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2 02:45:30看啊 月亮就在那裡

《 贖罪日之戰》- 觀後感

夏至,一年之中白晝最長的一天。

週末深夜裡,下樓,獨自在凌晨的街頭散步,沒有白天的喧囂,更能感受節氣的變化,享受寂靜無暇的夜空。

漫無目的走了一個多小時,聽著耳機裡《以伊戰爭》兩國軍事行動持續升級的新聞報導,回想起2年前的10月7日《以哈戰爭》,長年以來,以色列國與週邊阿拉伯國家的衝突仍尚未平息,經過5次以阿戰爭之後,除了舊恨漸漸消弭,還增添更多和平協議,包括《以色列與埃及和平條約》、《華盛頓宣言》、《亞伯拉罕協議》等,乍然想起一部由海倫·米蘭主演的電影。

回到家中,打開冰箱拿出一瓶運動飲料,坐在沙發上開啟電視,翻找劇情片單,終於找到了《贖罪日之戰》。

 


《贖罪日之戰》(英語:Golda)

本片為傳記劇情片,於2023年2月20日於2023年柏林國際影展進行全球首映。這部電影講述以色列第四任總理「果爾達‧梅爾」(Golda Meir),在第四次以阿戰爭(贖罪日戰爭)期間的真實經歷。

該片由蓋伊·納蒂夫執導,尼可拉斯馬丁編劇,主演包括海倫·米蘭、卡米爾·科丁和列維·施瑞博爾等。

海倫米蘭飾演以色列女總理「果爾達‧梅爾」,稱為「以色列鐵娘子」或「梅爾夫人」,她正是當年負責指揮這場反擊戰爭的領導者。

本片引領觀眾重回1973年的以色列,並了解以色列在戰爭這19天內的困境。第四次以阿戰爭(贖罪日戰爭)於1973年10月6日開戰,由阿拉伯國家為主組成阿拉伯聯軍(埃及/約旦/敘利亞/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古巴/北韓),欲奪回在1967年第三次以阿戰爭(六日戰爭)所失去的國土,同時對以色列南部西奈半島和北部戈蘭高地發動突襲,除了面對大規模的猛烈攻擊,還須考量來自美國白宮的壓力,導致戰況十分艱困。

 

梅爾夫人在電話那一端,對介入調停的美國國務卿季辛吉,表明要求埃及總統承認以色列國,否則將反對停戰,並嚴厲地說道:
「我不再是一個躲在地窖裡的小女孩了!美國必須做出選擇和我們站在一起,否則我會組建一支由孤兒和寡婦組成的軍隊,將發動戰爭的人全部屠殺掉。」

 

改編真實歷史事件的《贖罪日之戰》,以色列總理「果爾達‧梅爾」,站在在以色列國存亡的歷史關頭,以令人難以想像的勇氣和毅力面對一切,做出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指揮這場危及國家存亡的戰爭。該戰爭歷時19日,以色列最終反敗為勝;不過因為錯失先機,導致他們在戰爭中失去近三千多名戰士,許多地區也因此受到重創,可謂慘痛的經歷。

 

如果他們放下武器,將會迎來和平,如果我們放下武器,將不會再有以色列。

——《前以色列總理梅爾夫人》

 


(圖/網路)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贖罪日戰爭
維基百科,果爾達·梅爾

 

 

 

《上一篇》大聯盟傳統陋習,「故意觸身球」
《下一篇》致敬作家王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