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03 17:52:04理查
究竟外國的MBA教了我什麼東西?
在翻閱上期遠見雜誌「大師論大師」的單元時,看到韓第(Handy)介紹Tom Peters的主張和貢獻,忽然發現原來以前在策略管理時所念到的7S工具就是Tom Peters提出的。回想起以前策略管理老師只講了一堆工具,但從來也沒說過是誰提出的,更不會提到它的來龍去脈和提出背景,這和我之前在當兵時候,向政大企管所畢業的軍官借來的管理學筆記所看到的內容相比,國內的企管研究所似乎偏重各家學派的介紹比較,所以企管系的考試重點就是放在背誦究竟那些大師提出什麼樣的理論,所以想必國內的MBA應該不會發生像我一樣的情況,他們大概很了誰是Tom Peters;誰又是Handy,他們又分別說過什麼話,提出什麼樣的理論,我相信要背出一堆理論,國內MBA絕對是可以把國外的MBA打得落花流水,因為我完全不知道誰是誰。
那國外MBA究竟教了我什麼,其他學校的教法我不清楚,無法代表他們發言,但至少在我的母校,我相信若是學生自己不用功念書;甚至是畢了業之後不再繼續保持吸收新知習慣的話,肯定會說這個100萬花得可真不值得,因為老師實在是沒教到什麼,希哩呼噜地課程就結束了,記在腦子裡的理論大概沒有多少吧。
我想我不一定是要貶抑國內MBA死讀書或是批評國外MBA太混,只是有感而發地想到,同樣是MBA畢業,每個人能夠獲得或吸收知識的程度,好像都會不一樣,又尤其是再回到職場上,是不是有機會接觸到管理相關工作,也決定了是否有機會運用或者映證課堂上所學習到的各種知識。我自己有幸接受了國外MBA側重在觀念啟發的訓練,同時自己又喜歡看書,再加上工作性質得以接觸到管理工作,所以我常常會有頓悟的情況發生,以前沒念通念懂的課程,過了幾年忽然間在職場上就想通了,而且還很有感覺。
我不敢想像,如果我接受的是國內的背誦式MBA教育,或者我畢了業之後就不再看書了,又或者我沒法從事管理性質的工作,我不認為今天我會認為當初的MBA投資是有所收穫的。MBA真的是一門強調實務而非理論的課程,因為如果是強調理論的學科,學生不需要到職場上歷練,只要用功念書就可以融會貫通,可是MBA所談的內容,若非自己親身有所接觸,根本對書裡所說的內容就像是瞎子摸象,努力揣摩也只是一知半解,根本無法知道什麼是lean production、什麼是bottle neck,更別說在講motivation時,會懂得把現實面的payment以及心靈面的encouragement交互運用,或者在restructure organization時知道要把那些因素考慮進去,才不會遭到各個山頭的群起圍攻,落得屍骨無存的下場。
MBA是一門終身的課程,它絕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夠練好的武功,更不可能會有黃袍加身的效果。也難怪國外的MBA會偏好具有相當工作經驗的人士來申請就讀,而不是像國內MBA專收大學畢業生。我實在很難想像,一群年紀及經驗都沒有到達一定程度的大學畢業生,當他們念到MBA相關的課程時,究竟能夠有多少體會呢?而到了職場上,又有多少人能夠以社會新鮮人的身份馬上就獲得管理職的工作,然後把MBA所學運用在工作上呢?
難怪有人在探討,究竟MBA的課程設計,究竟是應該以各項專業技能;如財務、行銷、人力資源等等來堆砌建構呢?還是回歸MBA的管理本質,從全面性的角度來談經營企業所會面臨到的各種狀況呢?如果是一群沒有實務經驗的老師和學生,或許那個學校的MBA就會朝向側重各項專業技能的訓練,並且學術研究氣息可能比較濃厚點,如果這個學校的教授和學生都是有豐富的業界經驗,小組討論的syndicate及經驗分享的seminar大概就會是課程的主流架構,然後各種演練活動一定會很多。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在管理的實務中,所崇尚的應該不是像自然科學研究那般的絕對唯一解,應該追求的是相對最適解,我相信即便管理隸屬在社會科學之下,在發展上也不應該接受自然科學,用量化研究來追求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管理是人類的事務,人類的行為和思想不會是單一的,它會有無數種的變化型態與結果出來,去追求管理事務上的絕對唯一解,只會顯示這個人沒有實務管理經驗罷了。
這是我自己從國外的學習經驗以及實務上的一點體認,但我相信這些體認還會有許多新的經驗產生,甚至會影響改變現階段的想法,搞不好再過幾年,回過頭來看看自己寫的東西,又可以提出一堆批判和反證也說不一定。
那國外MBA究竟教了我什麼,其他學校的教法我不清楚,無法代表他們發言,但至少在我的母校,我相信若是學生自己不用功念書;甚至是畢了業之後不再繼續保持吸收新知習慣的話,肯定會說這個100萬花得可真不值得,因為老師實在是沒教到什麼,希哩呼噜地課程就結束了,記在腦子裡的理論大概沒有多少吧。
我想我不一定是要貶抑國內MBA死讀書或是批評國外MBA太混,只是有感而發地想到,同樣是MBA畢業,每個人能夠獲得或吸收知識的程度,好像都會不一樣,又尤其是再回到職場上,是不是有機會接觸到管理相關工作,也決定了是否有機會運用或者映證課堂上所學習到的各種知識。我自己有幸接受了國外MBA側重在觀念啟發的訓練,同時自己又喜歡看書,再加上工作性質得以接觸到管理工作,所以我常常會有頓悟的情況發生,以前沒念通念懂的課程,過了幾年忽然間在職場上就想通了,而且還很有感覺。
我不敢想像,如果我接受的是國內的背誦式MBA教育,或者我畢了業之後就不再看書了,又或者我沒法從事管理性質的工作,我不認為今天我會認為當初的MBA投資是有所收穫的。MBA真的是一門強調實務而非理論的課程,因為如果是強調理論的學科,學生不需要到職場上歷練,只要用功念書就可以融會貫通,可是MBA所談的內容,若非自己親身有所接觸,根本對書裡所說的內容就像是瞎子摸象,努力揣摩也只是一知半解,根本無法知道什麼是lean production、什麼是bottle neck,更別說在講motivation時,會懂得把現實面的payment以及心靈面的encouragement交互運用,或者在restructure organization時知道要把那些因素考慮進去,才不會遭到各個山頭的群起圍攻,落得屍骨無存的下場。
MBA是一門終身的課程,它絕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夠練好的武功,更不可能會有黃袍加身的效果。也難怪國外的MBA會偏好具有相當工作經驗的人士來申請就讀,而不是像國內MBA專收大學畢業生。我實在很難想像,一群年紀及經驗都沒有到達一定程度的大學畢業生,當他們念到MBA相關的課程時,究竟能夠有多少體會呢?而到了職場上,又有多少人能夠以社會新鮮人的身份馬上就獲得管理職的工作,然後把MBA所學運用在工作上呢?
難怪有人在探討,究竟MBA的課程設計,究竟是應該以各項專業技能;如財務、行銷、人力資源等等來堆砌建構呢?還是回歸MBA的管理本質,從全面性的角度來談經營企業所會面臨到的各種狀況呢?如果是一群沒有實務經驗的老師和學生,或許那個學校的MBA就會朝向側重各項專業技能的訓練,並且學術研究氣息可能比較濃厚點,如果這個學校的教授和學生都是有豐富的業界經驗,小組討論的syndicate及經驗分享的seminar大概就會是課程的主流架構,然後各種演練活動一定會很多。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在管理的實務中,所崇尚的應該不是像自然科學研究那般的絕對唯一解,應該追求的是相對最適解,我相信即便管理隸屬在社會科學之下,在發展上也不應該接受自然科學,用量化研究來追求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管理是人類的事務,人類的行為和思想不會是單一的,它會有無數種的變化型態與結果出來,去追求管理事務上的絕對唯一解,只會顯示這個人沒有實務管理經驗罷了。
這是我自己從國外的學習經驗以及實務上的一點體認,但我相信這些體認還會有許多新的經驗產生,甚至會影響改變現階段的想法,搞不好再過幾年,回過頭來看看自己寫的東西,又可以提出一堆批判和反證也說不一定。
上一篇:尊師重道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