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5-27 22:55:53踐實山人
【書評】董橋文字集
書名:《馬克思博士到海邊渡假》、《中年是下午茶》、《藏書家的心事》、《繆姑太的扇子》 、《上帝不聽電話》、《鏡子裡的展望》。
出版社:香港明報
出版日期:2000年7月
你一定要看董橋?
有人說他是中國文人的最後世家;有人說他是西洋紳士的東方顯影。他歉難同意,笑笑說了聲:“最要緊是有種,唱高調是放屁!”一生愛書愛朋友,玩骨董玩竹雕,又寫得一筆何守貞體好字的董橋,以思想散文見長,就連台灣著名評論家楊照也正言若反的說“遺憾有人把散文寫得這么好”。中國作家陳子善編了一本書題名為《你一定要看董橋》,他還是笑了笑說:“我這生最怕的一本書出版了。”
這就樣,中國文壇炒起了董橋熱,也引來各“武林高手”的筆劍,有人不客氣寫了一篇《你不一定要看董橋》,批評他的文字有“招姿弄展”的騷味,不過是一種快餐式的裝點文字。但董橋最大的麻煩,還是在於他難被歸類的文字風格。陳子善有一句話評得極好,他說:“董橋的散文淵源有致,遠承晚明小品的遺風,近繼‘五四”白話散文的傳統,又借接英國18、19世紀隨筆的餘緒,在融合貫通的基礎上自造新境,從而迴異時流,獨出機杼。”
主張禁掉掌聲的人
董橋讓人喜愛的,是他總是獨具慧眼,能在大時代裡挑出無數閃耀智慧小火花的東西方文人。他任《明報月刊》總編輯約7年之久,執筆針貶時事無數,入世程度像位儒者,可是在心靈及精神意境追求上,還是很老莊,也沾上魏晉士人的風流。不少人對董橋的清雅之氣不以為然,只是他不曾在乎,因為他就是主張要禁掉掌聲的人!除散文外,董橋的專欄散見各報,早年香港明窗出版社出版6冊《英華沉浮錄》,最近把版權轉給台灣遠流出版社重新出版。牛津出版社也把他1999至2000年的專欄文字結集出版─ 《沒有童謠的年代》及《保住那一髮青山》。
董橋在散文自序裡開宗明義就說:“散文須學、須識、須情,合之乃得深遠如哲學之天地,高華如藝術之境界。”又說下筆就不必拘泥筆調是評論、是美文、是小說、是詩歌;觀點與信息既定,文體與形式不妨隨著運筆之際的情懷揮灑調度。這種口吻,使人聯想舊派文人的風範。時人常說,散文是輕的文學,不像小說能輻射出厚重的思想,但董橋6本散文集徵引廣博,軼文、雋語、掌故、時事等,他的拿手好戲,在於能以這些片言數語,貫穿全篇又綜合全節,但又能將之收攝至一個焦點,舖敘成華彩段落。
人工中出自然
董橋散文迴異而自成風格,首先在於他力破“自然”的風格。他曾說,芙蓉出水雖自然,終非藝術,人工雕琢方為藝術。最高的境界當是人工中見自然,如法國妞兒貌似不裝扮其實刻意裝扮。這與波德萊“崇尚自然是文明人迷信”說法不謀而合。真正的美是對自然的超越,對理想的接近。他信手拈來的典故軼事,是有意之作,羼入其中,卻也產生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的效果。
其二,董橋的語言可“老”可“新”,北京著名專欄家祝勇就說:“董橋的語言很老,老得在時間深處生出銅綠;董橋的語言很新,即使出現在香港花花綠綠的新聞紙上也不顯得呆板過時。”董橋對語言很執著,精神墮落始於語言,語言的貧乏反映出的是心智的貧乏。其三,是“借古語以申今情”,就像他所強調的,素材是現在的,氣韻是過去的,古典的寓意,總能讓個人想像別有領會。
與馬克思相約在海邊
在《馬克思博士到海邊渡假》中,董橋寫馬克思全家到英國肯特郡海邊避暑勝地藍斯蓋度假,最後談道馬克思該去度假,中國人民該去度假的結局。他甚至寫了一篇<馬克思先生論香港的1997>,敦請19世紀的馬克思為20世紀香港的命運把脈。在《上帝不聽電話》中從羅蘭巴特的神話學談他的學術策略《零度作品》;在《中年是下午茶》也談法國人類學家李維史陀的西方文明標準;《鏡子裡的展望》的<左右>談法國議會與左右思想;《藏書家的心事》與《繆姑太的扇子》則談買書、藏書、藏書票,也提及臺靜農、朱彝尊、查慎行、董其昌等,說書畫、賞玩石硯古董,表現文人休閒的雅趣,文字中也洋溢濃厚的書卷味和貴族氣。
坦白說,喜歡熱鬧的人讀不了董橋,心情浮躁又急功近利的人也讀不了董橋,他是婉約派文人,讀他少一些閑淡心情也不行。
摘錄:
“中年最是尷尬。天沒亮就睡不著的年齡。只會感慨不會感動的年齡;只有哀愁沒有憤怒的年齡。中年是吻女人額頭不是吻女人嘴唇的年齡;是用濃咖啡服食胃藥的年齡。中年是下午茶,忘了童年的早餐吃的是稀飯還是饅頭;青年的午餐那些冰糖元蹄爆羊肉都還沒有消化掉;老年的晚餐會是清蒸石斑還是紅燒豆腐也沒有主意;至於八十歲以後的消夜就更渺茫了:一方餅乾?一杯牛奶?總之這頓下午茶是攪一杯往事、切一塊鄉愁、榨幾滴希望的下午。”《中年是下午茶》(頁122)
“ 馬克思只喜歡讀書,不喜歡整理書房。他把四開本、八開本的書高高低低胡亂插滿一架子,既不講究裝幀好壞,也不注意印刷優劣;每本書裡處處是折了角的“狗耳朵”好多段落都劃了線又塗眉批。他的腦子永不休息:做學問的學者是經常思想的空想家,也是經常空想的思想家。”《馬克思博士到海邊度假》(頁79)
作者簡介:
董橋1942年出生在福建晉江,1歲就到印尼,做了18年華僑後,到台灣成功大學
攻讀外文系,畢業後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做研究。曾任《明報月刊》及《
明報》、《讀者文摘》中文版總編輯。現任香港《蘋果日報》社長。
出版社:香港明報
出版日期:2000年7月
你一定要看董橋?
有人說他是中國文人的最後世家;有人說他是西洋紳士的東方顯影。他歉難同意,笑笑說了聲:“最要緊是有種,唱高調是放屁!”一生愛書愛朋友,玩骨董玩竹雕,又寫得一筆何守貞體好字的董橋,以思想散文見長,就連台灣著名評論家楊照也正言若反的說“遺憾有人把散文寫得這么好”。中國作家陳子善編了一本書題名為《你一定要看董橋》,他還是笑了笑說:“我這生最怕的一本書出版了。”
這就樣,中國文壇炒起了董橋熱,也引來各“武林高手”的筆劍,有人不客氣寫了一篇《你不一定要看董橋》,批評他的文字有“招姿弄展”的騷味,不過是一種快餐式的裝點文字。但董橋最大的麻煩,還是在於他難被歸類的文字風格。陳子善有一句話評得極好,他說:“董橋的散文淵源有致,遠承晚明小品的遺風,近繼‘五四”白話散文的傳統,又借接英國18、19世紀隨筆的餘緒,在融合貫通的基礎上自造新境,從而迴異時流,獨出機杼。”
主張禁掉掌聲的人
董橋讓人喜愛的,是他總是獨具慧眼,能在大時代裡挑出無數閃耀智慧小火花的東西方文人。他任《明報月刊》總編輯約7年之久,執筆針貶時事無數,入世程度像位儒者,可是在心靈及精神意境追求上,還是很老莊,也沾上魏晉士人的風流。不少人對董橋的清雅之氣不以為然,只是他不曾在乎,因為他就是主張要禁掉掌聲的人!除散文外,董橋的專欄散見各報,早年香港明窗出版社出版6冊《英華沉浮錄》,最近把版權轉給台灣遠流出版社重新出版。牛津出版社也把他1999至2000年的專欄文字結集出版─ 《沒有童謠的年代》及《保住那一髮青山》。
董橋在散文自序裡開宗明義就說:“散文須學、須識、須情,合之乃得深遠如哲學之天地,高華如藝術之境界。”又說下筆就不必拘泥筆調是評論、是美文、是小說、是詩歌;觀點與信息既定,文體與形式不妨隨著運筆之際的情懷揮灑調度。這種口吻,使人聯想舊派文人的風範。時人常說,散文是輕的文學,不像小說能輻射出厚重的思想,但董橋6本散文集徵引廣博,軼文、雋語、掌故、時事等,他的拿手好戲,在於能以這些片言數語,貫穿全篇又綜合全節,但又能將之收攝至一個焦點,舖敘成華彩段落。
人工中出自然
董橋散文迴異而自成風格,首先在於他力破“自然”的風格。他曾說,芙蓉出水雖自然,終非藝術,人工雕琢方為藝術。最高的境界當是人工中見自然,如法國妞兒貌似不裝扮其實刻意裝扮。這與波德萊“崇尚自然是文明人迷信”說法不謀而合。真正的美是對自然的超越,對理想的接近。他信手拈來的典故軼事,是有意之作,羼入其中,卻也產生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的效果。
其二,董橋的語言可“老”可“新”,北京著名專欄家祝勇就說:“董橋的語言很老,老得在時間深處生出銅綠;董橋的語言很新,即使出現在香港花花綠綠的新聞紙上也不顯得呆板過時。”董橋對語言很執著,精神墮落始於語言,語言的貧乏反映出的是心智的貧乏。其三,是“借古語以申今情”,就像他所強調的,素材是現在的,氣韻是過去的,古典的寓意,總能讓個人想像別有領會。
與馬克思相約在海邊
在《馬克思博士到海邊渡假》中,董橋寫馬克思全家到英國肯特郡海邊避暑勝地藍斯蓋度假,最後談道馬克思該去度假,中國人民該去度假的結局。他甚至寫了一篇<馬克思先生論香港的1997>,敦請19世紀的馬克思為20世紀香港的命運把脈。在《上帝不聽電話》中從羅蘭巴特的神話學談他的學術策略《零度作品》;在《中年是下午茶》也談法國人類學家李維史陀的西方文明標準;《鏡子裡的展望》的<左右>談法國議會與左右思想;《藏書家的心事》與《繆姑太的扇子》則談買書、藏書、藏書票,也提及臺靜農、朱彝尊、查慎行、董其昌等,說書畫、賞玩石硯古董,表現文人休閒的雅趣,文字中也洋溢濃厚的書卷味和貴族氣。
坦白說,喜歡熱鬧的人讀不了董橋,心情浮躁又急功近利的人也讀不了董橋,他是婉約派文人,讀他少一些閑淡心情也不行。
摘錄:
“中年最是尷尬。天沒亮就睡不著的年齡。只會感慨不會感動的年齡;只有哀愁沒有憤怒的年齡。中年是吻女人額頭不是吻女人嘴唇的年齡;是用濃咖啡服食胃藥的年齡。中年是下午茶,忘了童年的早餐吃的是稀飯還是饅頭;青年的午餐那些冰糖元蹄爆羊肉都還沒有消化掉;老年的晚餐會是清蒸石斑還是紅燒豆腐也沒有主意;至於八十歲以後的消夜就更渺茫了:一方餅乾?一杯牛奶?總之這頓下午茶是攪一杯往事、切一塊鄉愁、榨幾滴希望的下午。”《中年是下午茶》(頁122)
“ 馬克思只喜歡讀書,不喜歡整理書房。他把四開本、八開本的書高高低低胡亂插滿一架子,既不講究裝幀好壞,也不注意印刷優劣;每本書裡處處是折了角的“狗耳朵”好多段落都劃了線又塗眉批。他的腦子永不休息:做學問的學者是經常思想的空想家,也是經常空想的思想家。”《馬克思博士到海邊度假》(頁79)
作者簡介:
董橋1942年出生在福建晉江,1歲就到印尼,做了18年華僑後,到台灣成功大學
攻讀外文系,畢業後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做研究。曾任《明報月刊》及《
明報》、《讀者文摘》中文版總編輯。現任香港《蘋果日報》社長。
上一篇:【書評】新聞作為一種文本
下一篇:【書評】奈波爾《大河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