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5-04 13:56:27馬鈴薯

紐約‧浮士德

我其實原來不是個歌劇迷,現在也不真算是。早先是覺得歌劇過於貴氣,一種皮草雪茄香檳混合在一起的矯柔造作;語言的隔閡也是一大原因,歌劇的歌詞既以德文義大利文為大宗,我也只得乖乖捧起翻譯的英文歌詞對照一番;再是認真研究劇本,架構有時拙劣可笑,或者情感強烈宛如花劇場;最重要的是沒有親臨現場,缺少了畫面,就算華格納普契尼的音樂如何撼動人心,樂趣總是減去許多。

好幾年前在國家戲劇院第一次看現場,劇碼是威爾第《阿依達》,無奈硬體設備上的先天不良,更是暴露出整體製作水準的低落,當時的女高音也實在是撐不起阿依達的角色。去年在底特律歌劇院看了三場,分別是威爾第《奧泰羅》、德利貝《拉克美》以及莫札特《費加洛婚禮》。底特律的市場保守,所以劇碼的選擇都十分迎合大眾口味,整體製作也是中規中矩,不過一串觀賞下來,也培養了一點興趣,於是就想找機會去米國最負盛名的大都會歌劇院朝聖。

聖誕節時我們系主任的歌劇”A View from the Bridge”在Met上演,不過我那時照例去舊金山過節,無法躬逢其盛。所以這次去紐約,就打算好一定要去Met,調查了一下劇碼,我比較有興趣的是古諾《浮士德》跟白遼士《特洛依人》,可惜《特洛依人》的票早已售鑿,《浮士德》也只剩下米金一百六十的票,當場心灰意冷,後來卻發現原來還有十六塊的站票,不過不能透過電話訂票,一定要到Met的售票處購買。說實話近四個小時的歌劇要站著看實在是有點辛苦,不過窮學生嘛,不能跟人家比財力,當然只好拼體力了。

這次《浮士德》裡的Marguerite是由蓋兒基爾(Angela Gheorghiu)擔綱,浮士德則是阿藍尼亞(Roberto Alagna),現實生活中的夫妻檔同臺演出情侶角色,自然是話題性十足。這對歌劇界的金童玉女這幾年聲勢有稍稍下滑的傾向,不過當晚蓋兒基爾表現十分精采,高音域柔美圓潤,把第三幕和第四幕之間角色情緒的轉換掌握得很好,相對之下阿藍尼亞的演出就有些平板,固然是美聲,但是不夠吸引人;飾演惡魔Mephistopheles的James Morris則是一個令人亮眼的發現。Met的華麗佈景真是名不虛傳,不論是第四幕的軍人合唱跟旋轉舞台,或者終幕地牢一景中投射在薄幕上的十字架,都在在顯示出Met整體製作的高水準成果。附帶一提的是,這場演出之後一個星期,米國對伊拉克宣戰,阿藍尼亞和蓋兒基爾因而宣佈退出之後的演出。

看過了大都會歌劇院,下一步就是前進倫敦的柯芬花園、米蘭的La Scala、巴黎的巴士底與德國的拜魯特音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