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2 16:01:37omo424ig04

越南商標佈局 想到越南經商請問越南商標申請事務所該如何申請呢?

上海理念如何營造震後社區 12


■本報記者 雷冊淵

千裡之外的都江堰,靈巖山下,蒲陽河畔,有一個由上海和都江堰攜手打造的規模最大、功能配套最完善的災後城市重建典范——都江堰壹街區。十年前,上海援建者們紮根於此,將工業遺產改造、社區營造等當時最先進的城市規劃和管理理念引入汶川地震災後重建。
今天,壹街區已經從災後安置小區成長為都江堰最富魅力的社區。日前,記者走進這裡,探訪、觀察上海元素是如何在千裡之外的“海派新城”落地生根的。

不是上海元素的簡單拷貝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從成都出發,沿成灌高速向西北行駛1個小時,就來到瞭都江堰。兩千多年前李冰父子開鑿的水利工程聞名遐邇,水旱從人、沃野千裡的“天府之國”由此而來,獨特的山水資源和道教文化更成就瞭這座小城的千年美譽。而今天,當你再走進這座城市,你會驚奇地發現,這裡竟與千裡之外的上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正如隨處可見的廣告語中寫的那樣,從岷江到黃浦江,共飲一江水。
十年前的“5·12”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損失慘重,成為極重災區。震後,由上海對都江堰進行援建。位於北面銀杏街道的壹街社區,是援建項目中安置居民最多、投入最大、功能和配套最為完善的重點民生工程。
走進這片1.5平方公裡的社區,主街道兩旁,紅色清水磚搭配玻璃幕墻的建築水平延展,各種情調的店面和文化機構、文創產業聚集,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上海新天地;14個居民院落由主幹道和22條支路串聯,彼此守望,如同上海溫情脈脈的裡弄街坊; 還有玉蘭園、秋雨塔……上海元素在千裡之外的川西小城生根、發芽。
“絕對不能簡單把上海的東西和模式拷貝在這裡,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居民也有自己的生活習慣,這是我們在規劃設計時特別註重的。”一位上海援建者告訴記者。
一般來講,城市中的馬路都十分寬闊,而在四川獨有的茶館文化、街坊文化和休閑氣質影響下,居民們特別註重街道生活,街邊喝茶、打麻將、談天說地是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壹街區的馬路設計中隻有一條寬闊的主幹道,其餘全是裡弄式的窄街,曲曲折折,“通而不透”。
由於成都平原氣候潮濕,對建築通風的要求很高,傳統庭院往往采用局部圍合的方法,壹街區的設計也借鑒瞭這一點。14個居民院落為“品”字形半開放設計,內部私密、安靜,而沿街底層則被用作公共用途,沿主街的帶狀商鋪和街坊街道轉角處的商業點、居民活動中心相結合,串聯成一個公共活動網絡,既滿足瞭住宅需求,又保證瞭街道的活力,是謂“圍而不合”。
川西院落風貌和上海裡弄風情的結合便是典型的地域特征表達,也是對都江堰當地居民傳統生活場所和生活方式的尊重。

工業遺存中守望田園牧歌

行走在壹街區中,時不時就會邂逅一座公共文化建築。都江堰市圖書館、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工人文化活動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曾經的農田郊野,如今已經成為都江堰的文化中心。稍作觀察就會發現,這些分佈在區內各個關鍵節點的建築,統一都以紅色清水磚貼面為基調,局部輔以清水混凝土墻面和玻璃幕墻,並且采用瞭水平延展的體形,並不追求高大。這樣的造型在當時都江堰的公共建築中獨樹一幟,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壹街區改造前,基地上保留的上世紀50年代工業廠房就是這種橫向延伸的紅磚建築風格,而工業遺產的改造更新也是上海援建團隊帶來的最先進的設計理念。
在青城造紙廠舊址上“再生”的都江堰市圖書館便是工業遺產改造更新的一個典型。改造前,這裡原本是青城造紙廠的廠房,設計師保留其主體,並利用輕鋼結構在廠房內部加建瞭兩層樓面,作為圖書館的藏書和閱覽場所; 與主樓轉折相接的是新建的報告廳副樓,兩個區域形成一長一短、一新一舊的“Y”字形佈局。建築外部,青城造紙廠的老煙囪被完整地保留瞭一截,與不遠處綠蔭中保留的水塔“秋雨塔”遙相呼應,提醒著過往行人這裡的曾經。
工業遺產的改造更新這兩年已經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的視野,可要是放在十年前的都江堰,不能不說是一個全新的實踐。彼時,上海世博會建設開始嘗試大型城市事件與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相結合的規劃設計理念,工業遺產改造更新也成為上海世博會的開創之舉。援建者們將此經驗帶到都江堰,通過對工業建築歷史細部的重述,賦予瞭老廠房新的文化內涵。
據介紹,除瞭工業記憶,壹街區在規劃建設時還特別保留瞭原有基地中的部分林盤,並將它們結合規劃佈局,巧妙地轉化成瞭公園和街頭綠地,其用意也是喚起人們對建設前這裡田園農莊的美好回憶。

傢園重建瞭,人心呢

今天的壹街區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灌陽十一景”。都江堰原名灌縣,清初灌縣縣令馬璣作《灌陽十景》,向到訪於此的人推薦都江堰的10處景點。隨著時間的推移,“灌陽十景”中的一些景點逐漸消失,而被稱為“灌陽十一景”的壹街區則成為遊客到都江堰的“網紅打卡地”。
援建設計者將道傢“因勢利導”的治水理念與現代園林規劃相結合,利用蒲陽河的自然落差從上遊引水,並通過下遊的溢流閘重新流回河內,由此在壹街區的中心形成瞭66畝的人工湖,並配套建設瞭人工河、湖心半島、廣場和綠道,為都江堰北片區中心營造出一個環境優美的城市公園。
“環境太好瞭,親戚朋友都羨慕我們!每天早上我都去湖邊散步,住瞭那麼多年,可到現在我有時還是忍不住拍照發朋友圈。”說這話的時候,傢住壹街區珙桐園的彭生秀笑得合不攏嘴。“5·12”汶川大地震讓她原本在老城區的傢成瞭危房,2010年7月,他們一傢搬進瞭這裡。
然而,彭阿姨卻告訴記者,與現在的安逸滿足不同,剛搬來時她卻“很不習慣”。
規劃設計時,壹街區有從50㎡到120㎡面積不等的5種戶型,每個街坊的戶型至少有2種以上,且必須包括廉租房和小面積的安置房,而不是把某種戶型集中安置在某個街坊中,意圖就是為瞭加強入住後鄰裡之間的融合,避免造成以戶型院落為界限的社會隔離。
然而,告別瞭相處幾十年的街坊鄰裡,彭阿姨卻對全新的居住環境和搖號產生的新鄰居們相當陌生。剛剛經歷瞭巨大災難,大傢的情緒也不同程度地出現瞭消極悲觀和不穩定的情況。就在這時,社區工作人員和來自上海的社區工作者們走進壹街區,以“社區營造”的理念開展瞭一系列工作。
首先,他們挨門挨戶地上門瞭解情況,傾聽苦衷、撫慰情緒。接著,又組織開展瞭一系列持續性的活動,有心理疏導的、有聯誼交友的、有健康養生的,還有培養興趣愛好的。同時,社區還註重在提升治理能力上下功夫,一站式受理接待、將辦公室變為會客室、成立人民調解員工作室、積極探索智慧社區建設……漸漸地,越來越多的居民打開心防,走出傢門,參與到社區活動和事務中來,成為壹街區的主人和受益者。
“造房子不難,難的是‘重建’和‘重塑’。希望通過我們的工作傳達出上海的精神氣質和內在情感,希望壹街區越來越好,讓兩座城市的情誼在‘後援建’時代永遠延續下去。”一位上海援建者如是說。

稿件來源:解放日報

越南商標佈局 2018年05月越南商標查詢越南商標查詢21日 12 :解放周一/視線·連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