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6 09:24:41陳雋弘

【電影筆記】丹麥女孩






丹麥女孩

1、一個又一個大全景、對稱、均衡的取鏡,建立起一種形式上的節奏感;但往往下一個鏡頭,又破壞了這種秩序,使得畫面歪斜,或重心微微地偏移。前者是阿波羅、後者是酒神,尼采說「悲劇」裡同時具有這兩種精神,而那是人生。導演刻意以「對稱/失衡」的構圖來回應性倒錯的主題,非常精彩。


2、主角「莉莉」有次對妻子說:你總是在畫裡把我表現得太美好了,而竟然我也變得美好了起來。電影《丹麥女孩》對於藝術與美學的詮釋極其深刻而且動人。什麼是美?一種我們不明所以的情感,藉某種「形式」展現了出來,而另一個人(甚至是自己)又在這個「形式」裡,發現了一個更高的自我與世界。而在這一次又一次的交流中,我們思索著自己存在的意義。藝術可以只是一種形式(這是現代藝術的危機),但更進一步,當這種形式與「人的存在意義」關連時,美學便產生了。這點尤其表現在「莉莉」的畫作追求裡,他不斷畫著故鄉,那是因為故鄉裡藏著他的性啟蒙,他的存在意義。也因此當他發現自己是誰之後,他說:我只想當女人,不想當畫家。


3、電影最美的鏡頭是開場一組「自然」的空鏡頭,接著「她」成為了莉莉的畫作(電影開始的一個鏡頭,突然從真實的五棵樹,挑接到畫作裡的五棵樹),最後莉莉的妻子與他的童年摯友,又帶我們回到了這片「自然」之中。「自然」是莉莉的故鄉,他的姓氏「艾勒伯」便與河川同名;然而更重要的是,「自然」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故鄉,給我們撫慰、給我們啟示。那裡有著理性與秩序,也有著美與夢幻,重要的是,它總是默默不語——因為默默不語,卻反而對我們說了最多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