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8 16:11:35陳雋弘

【電影筆記】巴黎野玫瑰










巴黎野玫瑰


1、人是有理性的動物,但人經常不理性。人們追求穩定與秩序,卻更常深陷於騷動與狂亂。這種「戴奧尼索斯」的傾向,嚴重危及了我們的生活,卻也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將所有事物拖進黑洞中心。「巴黎野玫瑰」又名「憂鬱貝蒂」,這裡的「憂鬱」不是悲傷、痛苦之意,而指的就是生命中的「酒神本質」——這也是另一片名「37°2」的真正意涵,一種微燒狀態,在太陽與月亮之間,腳踏兩條船。


2、電影開始於一片藍色、也結束於一片藍色,「藍色」當然就成為了主題色調,在一部以「Betty Blue」為片名的電影中,這是很自然的。然而電影真正精彩的地方在於,藍色與紅色將交替並且終至混亂而隨機地出現,因此在真正的實踐裡,「藍色」並不具有主導地位,它與紅色相互爭奪、競逐,毫無主從之別。


3、不只色彩,音樂也是如此,這是更加精彩之處。電影開始出現的主題旋律,到了故事進行到三分之一,又再疊現了一層男主角佐格彈奏的鋼琴主題,此後兩段音樂宛如復調進行,無法決定誰才具有真正的主題地位。先行出現的音樂可說是「憂鬱中帶著甜蜜」,而隨後出現的音樂可說是「甜蜜中帶著憂鬱」。因此這部電影從主題到形式都是浪漫的,它的浪漫來自一種不穩定、一種沒有解決的懸盪感。


4、電影中貝蒂曾經兩次要求佐格「看,那是什麼」,並且看向畫外,但電影兩次都沒有給予觀眾反應鏡頭,我們並不知道「那是什麼」——後來才從談話中,知道那是星星。為什麼不給予觀眾反應鏡頭?因為佐格後來說了:我總覺得貝蒂追求的是不存在的東西,這世界根本找不到,這世界對她來說太小了。因此兩次貝蒂看向畫外,而不給反應鏡頭的設計,成為了最深刻的隱喻。那也是我們每個人尋尋覓覓之物,但看不到,不知道那是什麼。


5、貝蒂始終相信佐格具有文學才華,這點隨著故事展開,最後得到了證實:終於有出版社願意出版佐格的小說了。在貝蒂死亡之後,佐格又重新拾起了文學的殘夢,也許更好地說來,那是他生命最本真的狀態,而貝蒂從一開始便理解了。電影結束於貝蒂的畫外音(美的像一個幽靈,是的,這並不是一個隱喻)——「你在寫作嗎?」佐格也以畫外音回答:「不,我還在想。」我說過了,這部電影的動人之處來自一種懸盪,它畢竟沒有落下來,沒有被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