合兒童的生理特徵。相反,有的就不能晚學,晚學了效率會低,甚至永遠學不會。總之,什麼年齡學什麼、學到什麼程度,確有規律,值得發現、值得遵循。學生的“最佳發展期”是心理學、生理學、腦科學等的綜合研究結果,還不僅僅是心理學上的“敏感期”問題。
        比如,上海靜安區教育學院附校從1998年開始至今,一年級不上數學必修課,每週只有一節的數學活動課,給學生一些“數感”、“形感”,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一些興趣。二年級開始,才開設數學必修課。一年級不設數學必修課的依據就在於“按學生最佳發展期設課”。一年級的學生基本特徵是:語言模仿能力強,形象思維能力強;邏輯推理能力弱、抽象思維弱。一年級的數學教學要求是1至100的加減法。有的學生似乎學會了,但往往是機械記憶性質的。教育學家、腦科學家有這方面的研究證明:所謂會算,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往往是背出來的,他們很難抽象。二年級、三年級,同樣學這些內容,不但理解不一樣,而且效率大大提高。本來要用2節、3節課才能教會的內容,往往一節課就行了。剔除轉進、轉出的學生,九年在附校學習,一年級不上數學必修課的學生數學成績怎樣?有關跟蹤研究表明,2007年中考,這些學生數學平均分140分(滿分150分),最低126分。
        不但什麼年齡學生學什麼有規律,學生在什麼年齡怎麼學,也有規律。同樣學習語言,兒童與成人在學法上完全不同。兒童學語言是從聽、說開始的,小孩一定是從叫“爸爸”、“媽媽”開始,而不是從讀、寫開始的,更不是從語法開始學習。成人學外語就不同,完全可能從音標、字母、詞、句到篇。一年級學生學習外語,可以嘗試不書寫,不學音標,更不講語法。完全可以注重聽、說,創設情境,配以大量的肢體語言。二、三年級開始逐步出現書寫、音標等。有關實踐也表明,小學外語成了學生最喜歡的學科之一。
        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可以說,素質教育的研究也是對人的研究、對人發展的研究。脫離了學生的成長規律,必然陷入誤區。不分青紅皂白,拼命地讓學生早學、多學,並不符合教育規律。應該堅持遵循教育規律的“減負”,讓孩子們真正健康快樂成長。這一點應當成為共識。

來源: 解放日報(2014-09-01)     作者:張人利

        今天是開學日。開學前的一段時間,圍繞上海課程教材“瘦身”的討論,一直成為熱點。教育問題關係千家萬戶。上海圍繞減負問題正在不斷探索,社會各界也應共同探討這一問題,以期形成廣泛共識。
        教育,特別是幼、小教育,似乎誰都可以評論。這與醫學不同,不是醫生,他是絕對不會指責“刀應該這麼開,刀不應該這麼開”的。因為,人們都認為醫學是科學、是專業,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枉加評論的。在社會上某些人的心目中,並沒有把教育視為專業,談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往往只局限於教育界內部。上海已故教育家呂型偉先生說過:教育是科學,教育是藝術,教育是事業。如果把教育視為科學、藝術,那麼教育一定是專業的;如果把教育視為科學,那麼教育一定有其自身規律的。因此,什麼年齡階段的學生學什麼是有規律的。
        同一學生,學習同一學科(或學習同一內容),要達成同一目標,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學生所需要的學習時間是不一樣的。我們通常把學生學習某學科效率最高的年齡階段稱“最佳發展期”。上海“一期課改”時,曾把數學中的有理數運算從初中下放到小學。小學生能學會嗎?能學會。然而要達成同一教學目標,所花費的時間大不一樣。初中,一般26課時即可,而小學往往56課時還不夠。這樣的下放合理嗎?這裡存在一個效率問題。而有的內容還不是效率問題,而是能不能學的問題。例如“左”、“右”問題。許多家長,甚至教師都不明白自己的孩子為什麼總搞不清“左”、“右”,其實,“左”、“右”對幼兒是比較難的。一般而言,自己“左”、“右”,對面人“左”、“右”,對面人“左”、“右”相對自己的“左”、“右”,要全部厘清往往要到6~7歲。還有的既不是效率問題,也不是能不能學的問題,而是學到什麼程度的問題。例如識字就有掌握到什麼程度的問題。學生在6~7歲之時手的握力不夠,應該少寫一些。上海提出的小學一年級不佈置書面作業,這是很有道理的。不僅能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也符合兒童的生理特徵。相反,有的就不能晚學,晚學了效率會低,甚至永遠學不會。總之,什麼年齡學什麼、學到什麼程度,確有規律,值得發現、值得遵循。學生的“最佳發展期”是心理學、生理學、腦科學等的綜合研究結果,還不僅僅是心理學上的“敏感期”問題。
        比如,上海靜安區教育學院附校從1998年開始至今,一年級不上數學必修課,每週只有一節的數學活動課,給學生一些“數感”、“形感”,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一些興趣。二年級開始,才開設數學必修課。一年級不設數學必修課的依據就在於“按學生最佳發展期設課”。一年級的學生基本特徵是:語言模仿能力強,形象思維能力強;邏輯推理能力弱、抽象思維弱。一年級的數學教學要求是1至100的加減法。有的學生似乎學會了,但往往是機械記憶性質的。教育學家、腦科學家有這方面的研究證明:所謂會算,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往往是背出來的,他們很難抽象。二年級、三年級,同樣學這些內容,不但理解不一樣,而且效率大大提高。本來要用2節、3節課才能教會的內容,往往一節課就行了。剔除轉進、轉出的學生,九年在附校學習,一年級不上數學必修課的學生數學成績怎樣?有關跟蹤研究表明,2007年中考,這些學生數學平均分140分(滿分150分),最低126分。
        不但什麼年齡學生學什麼有規律,學生在什麼年齡怎麼學,也有規律。同樣學習語言,兒童與成人在學法上完全不同。兒童學語言是從聽、說開始的,小孩一定是從叫“爸爸”、“媽媽”開始,而不是從讀、寫開始的,更不是從語法開始學習。成人學外語就不同,完全可能從音標、字母、詞、句到篇。一年級學生學習外語,可以嘗試不書寫,不學音標,更不講語法。完全可以注重聽、說,創設情境,配以大量的肢體語言。二、三年級開始逐步出現書寫、音標等。有關實踐也表明,小學外語成了學生最喜歡的學科之一。
        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可以說,素質教育的研究也是對人的研究、對人發展的研究。脫離了學生的成長規律,必然陷入誤區。不分青紅皂白,拼命地讓學生早學、多學,並不符合教育規律。應該堅持遵循教育規律的“減負”,讓孩子們真正健康快樂成長。這一點應當成為共識。

新聞台活動小天使 2015-06-18 14:14:38

恭喜您的文章登上PChome個人新聞台 FB粉絲專頁唷!!
文章將於2015年6月19日23:00 po出
歡迎前往PChome個人新聞台 FB粉絲專頁看看大家對你的留言吧^____^
https://www.facebook.com/pcmy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