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23 05:04:10蘇彩惠

【如如】。禪心。

 

《金剛經》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幾人真正能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紅塵諸境界、諸法相,誰真能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那個“當下心”就是“清淨心”如如也!

 

如如‧諸法皆平等不二的法性理體。

 

慧遠《大乘義章》卷三:諸法體同,故名為如……彼此皆如,故曰如如。

 

慧能《壇經·行由品》: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

 

李邕《嶽麓寺碑》:以因因入果果,以滅滅而會如如。

 

白居易 《讀禪經》詩: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蘇軾 《濁醪有妙理賦》:如如不動而體無礙,了了常知而心不用。

 

賈島《寄無得頭陀》詩:落澗水聲來遠遠,當空月色自如如。

 

《西遊記》第九九回:丹成識得本來面,體健如如拜主人。

 

劉致《正宮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法則有準使民服,期於無刑佐皇圖。説與當途,無毒不丈夫,為如如把平生誤。

 

陳所聞《雙調玉抱肚·懷李如真》曲:如如風範,幸龍門當年得攀。

 

惲敬《答方九江》:前過九江 ,留數日,視署舍如山居,僚屬循循如如,文學掌故,甚善甚善。

 

《爾雅·釋天》:二月為如”。

 

清‧郝懿行義疏:如者,隨從之義,萬物相隨而出,如如然也。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癢如如把心不定,肚皮兒裏骨轆轆地雷鳴,眼懸懸地專盼著人來請。

 

我們今天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執著、就著相,心裏面就動了,就起貪嗔癡慢,這是不清淨。要從這些不清淨回過頭來依清淨心,清淨心就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

 

境界有順有逆,逆境容易叫我們反省回頭,順境不容易;順境,榮華富貴是愈迷愈深;逆境,往往人能夠激發道心。所以修行,先從苦難裏面修,先從逆緣裏面修,修成功了,再從順境裏面修。在順境裏面決定不生歡喜心,逆境裏面不生嗔恚心,你能在一切境界裏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又能夠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便是功夫。

 

諸佛菩薩於弘法利生時,天天接觸外面境界,他自己決定不動心,決定不起念,永遠保持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無論什麼境界裏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一片清涼,無不自在,修行就是修這個。無論是逆境、順境,無不清涼自在,覺悟的人走得過,迷惑的人就糾結難渡了!

 

什麼原因?迷惑的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馬上就被境界轉;覺悟的人他在境界裏頭自己能做得了主宰,他能轉境界。《楞嚴經》云: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境界裏面,要訓練不動心,不為境轉,就有能力轉境界,有能力轉境界就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

 

凡夫常被境界轉,佛與菩薩們能轉境界,所以他在境界裏面做得了主,他在境界裏面得大自在,就是這個道理。諸佛菩薩跟我們沒有兩樣,所不相同的是:他在一切萬象裏面不動心,我們凡夫在萬象裏面起妄想執著。

 

《華嚴經》上講的,這一切迷惑顛倒的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若用妄想執著來修行就很難成就。所以修行就是無論如何都得把妄想執著打掉,這是非常緊要的一樁大事情!

 

當能覺心不動、不起念、不動心,達此境時就與“如如”相應了。一念保持就一念相應,念念保持就念念相應。覺心本是不動,心動是不覺!心動了,馬上要提起警覺,心一動就是在造諸業了。

 

造作善業,有三善道的果報;造惡業,有三惡道的果報,不管是善是惡都是苦!所以心裏面起了貪愛、起了嗔恚,起了貪嗔癡慢疑,便起了分別執著,業障立馬現前,若當下也能覺了、悟了:我的業障又現前了!就要能夠知道“轉身”把這個妄念、業障平息下去了消卻!

 

在一切境界裏面,樣樣都要如如不動,都要清清楚楚,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動念。修得此清淨心,無論在什麼場合,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是順境、逆境,則能巍巍不動心─如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