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00:09:30snow

夜香・鴛鴦・深水埗

戲院被強制休業前最後進場看了《夜香・鴛鴦・深水埗》。有了《流星‧蝴蝶‧劍》的先例,對有「‧」的分隔功能一點都不為意。身為深水埗街坊,看到「深水埗」三個字就9衝,沒有好好看介紹,所以根本不知道是四條短片的合輯,內客亦不盡然是「深水埗」。

四段短片主題不一,《出城記》、《玩具故事》、《鴛鴦》、《It’s not gonna be fun》,除了鬼妹編導在《玩具故事》客串完再在《鴛鴦》主演,整體看上去沒大關連。然後,在經歷了20192020後,有些片段一閃出來就很有感,《出城記》中有認知障礙的婆婆堅持要穿着「制服」出中環參加同鄉會活動,看到了老一輩的人歸屬感從未落地,歸感往往僅限於某個時份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這份「離地的歸屬感」亦為同鄉組織的動員力,不論當中有幾多水份與真心假意。《鴛鴦》中教經濟的阿SIR帶外籍英語老師到海富享受全港最浪漫的KFC,還有試過港地西多士、豬腸粉、鴛鴦,看似發展得很理想,最後外籍老師決定北上發展,不難想到這些年來幾多人觀值取向相異,各走各路。《玩具故事》的背是海壇邊一帶市區重建的「重災區」,模舖一出場幾可以叫得出名。最後出場的紀錄片《It’s not gonna be fun》才是片名中的「深水埗」,鏡頭下是日常的深水埗,以及曾在路上有過幾面之緣的二妹。上映之際,區選已過了一年,二妹當時沒有FIGHT贏民建聯,所以西九的外牆海報被「投訴」,又成為打卡點。雜錦上檯,而且篇幅都不長,裡面會找到大家都知道的畫面、符號,然後在某一個位鼻酸。如果說有甚麼連貫,大概是對於一個地方的過去、當下和未來的想法/像吧,有人停在過去、有人走、有人留、有人想重建、有人想創新,對於同一個地方,各有想法。

由於演員有些熟眼,事後查了一下,的確不算「很新」,但電影整體帶青澀感,有點像是鮮浪潮短片。後來才知道是獨立製作,不知道是資源限制還是特意去油膩感。

其實看完整套電影,最大印象不是內容任何一部分,而是放在電影前的「警告」。就是被要求放在《理大圍城》裡的那一個「警告」。「警告」一出,即場打了個突,心想:咁堅?當我期待有幾猛的時候自然很是失望,就一幕雨傘運動時海富外的「營地」(是雨傘呢,都幾年前了),一幕十月時長沙灣道的遊行人群……然而,就是這樣,得配上一段天理不容級數的警告。這就是當下的香港。

好像可以想像,或許有一天都只能拍架空電影,說遙遠遙遠的未來的「虛」故事…但願那一天不要來。

上一篇:性之劇藥

下一篇:天橋上的魔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