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19 12:48:27瘞
荒唐的寫(中)
原諒我又提到她
一聽就知道是有關情感的,這同時也是我長久以來揮之不去的自問自答之一。就想我無盡的用故事用濫情的文字書寫一樣,唉唉,年輕人嘛!無可否認的,會對某種程度的文學有迴響,即是因為個人本身有所遭遇,或虛構的那種巧合。
對於那些詢問…
我想我是找不到答案了。答案在任何一個地方,也許翻個身,也許發個呆,與那些我所熱衷的理論毫無任何的關聯 ; 只是一個心靈肉體的機制,它指運作著而我們運用它,犯罪、寫詩或者交配生產良好的下一代以助於RNA在機能宇宙中永存。然而一些自擾的人會對怎麼去包裝它或者頗析它很有興趣,基於這一點又可以分類為
A.烤蟋蟀的心理學家
B.幫蟋蟀辦葬禮的文學家
我想講到這裡,你們大可不必理我了。
這些都只是對於那段過往,紀念性而毫無根據的掙扎,我要一直寫著,它對我而言什麼都不是,卻什麼都是了。
----
理論
因興趣的需要高三起即接受建築理論的洗禮。
這種東西是欲求不滿的,實在很好玩,於是就開始重新拾回歷史然後接觸社會學科讀讀哲學等等,最後荼毒讀者。
基本上它有時候也把我給弄迷糊了,所以扯平。我知道這樣講是充滿語病的,即語病本身其中的意義都曖昧不明……
說道這裡各位會想問我到底在寫什麼,我只能說因為知道而,我竟完全不知道。
這些東西帶給我的衝擊即如此。
笑著去罵它吧!
----
古都到荒人手記
兩本常被年輕人引用的書我都有了,不過它帶給我的影響卻更甚於余光中跟鄭愁予的。怎麼說呢?先談談古都好了,事實上要一個以表現自己名義方式而想要踏入建築界的年輕人來說,創造新的是最原始的慾望。
我討厭鐵窗,討厭電線桿…拆了它們是最初的慾望。
「大概,那個城市所有你曾熟悉、有記憶的東西
都已經先你而死了。」
這句話以及接下來的若甘文字不斷的以影像衝擊我上課睡覺的思緒。家住桃園,但之後我儼然成為半個台北人,蹺課蹺阿蹺的以不短不長的一年半走台北的大街小巷,看樹看磚牆想像跟偶爾的自嘆其膽大妄為,邊伏下了”瘞旅人”口吻式自敘。於是我開始躊躇於拆與不拆,這樣的享受困境著一直到對建築又有一番新的認識之後才有了轉變。
接下來談談荒人手記吧。
原諒我見識淺薄,從不知道文字可以這樣寫的,這本書輻射似的突變許多想法,突變許多我所見的事實, 效果有那麼誇張?我不知道,卻甚是感謝著。
----
第二個她
我不知道該怎麼再次提起,
就好像高中畢業寫的一篇小說把自己牽扯進去之後,就無盡無休。
全都是紛亂嗎?事實上整個過往流動的平靜實難以想像,就算知道這只是自己變化而往後回首的錯覺,整首倒帶性質的不堪入耳,但它卻像積了灰塵的錄音帶那麼偽老的躺著,有個人總輕輕的捲著…
稱M,第一個網友。
我總忘了她的長相,永遠記不起來的樣子。
相較於第一個她對我而言是已死的畫面,只能禱告、寫東西、禱告…
還頗慶幸曾有個人傳傳簡訊說說話,在那個戀愛後傷的自閉期,她是第一個受我文字荼毒的人。好笑,我總把太多的畫面夾雜,顯示出個人內心的不純淨,最後誰是誰都好難分辨。
歷史去了,名詞作動詞用法。
這種東西只增加想念的負擔,剩下的緣份茍延殘喘,
像極了後現代語氣裡爆炸藝術的最後…
一聽就知道是有關情感的,這同時也是我長久以來揮之不去的自問自答之一。就想我無盡的用故事用濫情的文字書寫一樣,唉唉,年輕人嘛!無可否認的,會對某種程度的文學有迴響,即是因為個人本身有所遭遇,或虛構的那種巧合。
對於那些詢問…
我想我是找不到答案了。答案在任何一個地方,也許翻個身,也許發個呆,與那些我所熱衷的理論毫無任何的關聯 ; 只是一個心靈肉體的機制,它指運作著而我們運用它,犯罪、寫詩或者交配生產良好的下一代以助於RNA在機能宇宙中永存。然而一些自擾的人會對怎麼去包裝它或者頗析它很有興趣,基於這一點又可以分類為
A.烤蟋蟀的心理學家
B.幫蟋蟀辦葬禮的文學家
我想講到這裡,你們大可不必理我了。
這些都只是對於那段過往,紀念性而毫無根據的掙扎,我要一直寫著,它對我而言什麼都不是,卻什麼都是了。
----
理論
因興趣的需要高三起即接受建築理論的洗禮。
這種東西是欲求不滿的,實在很好玩,於是就開始重新拾回歷史然後接觸社會學科讀讀哲學等等,最後荼毒讀者。
基本上它有時候也把我給弄迷糊了,所以扯平。我知道這樣講是充滿語病的,即語病本身其中的意義都曖昧不明……
說道這裡各位會想問我到底在寫什麼,我只能說因為知道而,我竟完全不知道。
這些東西帶給我的衝擊即如此。
笑著去罵它吧!
----
古都到荒人手記
兩本常被年輕人引用的書我都有了,不過它帶給我的影響卻更甚於余光中跟鄭愁予的。怎麼說呢?先談談古都好了,事實上要一個以表現自己名義方式而想要踏入建築界的年輕人來說,創造新的是最原始的慾望。
我討厭鐵窗,討厭電線桿…拆了它們是最初的慾望。
「大概,那個城市所有你曾熟悉、有記憶的東西
都已經先你而死了。」
這句話以及接下來的若甘文字不斷的以影像衝擊我上課睡覺的思緒。家住桃園,但之後我儼然成為半個台北人,蹺課蹺阿蹺的以不短不長的一年半走台北的大街小巷,看樹看磚牆想像跟偶爾的自嘆其膽大妄為,邊伏下了”瘞旅人”口吻式自敘。於是我開始躊躇於拆與不拆,這樣的享受困境著一直到對建築又有一番新的認識之後才有了轉變。
接下來談談荒人手記吧。
原諒我見識淺薄,從不知道文字可以這樣寫的,這本書輻射似的突變許多想法,突變許多我所見的事實, 效果有那麼誇張?我不知道,卻甚是感謝著。
----
第二個她
我不知道該怎麼再次提起,
就好像高中畢業寫的一篇小說把自己牽扯進去之後,就無盡無休。
全都是紛亂嗎?事實上整個過往流動的平靜實難以想像,就算知道這只是自己變化而往後回首的錯覺,整首倒帶性質的不堪入耳,但它卻像積了灰塵的錄音帶那麼偽老的躺著,有個人總輕輕的捲著…
稱M,第一個網友。
我總忘了她的長相,永遠記不起來的樣子。
相較於第一個她對我而言是已死的畫面,只能禱告、寫東西、禱告…
還頗慶幸曾有個人傳傳簡訊說說話,在那個戀愛後傷的自閉期,她是第一個受我文字荼毒的人。好笑,我總把太多的畫面夾雜,顯示出個人內心的不純淨,最後誰是誰都好難分辨。
歷史去了,名詞作動詞用法。
這種東西只增加想念的負擔,剩下的緣份茍延殘喘,
像極了後現代語氣裡爆炸藝術的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