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1 05:33:06阿楨

《一九八四》

歐威爾的《一九八四》(桂冠,1974)的磪發揮了前評《瞧這些英國佬》的英式諷刺風格,將他的英國前輩哈林頓《大洋國》給它「反烏托邦」成:

世界只剩下三個集權國家:大洋國、歐亞國和東亞國。主人翁溫斯頓身處大洋國,並在真理部工作。大洋國的領袖叫做老大哥(Big Brother),他出現在整個國家的每一處角落。透過雙向傳輸電視,每個國民的一舉一動都被監視,有任何逾矩老大哥即會從螢幕中喝令阻止。此外,整個國家的用語充滿邏輯上的矛盾,友愛部負責對思想犯罪者施以酷刑後處決;和平部負責處理和東亞國或歐亞國從無休止過的戰爭;富裕部負責不停產生新的統計數字來粉飾日漸下滑的經濟實力;著墨最多的真理部負責根據政府需要,竄改過去所有的相關報章雜誌資訊和統計數字。

那你得了解西方反/烏托邦史的不同背景:工業革命「前」是響往烏托邦的《烏托邦》《太陽城》《基督城》《大洋國》(已評),工業革命「中」是空想社會主義的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後評),工業革命「後」是反烏托邦的《一九八四》《美麗新世界》《動物農莊》(正評)。時空環境不同,當然會有不同的呈現。

《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是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創作的一部政治諷刺小說,初版於1949年,與1932年英國赫胥黎著作的《美麗新世界》,以及俄國扎米亞京的《我們》並稱反烏托邦(Dystopias)的三部代表作,在這部作品中,奧威爾深刻分析了極權主義社會,並且刻劃了一個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權力為最終目標的假想的未來社會,通過對這個社會中一個普通人生活的細緻刻畫,投射出了現實生活中極權主義的本質。

《一九八四》已經被翻譯成至少62種語言,而它對英語本身亦產生了意義深遠的影響。書中的術語和小說作者已經成為討論隱私和國家安全問題時的常用語。例如,「奧威爾式的」形容一個令人想到小說中的極權主義社會的行為或組織,而「老大哥在看著你」(小說中不時見到的標語)則意指任何被認為是侵犯隱私的監視行為。《一九八四》曾在某些時期內被視為危險和具有煽動性的並因此被許多國家(不單是有時被視為採取「極權主義」的國家)列為禁書。本書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1923年至今最好的100本英語小說之一,此外還在1984年改編成電影上映。

《一九八四》於1949年6月8日由「Secker and Warburg」公司出版。奧威爾熟悉俄國作家扎米亞京1921年的小說《我們》,他曾閱讀此書的法文譯本並在1946年寫過評論。有報導指出奧威爾曾說他用此書作為他下一部小說的模型。批評家大多同意《我們》對《一九八四》產生過具有重要意義的影響。奧威爾亦為Katharine Burdekin 1937年的《反烏托邦》和《Swastika Night》著迷,並從中借用了描寫未來世界的極權主義(請勿與法西斯主義混淆)國家的主題,在這樣的國家中在禁書中零散的碎片以外所有「真實的」歷史都已經被抹去。

最初奧威爾將小說命名為歐洲的最後一個人,但是他的出版商,Frederic Warburg出於營銷需求建議他換一個書名。奧威爾沒有反對這個建議,但他選擇1984這個特別的年份的原因並不為人所知。也許他將他寫作這本書的那一 年(1948年)的後兩位數顛倒過來,成為了可以預見的未來的1984年。他也可能藉此暗指費賓協會(一本社會黨組織,創立於1884年)建立一百周年。 此外,他亦可能暗指傑克倫敦的小說《鐵蹄》(其中一個政治勢力於1984年登上權力舞臺)、G. K. Chesterton的《the Napoleon of Notting Hill 》(亦設定在1984年)或者他的妻子(Eileen O’Shaughnessy)的一首詩,詩名為「本世紀的終點,1984」。關於書名的最後一個猜測是奧威爾原本準備的書名是1980,但是由於疾病,小說的完成變得遙遙無期,因此他感到有必要將故事推入更遠的未來。

1984年的世界被三個超級大國所瓜分——大洋國、歐亞國和東亞國,三個國家之間的戰爭不斷,國家內部社會結構被徹底打破,均實行高度集權統治,以改變歷史、改變語言(如「新語」-Newspeak)、打破家庭等極端手段鉗制人們的思想和本能,以具有監視功能的「電幕」控制人們的行為,以對領袖的個人崇拜和對國內外敵人的仇恨維持社會的運轉。

故事中主人公所在的國家大洋國只有一個政黨—英格蘭社會主義,按照新語,簡稱英社。社會也根據與黨的關係被分為核心黨員、外圍黨員和無產者三個階層。政府機構分為四個部門:和平部負責戰爭,友愛部負責維護秩序,真理部負責文化和教育,富裕部負責經濟,按照新語,分別簡稱為和部,愛部,真部,富部。

生活在大洋國社會中層(外圍黨員)的真部紀錄司職員溫斯頓對所處的社會和領袖「老大哥」(Big Brother)產生懷疑,並與另一位外圍黨員裘利亞產生感情,因而成為思想犯,在經歷了專門負責內部清洗的「友愛部」的思想改造之後成為「思想純潔者」,自願被處死。

《一九八四》是一部政治寓言,但在此書出版之後的五十年歷史中,書中描繪的恐怖社會(如下名言)仍不斷以各種形式在現實生活中出現:「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誰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老大哥在看著你!」「所謂自由就是可以說二加二等於四的自由。」「思想罪不會帶來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在遮陰的栗樹下,你出賣了我,我出賣了你」
(維基百科)

最後貼段小說頭尾的文字藝術來欣賞欣賞:

溫斯頓的住所在七層樓上,他三十九歲.右腳脖子上患靜脈曲張,因此爬得很慢,一路上休息了好幾次。每上一層樓,正對著電梯門的墻上就有那幅畫著很大臉龐的招貼畫凝視著。這是屬於這樣的一類畫,你不論走到哪,畫中的眼光總是跟著你。下面的文字說明是:老大哥在看著你。
在他住所裏面,有個圓潤的嗓子在念一系列與生鐵產量有關的數字。聲音來自一塊像毛玻璃一樣的橢圓形金屬板,這構成右邊墻壁的一部分墻面。…這個裝置(叫做電幕)可以放低聲音,可是沒有辦法完全關上。…那張留著黑鬍子的臉從每一個關鍵地方向下凝視。在對面那所房子的正面就有一幅,文字說明是:老大哥在看著你。那雙黑色的眼睛目不轉睛地看著溫斯頓的眼睛。在下面街上有另外一張招貼畫,一角給撕破了,在風中不時地吹拍著,一會兒蓋上, 一會兒又露出唯一的一個詞兒“英社”。在遠處,一架直升機在屋頂上面掠過,像一隻綠頭蒼蠅似的徘徊了一會兒,又繞個彎兒飛走。這是警察巡邏隊,在伺察人們的窗戶。不過巡邏隊並不可怕,只有思想警察才可怕。
在溫斯頓的身後,電幕上的聲音仍在喋喋不休地報告生鐵產量和第九個三年計劃的超額完成情況。電幕能夠同時接收和放送。溫斯頓發出的任何聲音,只要比極低聲的細語大一點,它就可以接收到;此外,只要他留在那塊金屬板的視野之內,除了能聽到他的聲音之外,也能看到他 的行動。當然,沒有辦法知道,在某一特定的時間裏,你的一言一行是否都有人在監視著。思想警察究竟多麼經常,或者根據什麼安排在接收某個人的線路,那你就只能猜測了。甚至可以想像,他們對每個人都是從頭到尾一直在監視著的。…  溫斯頓繼續背對著電幕。這樣比較安全些;不過他也很明白,甚至背部有時也能暴露問題的。一公里以外,他工作的單位真理部高聳在陰沉的市景之上,樓房高大,一片白色。這,他帶著有些模糊的厭惡情緒想——這就是倫敦,一號空降場的主要城市,一號空降場是大洋國人口位居第三的省份。…
真理部同視野裏的任何其他東西都有令人吃驚的不同。這是一個龐大的金字塔式的建築,白色的水泥晶晶發亮,一層接著一層上升,一直升到高空三百米。從溫斯頓站著的地方,正好可以看到黨的三句口號,這是用很漂亮的字體寫在白色的墻面上的: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
據說,真理部在地面上有三千間屋子,和地面下的結構相等。在倫敦別的地方,還有三所其他的建築,外表和大小與 此相同。它們使周圍的建築仿佛小巫見了大巫,因此你從勝利大廈的屋頂上可以同時看到這四所建築。它們是整個政府機構四部的所在地:真理部負責新聞、娛樂、 教育、藝術;和平部負責戰爭;友愛部維持法律和秩序;富裕部負責經濟事務。用新話來說,它們分別稱為真部、和部、愛部、富部。真正教人害怕的部是友愛部……
(小說結尾)溫斯頓在桌子底下的兩只腳拼命亂蹬.他仍坐在那裏沒有動,但是在他的腦海裏,他在跑,在飛快地跑著,同外面的群衆一起,大聲呼叫,欣喜若狂。他又擡頭看一眼老大哥。 哦,這個雄踞全世界的巨人!這個使亞洲的烏合之衆碰得頭破血流的巨石!他想起在十分鐘之前——是的,不過十分鐘——他在思量前線的消息、究竟是勝是負時,他心中還有疑惑。可是現在,覆亡的不僅僅是一支歐亞國軍隊而已。自從他進了友愛部那天以來,他已經有了不少變化,但是到現在才發生了最後的、不可缺少的、脫胎換骨的變化。電幕上的聲音仍在沒完沒了地報告俘虜、戰利品、殺戮的故事,但是外面的歡呼聲已經減退了一些。服務員們又回去工作了。溫斯頓飄飄然坐在那裏,也沒有注意到酒杯裏又斟滿了酒。他現在不在跑,也不在叫了。他又回到了友愛部,一切都已原諒,他的靈魂潔白如雪。他站在被告席上,什麽都招認,什麽人都咬。他走在白色瓷磚的走廊裏,覺得象走在陽光中一樣,後面跟著一個武裝的警衛。等待已久的子彈穿進了他的腦袋。他擡頭看著那張龐大的臉。他花了四十年的功夫才知道那黑色的大胡子後面的笑容是什麽樣的笑容。哦,殘酷的、沒有必要的誤會!哦,背離慈愛胸懷的頑固不化的流亡者!他鼻梁兩側流下了帶著酒氣的淚。但是沒有事,一切都很好,鬥爭已經結束了。他戰勝了自己。他熱愛老大哥。
喬治·歐威爾 维基百科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1903年6月25日-1950年1月21日),原名艾里克·阿瑟·布萊爾(Eric Arthur Blair),英國左翼作家,新聞記者和社會評論家。
   《動物農莊》和《一九八四》為歐威爾的傳世作品。當中,歐威爾以銳目觀察,批判以史達林時代的蘇聯為首、掩蓋在社會主義名義下的極權主義;以辛辣的筆觸諷刺泯滅人性的極權主義社會和追逐權力者;而小說中對極權主義政權的預言在之後的五十年中也不斷地為歷史印證,所以兩部作品堪稱世界文壇政治諷喻小說的經典之作,其影響絕不僅僅局限於文學界。他在小說中創造的「老大哥」、「新話」、「雙重思想」等詞彙,皆已收入英語詞典;而由他的名字衍生出的「歐威爾主義」、「歐威爾式的」等新詞,甚至成為日常通用語匯,可見歐威爾和其作品在英語國家的巨大影響。
   由於歷史上東西方的對峙,喬治·歐威爾的作品經常被視為反蘇和反共的代名詞,因而在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遭到封殺。《一九八四》直到1985年才有簡體中文版刊行,且出版初期被列為「內部讀物」,只允許特定人群購買閱讀。
   生平
1903年喬治·歐威爾生於英屬印度彭加爾省(孟加拉邦)摩坦赫利(莫蒂哈里)一個政府下級官員的家庭,父親供職於印度總督府鴉片局,家境並不寬裕,歐威爾自稱家庭屬於「上層中產階級偏下,即沒有錢的中產家庭」。
   1905年除了父親仍任職於印度總督府的鴉片局外,全家返回英國牛津的亨利。由於無力就讀貴族學校,1911年,歐威爾只能進入一個二流的私立寄宿學校聖·塞浦里安預備學校,寄宿學校帶有許多極權主義社會的特點,鞭子教育、等級制、恃強凌弱、規範化、反智等等。1917年,歐威爾依靠自己的努力考取獎學金,進入英國最著名的中學——伊頓公學,但他窮學生的背景使他備受歧視。早年的經歷對他同情社會底層,呼喚平等和人性解放思想的形成和對極權主義的認識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1914年,11歲的歐威爾首次在地方報紙上發表一篇詩作《醒來吧,英國的小夥子們》。
   1921年,從伊頓公學畢業後,沒有申請牛津或劍橋獎學金,家庭經濟狀況無力供他升學,只得投考公務員,加入了英國在緬甸的殖民警察,服役五年。做為英籍警官,他享有很多特權,能夠近距離觀察審判、笞刑、監禁和絞死囚犯,這一階段的經歷讓他細緻地觀察到了人性中殘暴的一面;對西方地殖民主義政策產生了反思;更進一步地認識了極權主義。在緬甸的經歷讓他認識到了殖民主義罪惡的一面,並因此離開了殖民警察部隊。
   1927年,離開公職的歐威爾回到英國,開始了長達四年的流浪生活,在這四年里他輾轉英國本島和歐洲大陸,深入社會底層,先後做過酒店洗碗工、教師、書店店員和碼頭工人,但他的上層社會身份和在伊頓公學形成的貴族口音使他很難被底層社會真正接納。不過這一段時期的經歷仍然使他深切地感受到了社會整體對於個人的壓力和普遍的社會不公並且最終接受了社會主義思想。歐威爾自己曾經提到「貧困的生活和失敗的感覺增強了我天生對權威的憎恨,使我第一次意識到工人階級的存在」。
   1928年至1929年間,歐威爾住在法國巴黎,寫了一些無人願意出版的小說。[1]
1929年,退休金遭竊,在俄國飯館做事,並請倫敦朋友找尋工作。
1930年,回到倫敦。在坎特郡作採摘忽布(一種香料)的工作、家庭教師、或書店店員,不斷轉職。
1933年,以喬治·歐威爾的筆名發表處女作《巴黎倫敦落魄記》(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
1934年,以緬甸經驗為題材的小說,《緬甸歲月》在紐約出版,在英國由高蘭茲出版社出版。
1935年,小說《牧師的女兒》(A Clergyman's Daughter),由高蘭茲出版社出版。
  1936年,小說《讓葉蘭飄揚》(Keep the Aspidistra Flying)出版。受到當時評論家康普騰·馬肯吉注目。為雅德爾菲等雜誌撰稿。
受比克托爾·高蘭茲之託,在一月去北部的雪非爾德、曼徹斯特、里斯、威根,等煤礦工業都市,觀察不景氣下的工人生活、失業情況。
六月,與艾琳·奧肖內西結婚,離開倫敦,移居哈佛郡,寫作兼營雜貨店。
十二月,在塞克出版社支援下,赴巴賽隆納,報導西班牙內戰。後加入統一工黨市民軍。
  在經歷了社會底層的生活之後,歐威爾成為幾千名國際志願者中的一員參加了由西班牙共產黨領導的共和軍,支援反佛朗哥的西班牙內戰。他在阿拉貢前線待了近6個月,直到在韋斯卡被敵方狙擊手打穿喉嚨而不得不回國休養。在這短暫的時間裡,他看到了由共產國際領導的國際縱隊內部的權力鬥爭和清洗。接納了歐威爾的巴塞隆納馬克思主義統一工人黨被共產國際認定為托派組織,史達林下令消滅馬統工黨,把政治警察特務、搜捕異端及清洗專家和軍事指導員一起派至西班牙,在共和軍中建立恐怖統治。歐威爾夫婦被視為「狂熱的托派分子」,當然受到嚴密的監控。他的妻子愛琳的房間受到西班牙共產黨的搜查,他保存的一批資料也被抄走。更為可怕的是,在共和軍內部,受傷的馬統工黨黨員仍然遭到逮捕,甚至連孩子和被截肢的人也不放過,包括歐威爾本人也在撤退到巴塞隆納之後還遭受到共和軍的追殺。權力與支配無所不在,不容存在任何個人意志的史達林式極權主義反而使歐威爾更加堅定了對社會主義,或者確切的講社會民主主義的信念。歐威爾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西班牙內戰和一九三六年至一九三七年間發生的事件改變了態勢,此後我就知道我的立場如何。一九三六年以來,我所寫的每一行嚴肅作品都是直接或間接反對極權主義,支持我所理解的社會民主主義。」後來,奧維爾將他在西班牙的經歷寫成《向加泰羅尼亞致敬》,揭露了共產國際一些關於西班牙內戰的謊言,這也是奧維爾的成名作之一。
   1937年,反映下層工人生活實況的報告文學《通往威根碼頭之路》(The Road to Wigan Pier)發表。
1938年,描寫西班牙內戰的《向加泰羅尼亞致敬》發表。因舊病複發,冬天到摩洛哥療養。
1939年,冬季後搬回英國。小說《上來透口氣》(Coming Up for Air)發表。
 
九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之後,旋赴倫敦,積極投身從事各類備戰支前工作。
1940年,評論集《鯨內》(Inside the Whale)發表。
1941年,歐威爾受雇於BBC從事有關戰爭的報導。評論集《獅子與獨角獸》(The Lion and the Unicorn)發表。
1943年,辭職BBC的工作,任《論壇報》(Tribune)編輯。
  《動物農莊》
1944年,經歷了西班牙內戰和反法西斯戰爭的歐威爾寫成了《動物農莊》一書,這本書成為歐威爾個人寫作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標誌著他的文字從單純地關注底層社會的生活,轉向了捍衛真正的社會民主主義,在1947年他為《動物農莊》烏克蘭語版的緒言中寫道:「在過去十年中,我一直確信,如果我們想使社會主義運動恢復生機,就必須得摧毀俄國神話。」此書早在1944年即寫成,但遭到四家出版社拒絕,直到冷戰來臨。
1945年,辭去《論壇報》編輯的職務,任職隨軍記者,赴歐洲大陸,直到納粹德國潰敗。奧肖內西死於英國。
八月,《動物農莊》出版,頓時好評如潮。
1946年-1948年,舊病複發並惡化,輾轉蘇格蘭數處療養,並寫作《一九八四》。
  1948年,歐威爾寫成了他的傳世名著《一九八四》。在這部作品中,歐威爾描繪了一個極權主義達到頂峰的可怕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思想自由是一種死罪,獨立自主的個人被消滅乾淨,每一個人的思想都受到嚴密的控制,掌握權力的人們以追逐權力為終極目標並對權力頂禮膜拜。《一九八四》出版之後歐威爾在給朋友的信中曾經提到過他撰寫這本書的初衷:「我並不相信我在書中所描述的社會必定會到來,但是,我相信某些與其相似的事情可能會發生。還相信,極權主義思想已經在每一個地方的知識分子心中紮下了根,我試圖從這些極權主義思想出發,通過邏輯推理,引出其發展下去的必然結果。」
《一九八四》耗盡了歐威爾的全部精力,在1949年該書出版後不久,1950年一月,歐威爾因肺結核(肺內一條血管破裂而大出血)去世於倫敦大學醫院。
  去世後
1968年歐威爾的遺孀索妮亞·歐威爾與伊安·安格斯共同編輯出版了四卷本《隨筆、新聞文章及書信集》書中收錄了歐威爾的大量作品。
1998年彼得·戴維森編輯的《歐威爾全集》(十九卷本)出版。
根據2007年9月4日英國國家檔案館解密的資料,因被懷疑是共產主義者的關係,歐威爾被軍情五處和倫敦警察廳特別科自1929年起一直嚴密監視至1950年逝世。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6%AC%E6%B2%BB%C2%B7%E6%AD%90%E5%A8%81%E7%88%BE
圖博館 2017-01-28 13:01:25

小說創作於1948年,作者將48倒置過來為84作為書名。
本書講述一個實行高度集權統治,以改變歷史、改變語言、打破家庭等極端手段箝制人們的思想和本能,以具有監視與監聽功能的“電幕”控制人們的行為,以對領袖的個人崇拜和對國內外敵人的仇恨來維持社會運轉假想的社會,通過對這個社會中一個普通人溫斯頓•史密斯的生活,投射出了現實生活中極權主義的本質。每個經歷或熟知這類歷史事件的人,在看過《1984》後都會產生某種觸目驚心的契合感。它猶如如一個鮮明的標籤,它警醒著世人,莫讓這種預言中的黑暗成為現實。
  “多一個人看奧威爾,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有評論家如是說。
以下為《紐約時報》發表的題為《喬治•奧威爾的1984突然成了最佳暢銷書》一文全文翻譯(翻譯來自紐約時報中文網):
……..
  回應
 西方人終於知道了資本主義國家同樣會有專制,《1984》並不是針對的蘇聯,而是針對一切專制。
 這本來不是用來諷刺我們的嗎,你也有今天,哈哈
 奧威爾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還真不是針對誰。只是反極權而已
 奧威爾的思想變化還是在西班牙內戰的時候變化的,蘇聯插手國際共運表現出了其國家利益高於意識形態。再者,共產主義≠蘇聯,奧威爾對共產主義的前途表示失望和擔憂。《1984》表達了對借共產主義之皮行極權主義之實的諷刺,實際上確實有相當一批國家這樣實行的。蘇聯在那個年代反而是最開放和文明的。那些蘇聯的某些學生才是《1984》滑稽社會的電影。比如金家王朝。
 奧威爾不過英國自五罷了,反共先於主義。
呵呵,協助軍情五處反共大業,四處窺測並列出共產主義者清單,你想說這很托派?我覺得就連托派都不好意思要這貨吧。當然可悲的是,即使這廝表現的如此自五,也難逃同樣被監視的下場。
 然而奧維爾是托派共黨
 新自由主義的謊言罷了。
有美國人經歷過他自己定義的所謂專制社會嗎?對自己並不怎麼了解的事情卻總覺得自己是權威,吧吧的。這些美國人總顯得那麼矯情。
 其實《1984》本來指的是BBC,後來被有意識地指向了蘇聯。
 其實作為共產黨員的奧威爾早就看到資本主義壟斷喉舌的可怕之處,早就有人指出第六個常任理事國可能是BBC。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7_01_27_391585.shtml

圖博館 2017-01-28 13:00:00

《紐約時報》:特朗普和“另一種事實”讓《1984》銷量暴漲9500%

據《紐約時報》2017.1.25報導,本月,喬治•奧威爾的經典反烏托邦著作《1984》銷量驟升,甚至在上週五銷量增長了9500%,躍至美國亞馬遜(Amazon)暢銷書榜首,該書的出版公司因此加印了數万本。
  《1984》位居亞馬遜圖書暢銷榜首位
新加坡《聯合早報》稱,根據現場照片來看,參與特朗普總統就職典禮的人數遠遠少於8年前奧巴馬上任時,但對於這一不爭事實,白宮新聞秘書斯派塞在1月21日上任後的第一場記者會上就對媒體開砲,指控他們少報觀看總統就職禮的人數。
  斯派塞宣稱在場觀禮和電視觀眾的人數盛況空前,並指攝影記者故意呈現觀禮群眾稀疏的畫面。“這類試圖淡化(民眾對)就職典禮的熱情的行為是可恥和錯誤的。”
  斯派塞拒絕回答記者的提問,也沒有說明白宮到底認為當天有多少人出席了就職禮。他只說國會山莊前國家廣場的三大區域(每個區域可容納至少20萬人)“在總統宣誓時擠滿了人”。
  特朗普當天早些時候訪問中央情報局總部時也說,他從宣誓台望出去,看到現場包括國家廣場和華盛頓紀念碑都是人山人海,水洩不通。“看起來有100萬、150萬人。但他們展示的畫面卻是一個幾乎沒有人的草地,然後說特朗普沒有吸引力。”
  隨後,在特朗普的顧問凱莉安•康維接受NBC《會見媒體》節目採訪時仍維護了特朗普和斯派塞的說法,還說她說,斯派塞“給出了另一種事實”(alternative facts)。
  對此,社交媒體平台上的人們將康維的話與《1984》中的“新語”(newspeak)“雙重思想”(Doublethink)等經典詞彙聯繫起來,並進行了廣泛討論,認為特朗普政府試圖給民眾灌輸與人們所聽所見不同的“另一種事實”,而這背後是《1984》的深厚影子。
點擊查看大圖
  亞馬遜圖書如此評價《1984》:
《1984》是奧威爾的傳世之作,堪稱世界文壇最著名的反烏托邦、反極權的政治諷喻小說。
他在小說中創造的“老大哥”、“雙重思想”、“新話”等詞彙都已收入權威的英語詞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奧威爾式”(Orwellian)、“奧威爾主義”(Orwellism)這樣的通用詞彙,不斷出現在報導國際新聞的記者筆下,足見其作品在英語國家影響之深遠。

圖博館 2015-06-02 21:29:14

中國的政治模式不可能取代選舉民主,因為中國從不將自己的政治制度包裝成普世通用的模式,也不熱衷於對外輸出。進一步說,中國模式的重要意義,不在於為世界各國提供了一個可以替代選舉民主的新模式,而在於從實踐上證明了良政的模式不是單一而是多元的,各國都有可能找到適合本國的政治制度。
  回應
  你若只是轉貼,就請註明"轉貼",這篇文章主要是讚揚集權的優點,民主的缺點。
  我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夠腦袋清楚點,不要把西式選舉制度的兩黨專制當成萬靈丹、普世價值。不管是一黨專政還是兩黨專制或是以前的封建年代的帝制,都各有其優缺點,兩黨專制的西式選舉制度不見得適用於全世界,張開你的眼睛看看其他國家以及台灣採用西式選舉制度的下場如何?西方國家說選舉制度是普世價值,及如同他們說耶穌基督是唯一的神,難道你也要非基督徒的人全都改是基督教?
  那麼喜歡共產,你就過去吧,放面國旗,作幌子, 你這樣會害死國民黨,會害愛這面國旗的人。缺德甚於共產黨。你還要繼續丟人嗎?
  喜歡共產?請問,對岸現在還是共產制嗎?你還活在20世紀冷戰年代?你連李世默演講裡「兩種制度」指的是什麼都搞不清,就只會用意識型態,有色眼光看問題,搞民粹。
  請問: 我們若是退回30年前一黨專制,是否你就滿意了?
  我哪句話,說要台灣採用「一黨專政」?如果你腦袋夠清楚,不帶有色眼睛看李世默的演講內容,就會知道李世默並未完全否定西式選舉制度,他要表達的是,西式選舉制度並非普世價值,適用任何國家與民族,你愛採用西式選舉制度,那是你的自由,但不能強迫所有國家都要跟你一樣採用西式選舉制度,這樣也不行嗎?
http://blog.udn.com/tsaixiaolang/14353398

另詳參【圖博館】:《中國模式》民粹亡台《文化大革命十年史》 蘇俄與中共 美善的《帝國》 《第一個新興國家》 《美國的民主》 民主的烏坎之路 民主形式萬歲 假民主自由之名 民主就是挑爛蘋果 《民主的類型》伊斯蘭革命 極權主義:邏輯邪36/66 價值觀:邏輯邪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