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匯心理學
西語中的「心理學」(psychology)一詞由希臘語詞根,「靈魂」(ψυχή)和「研究」(λόγος)所組成,最早由克羅埃西亞詩人馬爾科·馬魯利奇使用。
精神分析 Psychoanalysis
行為主義 Behaviorism
人本主義 Humanism
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心理學不同於其它人本學派,即人性中立視角、對焦慮的積極觀點等。存在主義心理學注重於人文主題,如死亡、自由意志、意義,並認為意義可以被神話、或是講述方式改變。對於死亡及未來的真實性,通常會鼓勵人們接受自由意志,儘管令人焦慮。
奧地利存在主義精神病醫生、大屠殺倖存者維克多·弗蘭克從集中營中吸取教訓,總結出不同版本的存在主義治療法,這種方法著重於存在主義,不同於阿德勒的尼采主義的權力意志或弗洛伊德的快樂原則。
認知主義
巴德利記憶模型
認知主義心理學派研究心理活動,包括解決問題、知覺、記憶、學習等。作為認知科學的一部分,這個心理學分支與其它學科有密切聯繫,包括神經科學、哲學、語言學等。
中國心學
陸王心學
「陸王心學」是由儒家學者陸九淵、王陽明(王守仁)發展出來的心學的簡稱,或直接稱「心學」;或有專門稱為某哲學家的心學,如王陽明的「陽明心學」。
陸九淵主張
陸解說宇宙二字為:「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
陸主張「吾心即是宇宙」,又倡「心即理」說。斷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來今,概莫能外。」認為治學的方法,主要是發明本心,不必多讀書外求,「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皆與朱熹主張大相逕庭。
王守仁主張
陽明學,通常又稱作王學、心學,是由明代大儒王陽明發展的儒家理學。元代以及明初以來流行的理學強調格物以窮理,王陽明強調「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從自己心裡即可得到。王陽明的主張為其學生們繼承並發揚光大,其中又以泰州學派(又被稱作左派王學)將其說法推向一個極端,認為由於理存在於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堯舜」,「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即使不是讀書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為聖人。
王學這種「心即理」看法的發展,也影響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對於情慾的正面主張和看法。由於心即理,因此人慾與天理,不再如朱熹所認為的那樣對立,因此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這種主張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贄、徐階、張居正、唐順之等。
心本論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心者身下主宰,目雖視而所以視者,心也;耳雖聽而所以聽者,心也;口與四肢雖言動而所以言動者,心也」,「凡知覺處便是心」(《傳習錄》下)。「心」即「我的靈明」,「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位天地,育萬物,未有出於吾心之外者」(《紫陽書院集序》)。「
先生游南鎮,一友人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關?』先生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文成公全書》卷三)。
「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心明便是天理」。「意在於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於事聽言動,即事聽言動便是一物。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傳習錄》上),「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傳習錄》下)。「心」不僅是萬事萬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倫理道德原則。
「知行合一」的認識論
王陽明說「知先行後」,他說:「心雖主於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於一人之心。……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傳習錄》中)「知行如何分得開?」「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答顧東橋書》)。「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事,故有一念發動雖有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傳習錄》下)。實質是恪守儒家倫理,成為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