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1 10:29:17來自星星的喵

街屋台灣:100間街屋,100種看見台灣的方式!(隨書加贈「看見街屋」書衣海報)


街屋台灣:100間街屋,100種看見台灣的方式!(隨書加贈「看見街屋」書衣海報)
作者:鄭開翔 出版社:遠流出版 出版日期:2019-01-27 00:00:00

第一本系統化、以水彩繪圖記錄台灣街屋文化之書
咀嚼最道地的庶民台灣味
讀出屬於自己的生活故事
招牌、鐵皮、水塔、帆布、騎樓、摩托車……,
這是我們的家,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台灣!

羅丹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是缺乏發現。」
一個背著畫具「行走」的畫家,以漫遊步伐、速寫筆法,穿越台灣大街小巷,從南到北、由西到東,用溫暖色彩呼喚出一間間街屋獨特的生命個性,用情濃文字帶引出建築的美麗與人間的故事。
在他眼中,那些斑駁「鐵皮」,是人們在地狹人稠的環境中對空間的生存渴求;那些五顏「招牌」,是色塊的拼貼組合所交織的彩光;那些「與樹共生」的房子,是讓空間柔軟粉妝的天使;那些「老屋」,彷彿神秘光譜得以和過去對話……;每一棟街屋,是「時間」與「居住者」共同打造的印記,讓它不再只是建築,讓它有了情感和溫度,而你我,就生活其中。
手繪的凝視與記錄,是將「台灣街屋」記憶下來最浪漫的方式。這樣直率、堆疊、複雜、多元的街景,正是屬於我們的「台灣味」;而市井的、人文的內蘊和豐美,只等待──你的發現!

【隨書加贈】
行家必收!37間街屋、60x23cm全幅書衣海報
霸氣呈現專屬台灣的生活之味

★本書特色:

‧再一次看見台灣──從南、中、北、東到離島,從台灣特有的「扛棒」到鐵皮,從100張街屋繪圖,一覽台灣的庶民生活、草根文化、城市地景,重新看見被我們忽略的台灣街貌之美。
‧深具收藏價值的街屋圖鑑──街屋的味道,是一種生活感的堆疊。招牌、鐵皮、水塔、帆布、紅磚、騎樓、斑駁的牆、共生的樹、堆疊的貨物、塑膠椅、摩托車……,充滿既熟悉又懷舊、既道地又動感的「台灣味」。
‧蘊含生活體悟的人文情懷──視覺藝術、店家故事、生命經驗、美感教育、時代歷史,跟著作者行走→觀看→繪寫,深入每一座城市的文化風景。
‧建築符號、繪畫技法大公開──介紹台灣街屋建築符號美學,不藏私分享繪畫工具、步驟與技法,滿足知識與學習的興味。

★名人推薦:

蔣勳 作家
美學推薦
李清志 建築作家、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畢恆達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阮光民 漫畫家
張柏舟 前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凌宗魁 國立台灣博物館規畫師
老屋顏 老屋觀察紀錄團隊
1/2藝術蝦 城市畫家
劉冠吟 《小日子》雜誌發行人
張真輔 自由插畫創作者
【感動推薦】

我很喜歡這本記錄台灣本土街屋建築的書。在開翔的畫中,這些建築不再只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活生生的記憶與歷史,可以讀出屬於我們自己的生活故事。──李清志
素描必然需要步行,《街屋台灣》以接近日本路上觀察學的取徑,記錄街道中各種有趣新鮮的事物,揭露了與建築師筆下全然不同的都市樣貌。──畢恆達
作者把細心投射在目光,透過手上的畫筆,把景象如同化學效應般拓印在紙裡。景物需要人調味,建築需要人走動,拿著這本書按圖索驥,逛逛台灣這座繽紛又溫暖的叢林。──阮光民
翻開書,就可跟著開翔敏銳的視覺眼光,從細微且複雜的圖形中,學習到畫家勾勒的線條、造型符號、活潑色彩,並且認識台灣一百間有趣的街屋。──張柏舟
透過畫家眼睛所見的街屋,除了精緻的山牆灰泥、質樸的紅磚砌牆,白鐵桌、塑膠椅、攤車、菜籃、曬衣架等,也都在高深的水彩功力下化為故鄉的召喚。感謝開翔畫出了當下的台灣風景。──凌宗魁
開翔運用水彩暈染出懷念的往昔、勾勒出歲月淬鍊的市井人文,畫風質樸細膩,本書也像是作者與歲月時光共同創作的台灣印象。──老屋顏
看似平凡不起眼的街屋,在小開的筆下,竟然如此的深刻動人。街屋是城市記憶的一部分,直得被記錄、保留下來。多年後,當這些街屋隨著時光的流逝一棟又一棟地消失,我們還能從《街屋台灣》裡,看見一座城市的過去。──1/2藝術蝦
臺灣的街景絕對是有趣的,這正是我深深喜愛《街屋台灣》的原因,透過開翔的眼睛,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從未觀察過的視野。這本書可以一看再看,反覆咀嚼台灣的荒謬諧趣又充滿生命力的庶民味。──劉冠吟
街屋,是認識一座城市或一個地方的開始,全世界都一樣。不管人在何方,翻閱此書,都能喚起曾經或此刻我們身處的地方,街屋的存在對我們的意義。──張真輔

★目錄:

★內文試閱:

‧前言

〈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這個街屋系列從開始發想、創作、最終付梓,大概經過一年半的時間。我最早的計劃是描繪完成一百間台灣的街屋,後來卻無心插柳成為碩士畢業創作,甚至出版成書,一切始料未及。而這個系列最終完成了近兩百幅作品,我從中精選出由南到中、由北到東到離島總共一百間街屋,以圖文並陳的方式介紹給大家。可惜因走遍台灣的時間還不夠,仍有許多遺珠尚未記錄到,期待未來還能有機會接續下去。
這段期間感謝指導教授在我撰寫論文階段給予鼓勵與引導,才有這個系列的完成;也非常感謝遠流出版公司的青睞,多次的溝通與編輯專業協助讓我對這本書的定調越來越清晰,也在撰寫過程中對這塊土地有更深的連結。當然也要感謝一直支持喜愛我的畫作的朋友們。

回顧過往,我想我會開始注意街上房子或建築的堆疊趣味,應該是源於我從小喜歡收集模型。我著迷於模型的造形與塗裝色彩、質感表現。年紀稍長,雖較少涉獵收藏,但喜愛不減,並嘗試將這種愛轉化為日常生活中對建築細節的觀察。
我特別喜歡畫舊房子,那是因為舊房子充滿各種複雜的元素與色彩層次,用心觀察後會發現它們各有姿態。我希望透過畫作去傳達,倘若將生活中平凡無奇的房子換個角度觀看,透過想像力與主觀的美感去體驗,這樣的過程其實充滿樂趣。
街屋系列進行期間,我造訪台灣各地城市,常以走路方式漫步其中並現場速寫,若現場狀況不利寫生,也會以相機取景搭配快速草稿的方式做為日後創作的素材。通常以相機取景後,在實際下筆時,我會主觀地將建築周邊做出取捨判斷,以獨棟的形式呈現;描繪的重點主要放在建築的獨特趣味上,而不是地景與周遭環境的關係記錄。
步行的方式有別於騎機車的速度,因此能觀看到更多平時鮮少注意的破舊屋舍與建築。在這過程中沒有明確的目標,面對陌生環境,感受力也相對提高;我讓心情處於如孩子探險的狀態,任何轉角皆有可能是驚喜的發現。

可能因為台灣地狹人稠及美學素養尚待加強,每當漫步各地街頭時,常可見到色彩對比強烈、造形誇張凌亂的招牌、加蓋鐵皮屋貼了塑膠浪板補丁、雜亂的電線與違建充斥等紛雜的街景。這樣的畫面的確讓人覺得凌亂,但矛盾的是,我又常因這般獨特紛雜的畫面駐足。我不想畫新穎的大樓或雄偉的豪宅,卻對一般人以為「醜」的建築感到醉心。
尋找街屋的過程中,我慢慢爬梳腦中紊亂的想法,之後發現,原來這樣房子會吸引我駐足,是因為房子本身所產生的「生活感」,使房子產生「獨特性」。這些象徵生活的元素附加在建築上,也讓這塊土地上的我們產生經驗上的共鳴,以及特殊的視覺衝擊。這樣直率、堆疊、複雜、多重元素所造成的街景,不也就是屬於我們的「台灣味」嗎?

我生長在這塊土地,對家鄉的關心強化了創作的初衷,也更豐富了創作的素材。在旅行的過程中我觀看了多樣的建築樣貌,而透過當下與人的互動,加上後續相關的文獻彙整,逐漸加深我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感。
當然,我並不是希望所有街景都凌亂無章,僅僅期望能透過藝術家的主觀美感,重新詮釋這些街屋,並讓讀者反思,這樣的建築形態其實是台灣特殊的風景,同時了解形成這種街景的人文意義與社會問題,有時甚至可以試著用一種「阿Q」的自嘲心態,既然無法快速改變城市的美感,那不如就用畫筆去美化它吧。
期望讀者在欣賞街屋的美麗之餘,也能夠開始重視身邊的環境,在我們漠視或忽略的城市角落,其實有許多房子正在一棟棟消逝,或許我們無力改變什麼,但至少可以開始學著珍惜身邊美好但稍縱即逝的事物。

這本書是我這幾年對於城市的觀察集結,對我來說,圖畫是個「引」,而文字才是我真正想傳達的。我常說我不是建築專業,要從建築的角度去剖析一棟房子,不免有些班門弄斧。但我認為,如果每個人都能帶著一點細心、用一點想像力去看待各個城市,也許我們會以更溫柔的方式對待這塊土地。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或許,放慢腳步,你也會發現,我們生活周邊那些不起眼的事物,只要細心觀看,再運用一些想像力,其實,處處都會是美景。

‧後言

〈以速寫記錄生活〉
幾年前因為接觸了「城市速寫」這樣的創作方式,讓我感到生活周遭處處是作畫的題材,也開始懂得放慢速度去觀看世界,對以往不在意的風景有了新的觀點。對我來說,城市速寫不僅是種創作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希望人們能在現場完成作品,藉由時間的延長,增加對環境的感受。雖然書中這些街屋並非全在現場完成,但我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受了這樣的啟發,進而開始觀看生活周邊的細節,才會有這系列作品產生。
因此在本書最後,我想介紹城市速寫,以及我是如何用畫筆紀錄生活。

每個人都能上手的城市速寫
「速寫」(sketch)一詞在《西洋美術辭典》中的解釋是「作品或作品部分的粗略草圖」,是藝術家用來探討光影、構圖、規模等要點的研究素材,也是全幅圖畫的初步構圖。在照相術尚未發明前,速寫可以幫助藝術家觀察自然、捕捉畫面,作為作畫資料的媒介。許多藝術作品中的動作、神態無法憑空想像,因此當時的藝術家倚靠數量豐富的寫生素描習作去觀察、記錄生活中的形象,就像是創作素材的資料庫存。即使到了近代已有了相機的發明,許多畫家仍選擇在大自然寫生,並將寫生畫稿重新組合再造成大幅的作品。
而現今「城市速寫」與早期的「速寫」(或稱手稿),兩者「功能性」與「對象性」略為不同。從功能性來看,速寫早期是作為藝術家的構圖草稿資料,而在城市速寫中成為速寫人記錄城市的「作品」,風格有的繁複多彩,有的寥寥幾筆,但對於速寫人來說都是一種生活的記錄方式,而記錄的結果也不一定會再作為草稿運用,已是最終的完成畫面。從對象性來看,早期速寫人主要是藝術家,而現今則鼓勵一般未經過美術專業訓練的人都可以參與。
台灣近年在「臉書」上也興起一股速寫風潮,各地網路速寫社團紛紛成立。此類速寫社群有別於傳統的美術畫會,強調不以作品美醜論斷好壞,重點在於「以自己的風格記錄生活,並且透過網路共同分享」的生活態度,鼓勵人們放慢腳步,觀察身邊的人事物。
而創作的方式也與普遍印象中的「寫生」有些許點不同。過去的寫生方式較多是背負多樣的畫具、畫架,在定點長時間完成單一件作品,而城市速寫最大的不同是以「走畫」的方式,也就是漫遊在街道中,當瞥見有趣的畫面便停駐作畫,時間約莫1一至2兩個小時內,再起身繼續前進,這樣的過程除了作畫之外,也重視與環境相處當下的感受。
藝術創作並非只為了最終的作品呈現,過程中的習作也相當重要。速寫能訓練創作者「眼、心、手」的協調關係,看到畫面後如何在心中內化,最後透過畫筆將心中的畫面呈現。這一連串過程需要透過大量的訓練與思考,才能轉化到作品上。可見城市速寫不僅對美術專業的人來說相當重要。對於未接觸過美術訓練的人也很有用,因爲城市速寫不講求好或壞,而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記錄眼前的畫面。就如同孩子一般,雖然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卻敢在畫面上大膽揮灑,從中找到快樂。
速寫人若能透過繪畫重新認識城市,感受到城市的美好,這才是城市速寫真正想傳達的精神。

為何要以繪畫代替照相打卡?

拍照,是記錄畫面最快速的方式。過去我出國時也曾想拚命拍照,彷彿沒將眼前畫面全部記錄下來就很遺憾。但是仔細想想,拍了這麼多相片,日後再重新翻閱的次數卻少之又少,甚至對於相片中的場景毫無印象。
而繪畫與照相不同,很大的差別在於「速度」。以繪畫的方式記錄,必須花上許多時間觀察細節,但也因停留更久,對現場的環境記憶就更加強烈,這點照相所無法比擬。
我們可能因為花時間描繪一張畫,讓身體的感觸與現場有更多連結,日後看到這張畫時,也許就會想起當時的陽光,想起路人和我們聊天的內容,也會為了要描繪眼前景物,更加用心觀察,進而發現從未注意的細節。將城市速寫的行為內化為生活的一部分,並且在平時的旅途中保持這個習慣,不僅可以畫下眼前事物,對於當下環境感觸及記憶也會更加強烈。
可以先試著每天抽出一點時間,用走路的方式觀察身邊最不起眼的角落,用耳朵傾聽都市的喧囂與吵雜,用嗅覺接受環境各種味道的衝擊,相信會對這個世界有著全然不同的感覺與體驗。

如何開始記錄自己的日常?
「出門時,你的背包裡會放些什麼東西呢?」
城市速寫人的背包裡,總會有一本速寫本,還有一支筆。視每個人的作畫習慣,有些人會帶水彩顏料、墨汁,也有人用撿來的樹枝做筆,更有人用ipad作畫。媒材並不是最重要的,端看你想怎麼表現。我習慣隨身帶著速寫本和畫具,雖然不一定每次都有機會作畫,但總是有備無患。
常有人問我,是先看到喜歡的畫面再決定坐下來畫,還是先有地方坐再考慮如何把眼前的景色畫下來?其實兩者皆是。如果能夠先對眼前的事物有了感動再作畫最好,但常常會遇到現場不適合作畫的狀況,例如天氣太熱或沒有安全的地點,當然也有許多畫友十分樂於克服這些困境,這樣的過程會讓這幅畫增加更多特殊感受。
另外也有種狀況是,雖然有了適合的地方作畫,卻沒有非常好的景。這時可以試著訓練觀察力,總會有個角落、有個打瞌睡的人、有塊招牌能引起我們的興趣。喜歡畫畫的人不怕等待,因為等待的過程正好可以用來畫畫,永遠不怕無聊。
常聽人說沒有時間可以畫畫,其實用畫記錄生活不一定需要很長的時間,即使寥寥幾筆也是有趣的記錄。不要害怕別人的看法,也沒有美醜的問題。我們常覺得孩子的畫很有「生命力」,是因為孩子可以無拘無束「做自己」。所以,大膽動手畫就對了!
也有人會問:「我很想畫畫,可是不知道要畫些什麼?」那麼「城市速寫」絕對會是最好的選擇。生活處處可以入畫,膽子大的人可以走出戶外,記錄身邊的風景;比較害羞的人可以從家裡小物開始記錄,畫一塊蛋糕旁邊寫上心情,或是畫上今天煮的菜,註記烹煮過程,這些都是非常好的生活記錄。
最後想再問問各位:「出門時,你的背包裡會放些什麼東西呢?」
希望看了這本書之後,你的背包裡會多了一本速寫本和一支筆,當然別忘了,還要有一顆柔軟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