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12 22:29:59踐實山人

【日誌】生死之道


在一個偶然情況下,知道了一位學弟罹癌,一位不到二十五歲的青年。雖未曾見面,卻牽動心裡一些情緒,尋遍不見信紙,只好從練習簿中撕下兩頁充當信紙,連同一點微薄的心意,裝在信封裡請學妹代為轉交,學妹下星期將北上探望他。後來重讀此信,才發現,原來有些話,其實也是說給自己聽的。故錄於此,亦為日誌。(圖攝:吧生觀音亭)

* * *
ZY

你好。希望讀到這封短箋時,不會覺得太突然。

當KC說要去探望你時,心裡就突然萌生給你寫信的念頭。還記得好幾個月前 ,kC已告知 有兩位學弟妹即將來新加坡唸碩士班,當時心裡很是高興,大概也了解你們未來的學術志向,對於未來的學術探索充滿熱誠,實屬難得。大概在馬來西亞唸中文系,都有一種常想將之摔脫又偶爾不得不承認的一種“使命魔咒”。好多年前我從台灣留學回來,曾經在博大中文系舉辦的講座上,就狠狠的想呼吁破除魔咒,如今回想,好像也是為求自我解脫,並企圖重新定位自己。如果真正能實踐“為己之學”那其實就很好了。這是否真是大馬中文系所衍生出來的獨特的“中文人情懷”呢?

知悉了你的病情,讓我更想提筆跟你說說話。也許我父母都曾罹癌,沒想到疾病竟成為我們後期的主題。人的身體總是很叛逆,有時喜歡不規則的生長,也喜歡以苦痛來考驗人們對世間苦難的承擔能力。父親長期受鼻咽癌的折騰,一度治癒後再度復發,最終離我們而去;母親檢驗出肺癌時,我正在台北結束碩士論文答辯,準備著考博士班的事。一切來得太突然,最後匆匆打包便回國了。母親為父親的離去,原來早已在她心中留下一個巨大的空洞,從初期的堅持,到後期的有意放棄,讓我震撼於一個人的意志如何影響生命存在的可能。

我一直都在唸心學家的東西,他們的文字浸染佛道,也漸趨在影響我的人生觀、世界觀,甚至是生死觀。我不畏與你談他們對生死的看法,對於儒者來講,他們何嘗不在尋找一種“儒家的出世法”?而孔子言“朝聞道,夕可死”儼然已成一種“生死之道”的共識。這裡頭沒什么驚世駭俗的道理,一切都只是“平平”,可這“平平”也正悟那何嘗不屬於日常生活之道?所謂的“原始反終”,《易》裡敘“太極”的規律運行,也表明了一種自然規律的消長而已。我很後悔,當初沒跟母親談談這些想法,又或許我尚找不到,仍困惑著該用怎樣一種語言來讓她明白這種語言背後的道理,這不也是學術人的難題嗎?

後來才知道,一切只是“寬平世界”。我心平平就好。“平平”的境界其實很高,也許得學習如何把疾病猙獰的面孔放下,並與之和平共處,就目前來說,如何“調心自在”更為重要了。無論如何,希望你堅定意志,好好對待這人生最艱難一道功課。也請加油,很多朋友都在給你加油打氣。
山人 2007-07-09 01:36:14

KCC

謝謝你的分享。確實,面對驟然逝去的年輕生命,特別是本來可能就要見面,卻突然間離我們遠去的人,有種說不出的感受。那本是無常生命的實相吧。

KCC 2007-07-04 12:50:08

也許生命早就安排好,該遇見什麼人、該在哪裡轉彎、該在哪裡跌倒、該從哪裡爬起來。
大三時的某一天,我驚訝難過的發現,我的一位不知何時開始虔誠信奉佛教的同學因為癌症已經去世半年,原來她早已經罹患癌症三、四年,他從未說起她的病,她的心地善良,她孝順父母,她沒做過壞事,她沒有談過戀愛,她來不及找到生命的意義人生的方向,她喜歡我推薦的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起初我百思費解那本入門書她沒有必要一再對我說那本書寫得很美,村上還有其他更好看的書呀!!我終於明白她喜歡那本書的原因在我發現她一個人早已靜靜離去的那天。

山人 2007-07-04 03:58:48

學弟過世了
留下滿地的青春
以及等待飛揚的理想
願靈魂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