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7-15 14:06:28小謙狗

讀書摘要~~受迫者的教育學(五)~心得

心得與看法

看完本書後,對於本身唸社會學的我有了更深層的體會,作者點出了最簡單的不平等關係:壓迫與受迫者。馬克思的思想論述是階級間的不平等以及剝削異化的狀況,然而弗雷勒更把這樣的關係檢視成社會中任何可能的無所不在的面向,在他的文字敘述上精明易懂卻又深刻描繪。
社會學談的是「意識形態的壓迫」,弱勢者往往不能脫出這個框框,馬克思認為會有一種「階級意識的覺醒」,但是現今看來似乎是多麼的遙遙無期。共產國家的逐漸敗倒,馬克思預言的共產社會並未來臨,這其中許多因素,弗雷勒以壓迫/受迫的兩造對立說明馬克思的理論架構不是如此穩固的。權力,是造成不平等的一項主要因素,法國學者傅科層論述日常生活中的權力分布是無所不在的,也因此,透過權力構織成麻密的複雜網絡,是社會不平等的根基,藉以「有心人士」的運作,弗雷勒所說的征服、分治等概念說明了這個結果。
經過此書的閱讀,發現其他許多日常生活中「侵略」(或是意識形態)的滲入,「教育」是一個比較多人談論的面向,例如批判教育社會學學者柯林斯(R.Collins)等。教育在一般人的認知上屬於社會的「正功能」,那是否這樣的認知就屬於意識形態的「侵害」呢?從結構功能論的看法,「凡存在便是合理」在今日已經不能滿足所有的芸芸眾生,教育的社會學意義是模塑一個人「社會化」(socialization),但是弗雷勒卻認為這只是不斷的培養「新的侵略者」罷了,又從一個系統觀點來看,由於壓迫體系的壯大,導致系統內的「真壓迫、假慈悲」一再的發生。現實生活中,許多例子處處可見,例如個人覺得「樂透彩」這樣的一個機制在社會學觀點上就不是合理與公平的,中大獎的人數與購買人數遠遠不能相比,也因此大部分的人對於「大獎」是可望而不可及。有調查研究的結果發現,購買的大多數是分布在無產、中產階級以及弱勢族群(例如學生),沒錢的人把僅有的一點工錢投資,有點錢的中產階級更想一舉跳脫環境現實的枷鎖;學生更抱著「有今天,有明天,下次就變天」的心態,試想,這不是在弗雷勒說的「壓迫情境」才會發生的事情嗎?
他認為的「行動」與「反省」的實踐在現實中真的可行嗎?恐怕又會落入一個理論上的不可能邏輯。現代人這兩種觀念幾乎是分開的,只要一行動就想著如何讓生活更好、功課更棒、愛情更順利,有真的多少人會反省生活中的受迫感?其實我們真的落入被宰制者已經設計好的情境,是沒得改的,甚至之後我們也會變成恃才傲物的宰制者,但是說真的,我們或許也是渾然不覺。
另外,誰才是我們「革命」的領導者呢?即使有人登高一呼,又有多少人會擁有「面對」的勇氣呢?回到社會學的觀點,資本主義猶如洪水猛獸般的入侵在世界上大部分有錢的國家,意識形態的蔓延更是難以言喻,「覺醒」的方式恐怕已經越來越難,或許批判的聲音仍舊存在,但是這已經不是「隻手撐天」以比擬,因為批判也都不見得是真實的。
認同弗雷勒關於「溝通」的觀點,這有點像是德國學者哈伯馬斯的「溝通行動」論所談的,人與人的交談溝通認知是有可能性的,一個「真實空間」造成的空間可以是「真實」的,「合作」的可能性的確可以增加,但是,意見的流通固然真實,對於這個空間之外的環境他們又真的能了解多少呢?
弗雷勒在本書一開始提出了人的志業變是走向「人性化」,打破一切受迫的藩籬,但是受迫的人又有多少知道他是真的受迫呢?他們的觀點是非常狹隘的,「如果我有機會翻身,我一定要你好看!」我很認同作者的一項比喻:你的心中依舊存內在著(within)壓迫者。這個社會上存在著太多「麻雀變鳳凰」的真實戲碼,也因此這些「平民」成為一般大眾心中的「民粹領袖」,或許沒有真正接觸,卻是硬生生的把這個「故事」記在腦海。之前閱讀到的社會學觀點還為曾出現這樣的字眼。他們扮演者無知卻「助紂為虐」的角色(姑且用一種很批判、憤慨的說法),我們做的,都只是一種「配合宰制者的實踐」。
其實閱讀本書後得到許多有趣的觀點,作者弗雷勒在文中三句不離「宰制」、「壓迫」等字眼,筆者想想,生活中的確存在著那麼多的不平等以及不合理,但是若是照弗雷勒的觀察方式,似乎可以真的找出一些關節點,於是乎,同樣受到深深宰制的自己,希望可以找尋同樣意識的夥伴進行「溝通」以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