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08 20:01:29rayi
轉變中的日本社會,該如何克服連續發生的兒童殺害事件?
六月四日晚間,畠山鈴香(33歲)嫌犯被捕,日本國家電視台(NHK)正在播出<紅靴子>電視節目馬立進入新聞快報插播。六月五日,畠山鈴香成了電視新聞立即轉播焦點,六日及七日仍可見大眾媒體對她的討論。到底畠山鈴香是什麼人?
在六月四日之前,若一般人對她有印象,也很微薄,有的就是她的九歲女兒,在一兩個月前溺死,警方說是意外事件,而她不能認同並認為女兒的死是謀殺事件。然而她最初之所以能上新聞,並非意見跟警方不同。而是她住的秋田縣藤里田一名小一男童在上個月放學回家途中,告別了同行學童回家前的短短八十公尺路上消失,隨後傳出遭殺害消息。
那男童的家與畠山鈴香的家,只隔著一戶人家。由於這名男童遭陌名殺害已是半年來,日本全國遭陌名殺害的第七名受害學童,引起日本社會很大的緊張,媒體當然十分關注本案案情發展。畠山鈴香的女兒之死,在男童遭殺害之後也出現轉機,警方轉而不排除她的女兒可能遭人殺害。
然而,其女兒之死,案情仍未明,可畠山鈴香卻先由被害者的母親,搖身一變,成了殺害鄰童的嫌疑犯。
以上,像謎一般的案情,到底藏著什麼樣的內情?又映照出什麼樣的人性弱點,或是社會殘酷面?
站在社會學的立場,一個社會接二連三發生虐殺兒童案,不會只是個人問題,在這個社會的內部或有些什麼底層的原因,一而再,再而三的成為促釀這些悲劇的溫床。
兒童節慶多又多的日本,一向給人疼愛兒童的形象。兒童與兒童互相殺傷事件或學童殺傷師長事件雖曾發生,但起碼整個日本社會的成人還是對兒童相當呵護。然而,近兩年來卻有這樣駭人聽聞的虐殺兒童事件持續發生。成人殺傷兒童事件,不再是單一瘋狂的成人所為,而是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接二連三發生,造成日本社會很大的不安。
究其因,尚且困難,如何防堵?截至目前為止,其實有點淪於慌亂,淺層次的人盯人防堵和口號式文宣多於深層的研討。與日本有著地理之親、錯綜複雜的歷史關係、切不斷的經濟關係以及深刻流行文化關係的台灣,對於面臨少子化挑戰的日本社會如何克服兒童虐殺案衝擊,重建社會信賴關係等課題,少不了也得長期關注之。
有關近兩年來,衝擊日本社會的兒童虐殺案之經脈,請參考以下發表於第240期<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五月卅一日出刊)的相關文。
------------------
「兒童不能一個人落單」這句話,最近頻頻出現在日本各大媒體的新聞裡。走一趟以往兒童聚集的公園,遊戲氛圍已不同,孩子的笑容起了變化。如果試圖接近兒童,可能先被貼上「可疑陌生人」標籤,師長緊張著。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半年來,日本全國至少七名兒童分別遭殺害,嫌犯虐殺動機似乎均超過常人能理解的範圍。
近年日本發生的兒童虐殺事件,以1997年的神戶連續兒童殺害事件的「酒鬼薔薇」、2001年大阪教育大學附屬的池田國小八名學童遭男子宅間守瘋狂殺害並有十三名學童及兩名老師受傷案等兩件為著。尤其池田小事件帶給日本社會相當大的衝擊,全國各地國小強加門禁及監視攝影,而宅間守成為戰後日本史上死刑處決最速者,死刑判決到處決僅一年期間。
目前這一波衝擊日本學童安全的連續殺害事件,來勢也凶。因為殺害案件不再是單一一人所為,而是多地多起的發生,發生時間往往在短短一兩公里的上下學途中,而且加害者和被害者之間可說是無冤無仇,甚至還有嫌犯宣稱「不限定殺害對象」者。誘發這波兒童殺害事件的似乎始於2004年十一月奈良國小一年級學童有山楓在放學途中遭嫌犯小林薰殺害案。
前年十一月奈良學童殺害案發生後,日本各地多數小學相繼實施集團上下學。每當上下學時,案發地奈良警方並出動直昇機和馬騎隊重點巡邏,直到破案。奈良案破後,帶來了點安定,可是該案發一年後,廣島巿傳出矢野西國小女童也在放學途中遭秘魯籍男子殺害。
廣島兒童殺害案發生後不久,京都府宇治巿發生補習班老師謀殺學生案,而櫔木縣今巿巿也傳國小女童在放學途中遭殺害案。今年二月,滋賀縣再傳中國籍女性鄭永善輪班送孩子上幼稚園途中,當著自己女兒面殺害同班的幼稚園生兩人。四月,川崎巿多摩區小學三年級男童遭素昧平生的嫌犯今井健詞從十五樓丟下身亡。五月,秋田縣藤里町再傳小一男童於放學途中遭勒斃身亡。
以上七起案件中,今巿巿及秋田縣藤里町兒童殺害案的嫌犯仍未追緝到案,其餘五案中,奈良案和川崎案的嫌犯均主張殺害對象為不特定人士,另兩案主張嫌犯精神異常。歹徒犯案的手法、「殺害對象為不特定人士」、「精神異常」等說詞,超乎了常人能想像的範圍。
許多人會同意站在社會科學的角度上,一個社會在短期間內有多起類似的事件發生,並非巧合,應該有其社會內部共同的底因在。但原因到底為何?為何常給人疼惜兒童的印象,一年之中小孩子的節日少說也有三個包括女童節、男童節、三五七節等的日本,會以「兒童虐殺」之名上了歐美國際新聞?許多人也不能理解少子化的日本,兒童日顯珍貴,嫌犯何以下此毒手?
池田小案和川崎案的加害者在犯案前有個共同的特點,即兩人都有自殺傾向,但最後都害怕自殺而選擇殺害無辜第三人,來彌補自己對死亡的快感。有人認為加害者的心態顯示了日本原有的自殺文化和歐美壓抑自殺的主張互相衝突交錯的現象。有人認為那是過去日本社會視弱者為恥的文化,造成中壯年失業者承受太多冷落而向社會安全的反撲。也有人認為,被害者都住在新興住宅區,人與人往來淡薄而易遭毒手云云。然而,不管怎麼主張,這些說法多少仍留了許多疑竇。
擺在眼前的,人與人之間的信賴感,確實隨著層出不窮的兒童殺害事件而變得淡薄。教師在學校放學鈴聲一響後,急著催促學童回家。家長則自行開車到學校接人,以往學童獨自步行上下學的光景似乎消失怠盡了。放學後,小孩子出門玩耍的光景減少了。若在公園發現小孩子玩耍時,也常會出現一個大人配一個小孩的玩法,而非孩童自行玩耍。各縣巿志工中心協助各校召募兒童安全巡邏志工、警察機關發出的兒童安全夾報等已不陌生,現在連上電影院也會遇到先播上一段兒童安全宣導短片。
目前仍籠罩在虐殺案陰影下的秋田縣藤田里學童,多人出現心理障礙,頭昏、食不下曣。而去年底發生殺害案的櫔木縣今巿巿學童,放假時仍避免外出玩耍。
對於挑起日本社會不安的兒童安全問題,驚動了督導日本警政及公安事務的日本國家公安會,該會委員長沓掛哲男日前向媒體表示,「去年起令人痛心的事件相繼發生,政府雖已實施了許多安全對策,但一定會進一步檢討、強化。」
在六月四日之前,若一般人對她有印象,也很微薄,有的就是她的九歲女兒,在一兩個月前溺死,警方說是意外事件,而她不能認同並認為女兒的死是謀殺事件。然而她最初之所以能上新聞,並非意見跟警方不同。而是她住的秋田縣藤里田一名小一男童在上個月放學回家途中,告別了同行學童回家前的短短八十公尺路上消失,隨後傳出遭殺害消息。
那男童的家與畠山鈴香的家,只隔著一戶人家。由於這名男童遭陌名殺害已是半年來,日本全國遭陌名殺害的第七名受害學童,引起日本社會很大的緊張,媒體當然十分關注本案案情發展。畠山鈴香的女兒之死,在男童遭殺害之後也出現轉機,警方轉而不排除她的女兒可能遭人殺害。
然而,其女兒之死,案情仍未明,可畠山鈴香卻先由被害者的母親,搖身一變,成了殺害鄰童的嫌疑犯。
以上,像謎一般的案情,到底藏著什麼樣的內情?又映照出什麼樣的人性弱點,或是社會殘酷面?
站在社會學的立場,一個社會接二連三發生虐殺兒童案,不會只是個人問題,在這個社會的內部或有些什麼底層的原因,一而再,再而三的成為促釀這些悲劇的溫床。
兒童節慶多又多的日本,一向給人疼愛兒童的形象。兒童與兒童互相殺傷事件或學童殺傷師長事件雖曾發生,但起碼整個日本社會的成人還是對兒童相當呵護。然而,近兩年來卻有這樣駭人聽聞的虐殺兒童事件持續發生。成人殺傷兒童事件,不再是單一瘋狂的成人所為,而是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接二連三發生,造成日本社會很大的不安。
究其因,尚且困難,如何防堵?截至目前為止,其實有點淪於慌亂,淺層次的人盯人防堵和口號式文宣多於深層的研討。與日本有著地理之親、錯綜複雜的歷史關係、切不斷的經濟關係以及深刻流行文化關係的台灣,對於面臨少子化挑戰的日本社會如何克服兒童虐殺案衝擊,重建社會信賴關係等課題,少不了也得長期關注之。
有關近兩年來,衝擊日本社會的兒童虐殺案之經脈,請參考以下發表於第240期<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五月卅一日出刊)的相關文。
------------------
「兒童不能一個人落單」這句話,最近頻頻出現在日本各大媒體的新聞裡。走一趟以往兒童聚集的公園,遊戲氛圍已不同,孩子的笑容起了變化。如果試圖接近兒童,可能先被貼上「可疑陌生人」標籤,師長緊張著。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半年來,日本全國至少七名兒童分別遭殺害,嫌犯虐殺動機似乎均超過常人能理解的範圍。
近年日本發生的兒童虐殺事件,以1997年的神戶連續兒童殺害事件的「酒鬼薔薇」、2001年大阪教育大學附屬的池田國小八名學童遭男子宅間守瘋狂殺害並有十三名學童及兩名老師受傷案等兩件為著。尤其池田小事件帶給日本社會相當大的衝擊,全國各地國小強加門禁及監視攝影,而宅間守成為戰後日本史上死刑處決最速者,死刑判決到處決僅一年期間。
目前這一波衝擊日本學童安全的連續殺害事件,來勢也凶。因為殺害案件不再是單一一人所為,而是多地多起的發生,發生時間往往在短短一兩公里的上下學途中,而且加害者和被害者之間可說是無冤無仇,甚至還有嫌犯宣稱「不限定殺害對象」者。誘發這波兒童殺害事件的似乎始於2004年十一月奈良國小一年級學童有山楓在放學途中遭嫌犯小林薰殺害案。
前年十一月奈良學童殺害案發生後,日本各地多數小學相繼實施集團上下學。每當上下學時,案發地奈良警方並出動直昇機和馬騎隊重點巡邏,直到破案。奈良案破後,帶來了點安定,可是該案發一年後,廣島巿傳出矢野西國小女童也在放學途中遭秘魯籍男子殺害。
廣島兒童殺害案發生後不久,京都府宇治巿發生補習班老師謀殺學生案,而櫔木縣今巿巿也傳國小女童在放學途中遭殺害案。今年二月,滋賀縣再傳中國籍女性鄭永善輪班送孩子上幼稚園途中,當著自己女兒面殺害同班的幼稚園生兩人。四月,川崎巿多摩區小學三年級男童遭素昧平生的嫌犯今井健詞從十五樓丟下身亡。五月,秋田縣藤里町再傳小一男童於放學途中遭勒斃身亡。
以上七起案件中,今巿巿及秋田縣藤里町兒童殺害案的嫌犯仍未追緝到案,其餘五案中,奈良案和川崎案的嫌犯均主張殺害對象為不特定人士,另兩案主張嫌犯精神異常。歹徒犯案的手法、「殺害對象為不特定人士」、「精神異常」等說詞,超乎了常人能想像的範圍。
許多人會同意站在社會科學的角度上,一個社會在短期間內有多起類似的事件發生,並非巧合,應該有其社會內部共同的底因在。但原因到底為何?為何常給人疼惜兒童的印象,一年之中小孩子的節日少說也有三個包括女童節、男童節、三五七節等的日本,會以「兒童虐殺」之名上了歐美國際新聞?許多人也不能理解少子化的日本,兒童日顯珍貴,嫌犯何以下此毒手?
池田小案和川崎案的加害者在犯案前有個共同的特點,即兩人都有自殺傾向,但最後都害怕自殺而選擇殺害無辜第三人,來彌補自己對死亡的快感。有人認為加害者的心態顯示了日本原有的自殺文化和歐美壓抑自殺的主張互相衝突交錯的現象。有人認為那是過去日本社會視弱者為恥的文化,造成中壯年失業者承受太多冷落而向社會安全的反撲。也有人認為,被害者都住在新興住宅區,人與人往來淡薄而易遭毒手云云。然而,不管怎麼主張,這些說法多少仍留了許多疑竇。
擺在眼前的,人與人之間的信賴感,確實隨著層出不窮的兒童殺害事件而變得淡薄。教師在學校放學鈴聲一響後,急著催促學童回家。家長則自行開車到學校接人,以往學童獨自步行上下學的光景似乎消失怠盡了。放學後,小孩子出門玩耍的光景減少了。若在公園發現小孩子玩耍時,也常會出現一個大人配一個小孩的玩法,而非孩童自行玩耍。各縣巿志工中心協助各校召募兒童安全巡邏志工、警察機關發出的兒童安全夾報等已不陌生,現在連上電影院也會遇到先播上一段兒童安全宣導短片。
目前仍籠罩在虐殺案陰影下的秋田縣藤田里學童,多人出現心理障礙,頭昏、食不下曣。而去年底發生殺害案的櫔木縣今巿巿學童,放假時仍避免外出玩耍。
對於挑起日本社會不安的兒童安全問題,驚動了督導日本警政及公安事務的日本國家公安會,該會委員長沓掛哲男日前向媒體表示,「去年起令人痛心的事件相繼發生,政府雖已實施了許多安全對策,但一定會進一步檢討、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