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6 10:59:11sallydaniknig

十年祭三部曲次回球鞋篇——九十年代球鞋科技混戰

耐吉台灣官網每天為大家帶來全新潮流系列單品,為您的生活添加更多的色彩,為您的生活充滿活力,讓你每天不重複,精彩的人生從現在開始,請關注我們耐吉台灣官網,我們將全新的耐吉夯貨單品以及Nike Soldier 11鞋評資訊將一一呈現給大家。

十年祭三部曲次回球鞋篇 九十年代球鞋科技混戰

YOHO! PRESENTS

「90年代」是指一個世紀的最後十年,我們通常指剛過去的20世紀90年代,在這10年中,除瞭資訊知識信息化之外,更是一個科技飛速發展的年代,世界格局向著多極化趨勢發展。與此同時,另一場科技 戰爭 也在激烈的展開著,那就是90年代球鞋科技的對抗。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甚至到80年代中期,球鞋市場一直是Converse的天下,直到這個 減震 年代的開始,各個運動品牌百花齊放,推出的減震科技更是讓人目不暇接,現在大傢所穿的球鞋科技一直在想辦法讓重量輕量化,從減震科技過渡到輕量化技術,90年代被堪稱為「High-Tech Sneakers」的黃金期。那個NBA球星群星耀眼年代,如Michael Jordan,Scottie Pippen、Jason Kidd、Dennis Rodman、Charles Barkley、Gary Payton等等,明星效應的產生也讓球鞋成為瞭人們關註的焦點。這次,隨著Yoho! Boys一起回顧下那個偉大High-Tech球鞋年代吧!

在科技一環中心,Nike絕對稱得上俵俵者,品牌最早開發的氣墊技術Air Sole讓Nike成為瞭歷史顛覆者,這裡先告訴大傢,因為Air Sole技術的誕生,Nike之後所有的氣墊科技都更加成熟穩定,也讓Nike成為瞭「減震技術」的最佳代言。1977年,航天工程師出身的Frank Rudy向Nike創始人Phil Knight提出瞭一個當時認為非常瘋狂的想法就是將空氣註入靈活耐用的薄膜中,讓彈跳在降落的時候獲得減震性,經過大約一年的研發後,革命性的技術被Nike公司命名為「Air」。第一雙註入Air Sole氣墊的緩跑鞋履就在1979年正式誕生,並命名為「Air Tailwind」。經過不停的研發,直到1982年誕生的籃球鞋款Nike Air Force 1,這款經典球鞋被無數鞋迷封為Nike史上最偉大球鞋,來到1984年推出的Nike Dunk,也間接令到Air Jordan 1的革命性地出現。1984年以50萬美金簽約Nike的Michael Jordan當時不是很有名,這雙搭載著氣墊技術的Air Jordan 1由於不符合聯盟的球鞋搭配球衣的顏色要求,所以禁止Michael Jordan穿它上場比賽,但Nike公司願意為他交罰款,從剛開始的每場1,000美金到以後的每場5,000美金,Nike都是大方的拿錢瞭事,為的就是讓更多的人見識自己的氣墊技術。

Frank Rudy

Nike歷史上第一雙註入Air的緩跑鞋「Air Tailwind」

Nike歷史上第一雙籃球鞋Air Force 1

Michael Jordan in Air Jordan 1

Nike Air Max Family

除瞭籃球鞋以外,緩跑鞋也是Nike的代表作,但當年大眾也在懷疑跑鞋裡真的有氣墊的存在嗎?為瞭解開這個疑惑,Nike在1987年由Tinker Hatfield設計出現今人所共知的「Nike Air Max 1」,而這個設計更是史無前例的,皆因Nike Air Max 1的後跟位置是作外漏式氣墊系統,這個設定也展開瞭經典的Nike Air Max Family的輝煌一頁,當中包括經典的Nike Air Max 90、Nike Air Max 95及Nike Air Max 97。

Tinker Hatfield

Nike Air Max 1

Nike Air Max 90

Nike Air Max 93

Nike Air Max 95

Nike Air Max 97

Nike Air Max Family氣墊進化圖鑒

Nike VS Reebok

隨著Nike Air Sole科技的獲得空前的成功,1989年的時候,英國球鞋公司Reebok也不甘示弱,設計師Paul Litchfield也推出瞭讓人眼前一亮的CO2充氣技術「PUMP」概念系統及Reebok Pump籃球鞋。如同名字一樣,每雙搭載「PUMP」科技的球鞋都有一個自動充氣的氣囊,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腳型來調整球鞋充氣的多少,從而達到最舒適最適合自己的松緊度,球鞋可以自動感應進行充氣,當到達一定壓力值時,氣囊便會停止充氣。當時的廣告口號「Pump Up and Air Out」更是有些挑釁Nike味道!如宣戰般,兩個品牌在90年代開始球鞋科技的拉鋸戰,將球鞋科技推到史上最高峰。這裡一定要說一下誕生於1994年的Reebok Insta Pump Fury「Citron」鞋款,除瞭鞋舌配備「PUMP」充氣技術,後跟更設有另一Reebok獨有的「Hexalite」蜂巢科技,在2014年迎來誕生20周年紀念,去年眼花繚亂的配色和聯名也讓大傢見證瞭這雙跑鞋的經典度。作為90年代High-Tech跑鞋的代表,更深受當時來自冰島的歌手Bjork及美國搖滾歌手Steven Tyler的多次親身演繹,照片堪稱張張經典。除此之外,Reebok insta pump fury也曾經打造過多款特別配色,相信最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必定是為香港武打巨星成龍所設計的版本,以及1997年與時裝品牌Chanel聯手制造的罕有鞋作。

Reebok PUMP

Reebok 廣告口號「Pump Up and Air Out」

Reebok Insta Pump Fury「Citron」

Bjork in Reebok Insta Pump Fury「Citron」

Steven Tyler in Reebok Insta Pump Fury「Citron」

Reebok insta pump fury 「Jackie Chan」

Reebok Chanel insta pump fury

1995年,Nike開發瞭全新科技Zoom Air,這一專門為速度型運動員開發的科技讓Nike公司的緩震技術更加成熟,在Air Sole的基礎上,在氣墊裡植入內置附有彈性立體織物,使雙腳更加緊貼地面,讓球鞋更加穩定易控制。第一雙擁有此技術的球鞋是Nike Zoom Flight 95。到瞭1997年,Nike公司將1984年開發的Shox科技再次研究更新,在2層TPU板之間加入瞭垂直的彈性立柱,其目的就是將運動員的運動能力提高到最大,歷經16年的開發測試時間,Nike Shox成為瞭90年代最常見的科技之一,而2000年Vince Carter在悉尼奧運會那記跨越對手中鋒的「死亡之扣」,腳下正踩的是Nike Shox BB4。

Nike Zoom Air科技

Nike Zoom Flight 95

Vince Carter「死亡之扣」

90年代前後,支持Reebok的有三大科技,「PUMP」技術、Hexalite蜂巢科技和DMX氣囊,「PUMP」之前我們已經說過,這裡我們說一說Hexalite蜂巢技術和DMX氣囊。關於Hexalite科技,1990年Reebok首次以Hexalite技術打造出鞋款Reebok Ventilator,當中鞋身以網狀透氣素材制作的特點,亦與Reebok Insta Pump Fury的通孔設定有著相同的感覺。

直至1992年左右,Reebok將四位專業的運動員鞋設計師湊成一個開發團隊,包括Steven Smith、Steve Burris、Peter Foley及Paul Litchfield,並以「Maepsy」之名研發新款運動鞋,1993年更成功將「PUMP」技術註入到Hexalite蜂巢緩震科技當中,作為品牌最具代表性的緩震科技,當時推出的High-Tech球鞋受到瞭無數人的追捧,Hexalite蜂巢科技重量輕,耐沖擊,由看起來像無數塑料小蜂巢組成,因為利用六邊形幾何結構來向四周分散壓力,所以即使Hexalite破裂,其減震結構仍不會改變,當蜂巢吸收能量而彎曲時,它比任何一種泡沫減震材料或氣墊都堅固。Hexalite蜂巢科技分為後掌式Hexalite、全掌式Hexalite、懸掛式Hexalite,後掌式通俗講是一個基本款,用很小一塊的減震科技放在球鞋後方,最大的特點就是穩定;全掌式算是後掌式的升級版,除瞭把握球鞋的穩定性以外,更加保護雙腳;最後的懸掛式稱為極致表現,對腳踝提供瞭極佳的支持外,也將運動傷害降到最小。這裡又到瞭「不得不說」時間,提到Reebok大傢第一個想到的人便是「答案」Allen Iverson,他的簽名球鞋分為「Question」和「Answer」兩個系列,「Question」從第一代到第三代簽名球鞋全部使用瞭當時最先進的Hexalite系統,封為當時High-Tech籃球鞋的代表之作。

Hexalite蜂巢系統

Reebok Ventilator

The Question 1

The Question 2

The Question 3

繼續來看看DMX科技,1995年,為瞭抗衡Nike的Zoom Air,Reebok公司開發出瞭DMX。DMX科技是一種氣流流動減震技術,也就是俗稱的流動氣囊,鞋底註入十枚氣囊,為雙腳感提供最佳的緩震效果。早期的DMX科技不是非常成熟,經常會有科技塌陷的情況出現,到後期則改為瞭物理緩震,早期的DMX 6、DMX 10、DMX mega、DMX micro都屬於氣囊減震,後期的DMX ride、DMX foam都不是很純粹的氣體減震,而是使用充氣海棉充當減震材料,有些掃興,而DMX shear則為純物理減震。比較經典的DMX氣囊減震的球鞋推薦兩雙,第一雙是Allen Iverson的簽名球鞋Reebok The Answer 1和Reebok Run DMX 10。

Reebok BMX鞋底圖

Reebok The Answer 1

Reebok Run DMX 10

看到這裡,大傢也許會奇怪,為什麼隻說瞭Nike和Reebok這兩個品牌,其實在90年代,球鞋High-Tech「戰爭」主要是這兩傢公司的比拼,而adidas和Converse呢?adidas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還面臨著破產的局面,直到1993年新的CEO來到公司,力挽狂瀾,到瞭1995年的時候,我們常說的「天足」系統正式被推出,也就是「Feet Your Wear」,說是推出,其實是adidas從一傢非常無名的公司買下「天足」科技,當時其他品牌都一心認真做減震科技,「天足」的出現同時提供瞭減震性、穩定性和敏捷性,是一種模仿人類足部的科技。「天足」系列不失經典款,最為經典定為在1996年adidas簽下Kobe Bryant,為其推出的簽名球鞋系列。

另一在90年代adidas的經典科技就是Torsion System,這款革命性的跑鞋科技為當時的跑者的腳部提供絕佳的延展性與穩定性,而穿著的舒適度也是史無前例。此後,adidas許多經典機種也紛紛采用這項革命性科技,而1989年誕生的ZX9000就是標示性之一。

adidas ZX9000

adidas「Feet Your Wear」系列

adidas EQT Top Ten 2000

adidas EQT Top Ten 2010

adidas EQT Elevation

adidas KB 8 I

而90年代初的Converse似乎也開始覺醒,知道不能再繼續吃老本,在1991年終於開發出瞭React避震系統,目的是為瞭對抗Nike的Air氣墊。React系統的宣傳詞非常生動有趣,「Juice Up Your Game With React」,用React將你的比賽擠出汁!這也是初期大傢對React系統的深刻認識。它的科技理念通俗一些講就是一種儲有壓縮液體的 包 ,大傢也叫它「油包」,在當時「大媽」Larry Johnson代言的Converse Aero-Jet球鞋中已經使用瞭這個科技,React系統的原理其實和Air有著相同之處,雖然很多朋友用手按壓露在外面的React覺得沒有Air軟,但其實React最值錢的地方在它的內部核心液體包,科技所提供的緩震性能絕對夠強,但美中不足的就是因為液體材質所以還原性較慢。

大媽 Larry Johnson和Converse Aero-Jet

就這樣,20世紀90年代群雄混戰終於在新世紀來臨的時候落下瞭帷幕。2001年,Converse申請破產,隨後Nike以3.05億美金對Converse進行瞭收購;Reebok也在2000年以後迷失瞭方向;而adidas一直與 天足 技術原持有的公司發生專利糾紛,90年代能與Nike抗衡的隻有Reebok。隨著新世紀 輕量化 科技的誕生,人們對90年代Hi-Tech球鞋一下子沒有瞭熱情,但那一雙雙經典的球鞋和高科技材質還是讓我們無法忘記。

想要了解更詳細資訊消息的話,不妨關注耐吉台灣官網(https://www.nikesteelersshop.com/)後續報道消息,也可以添加Line:TWHP進行詢問,Lebron士兵11新款低至 9 折起,新款不斷上架,週日週末享用專屬折扣優惠,驚喜連連,正品夯貨,支持專櫃驗證,7天鑒賞期,7天無理由退換貨,心動,不如行動,趕緊來選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