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7-15 13:58:18小謙狗

讀書摘要~~受迫者的教育學(一)

第一章 摘要

作者在本章開頭先提出了他所要研究的焦點--「人性化(humanization)的問題」,這也是本書的一個中心關懷的所在。作者比較了「人性」與「非人性」之間的不平等性以及差異,並且要去證明人性化的存有,反駁非人性化的方式,即有些人的人性被剝奪,更重要的是,有些人在剝奪別人的人性。既然這是一項對人性的扭曲,受到壓迫的人會開始「反攻」,然而這段過程並不是輕鬆的,因為必須注意到,若是受到壓迫的人也來壓迫原先壓迫他們的人,則結果依舊,因為祇是主體互換而已,作者弗雷勒索著重的就是要消除這項「關係」。
這個「解」壓迫的力量必須是來自於弱勢者,也唯有這股力量才能真正解放對立的兩種人。但是通常壓迫者有著自身利益的考量,身為既得利益者,他們為了安撫受迫者的方式就是獻出「假慷慨」(false generosity),這會造成一個結果,那就是弱勢的受迫者會越來越依賴壓迫者,如此一來,想藉由自身解放的方式將會是更加的遙遙無期。真慷慨(true generosity)是這股反動力量真正精義,並且可以消除那些可能造成假慈悲的因素,拆穿壓迫者仍舊冷酷的本質。
受迫者在抗爭之初其實遇到了「不由自主性」的難題。因為他們會去變成另一個壓迫者以對抗於原先的壓迫者,他們會產生一種矛盾心態,就是「支持壓迫者的態度」,因為此時的受迫者分不清楚主客觀的對待方式,以致於依舊沒有跳脫出這個框架,鬥爭的結果就是他們去敵對原先的壓迫者,但是手段卻是使用他們的方法,心態上更是支持他們。作者認為,即便使解放過程來改變具體壓迫情境的革命,都會碰到此種情況。許多受壓迫者,無論他是否直接或間接的參與革命,受到了舊秩序迷思的制約,都會使革命成為他們的私人革命。先前壓迫者的陰影一直籠罩在他們身上。我們還可以一句話來形容:「受壓迫者的行為其實是一種接受規定的行為,它所遵循的是壓迫者的指引」。
受到上述觀點的牽絆,受迫者們其實是懼怕自由的,因為自由對他們長期的受迫感官而言是必須要以「征服」才可以獲取,但是他們不會知道那並不是真正的自由;用另一種說法就是他們渴求真實的存在,卻又懼怕真實的存在。受迫者的教育學就是幫助受壓迫者產生批判性發現的工具,在這樣的發現中,受迫者可以了解他們自己及壓迫者都是非人性化的具體後果呈現。作者在這裡提到的解決方式就是把新的「存有」帶入這個世界時所進行的勞動之中,也就是不再有壓迫者,只有正在追求自由過程中的人,弗雷勒引用黑格爾的想法,就是與受迫者間的真正團結就意味必須要站在受迫者的一邊,來改變那些使受迫者成為「為他存有」的客觀事實。也就是當壓迫者不再認為受壓迫者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具有人格的人, 受壓迫者也是人,只是過去在壓迫的情境中遭受到種種不平等的待遇,他們的發言權被剝奪、勞動被販賣;只有當壓迫者不再裝出虔誠的、感傷的與個人主義的姿態,並且敢於真正進行「愛」的行動時,壓迫者才可以與受迫者站在一起,所以前提是,要去改造一個導致這樣壓迫的具體情境。羅馬不是一天所造成的,我們所處這樣的社會現實所具有的壓迫特性其實是長久以來的結果,這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更重要的是,人在現實壓迫中加上對於「壓迫的理解」,這會更使得現實更具壓迫性。這依然來自於關於主、客體之間的依存關係,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辦法解決壓迫與受迫者間的矛盾關係。
把這個關係應用到了教育學來看,壓迫者用的是一種「權威家長」的心態並施予受迫者(通常指的就是學生)一種「假慷慨」,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一種「人道主義」,卻是一種對於現狀的強迫維持。壓迫與受迫者間的矛盾關係的解決不能僅止於兩者地位的倒轉,也不能只是原先壓迫者被新壓迫者所取代,因為這些都只是假借「解放」之名。
壓迫者既然成為壓迫情境中的既得利益者,他們不會察覺當「擁有」成為「存有」的條件時,「擁有」也會變成「所有人」的必要條件。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先得到資源之後然後「施捨」給別人(其實誰都沒有資格這麼做),其實在壓迫者的心中,「存在」變成一種佔有慾。
作者認為,有一種情形會出現,就是某些原屬於壓迫者階級的成員可能也會加入受迫者的行列,與他們一同進行解放。但是由於他們的出身,雖然已經站在同樣一個陣線,但是這樣的結果更是不樂觀,因為他們更會傳播不正確的概念給受迫者。對於壓迫者而言,這樣不公平的秩序就是要加以「維持」,他們的假慷慨才可以被視為正當。於是乎,要判斷一個人是否為真正的「人本主義者」,可以從他對於民眾是否信任而定,許多不是真正有心的改革者,雖接近民眾,但是對於民眾所採取的步驟有警覺,他們會試圖強化自己的地位,有此看出,對於原來的出身仍有依戀。作者弗雷勒提出的解決方式該是一種「深刻的重生」(rebirth)。他們不能再是從前的自己,必須透過與受迫者的革命情誼,才能夠理解。
在追求自由行動的過程中必須體認到,受迫者要透過反省與行動來把依賴性轉化為獨立性完成解放。在解放任務中,正確的方式不是進行「解放的宣傳」,亦非在受迫者心中植入自由的信念,正確的方式應該是「對話」,藉由對話,受迫者相信他們必須為自己的解放戰鬥,解放不是革命領袖的賞賜,而是受迫者自身「覺醒」的結果。作者並且深刻的認為,改造不是單方面,而是兩方一同進行才算是有效的改造。
受迫者的鬥爭是開始於他們認知道自己的人性過去受到不平的待遇,宣傳、管理、操縱為壓迫者最有用的工具,這也不可能讓受迫者「恢復人性」。弗雷勒認定最有用的方式是人性化的教育學,因為只有這樣,革命領袖才可以與受迫者間建立永恆的對話。人性化的教育學中,教師所使用的方法才能不再成為教師(也就是相對於受迫者的革命領袖)操縱學生的工具,也只有人性化的教育學才可以真正表達學生本身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