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15 11:46:51踐實山人
《非順民理論》紀念碑的多種表述
抵達華盛頓,似乎無法不到韓戰與越戰紀念碑去看看。在韓戰紀念碑的一面牆上,寫著「不自由的自由」這幾個字。後來才知道,韓戰紀念碑是曾參與韓戰老兵向政府要求而建立。當初許多參於戰役的兵士,實不知為何而戰,美國政府派送他們出去,沒有說明誰是他們真正的敵人。後來這些老兵,對自己參與戰役深感愧歉,便要求政府設立韓戰紀念碑,紀念這場他們認為原本該被遺忘的戰役。「不自由的自由」,也就變成一種反諷,一根芒刺。
對於一場曾經形成無數創傷的歷史經驗,究竟是該把它淡忘,隨著時間的消逝讓傷痛感減輕,抑或正視傷口,選擇以更積極與正面的態度來面對?如最近成為媒體焦點的比東島,一個讓無數越南船民曾經歷慘痛的島,原本在豎立了一座紀念碑後,意味著這段經驗將永遠的被記憶,供後人得以追思,從中獲得深刻的反思。豈知越南政府卻因為當初逃離的這群人,有「叛離國家」之嫌,有意抹去小島的記憶。
可見要如何面對歷史,永遠是一個擁有爭議的選擇題。而這個選擇權,又無可避免會受到政治權力的干預。像在國大圖書館,常碰到一位來這裡翻閱印尼的報紙與雜誌的老先生,多年來已寫出有關印尼華人社會歷史諸多文章。這位先生以前在台大唸的是機械系,何以對歷史書寫有如此大的熱忱?他簡單說了一句:「沒有去寫,就會讓有「偏」頭腦的人壟斷了對歷史的解釋」。當年印尼排華時,他幾位姐姐都逃回中國,那時回中國是一條不歸路,因為印尼政府認為這是種叛離的行為。後來他們的下一代,早已無法想像父輩們的經歷,更無法了解印尼華人的真實面貌。
而紀念碑,可說是另一種形構化的「歷史書寫」,它並不只有紀念意味而已。它將具體反映出人們如何看待一段過去的態度。人們在憑弔過去之餘,也在思考當下,那已是參與創造未來的一部份。任何看待紀念碑的方式,都是當下意識的一種反映。況且,對人類的情感結構而言,有時外在化的一種象徵體,反而扮演了「中介」的角色,它能超越時間的制限,凝聚大多數人的情感,以致產生一種「共體的情感」。使人在此情境底下,獲得一種滿足、渲洩、彌補或奮發的現實感。它是屬於集體的,也是屬於個人的。
紀念碑也有使「故事」得以延續的功能。雖然故事可能有兩種版本,胥視官方或民間不同的歷史詮釋權。像韓戰紀念碑一樣,它原本是一組反戰爭的群雕像,但美國政府的詮釋,卻特別強調他們如何捍衛國家的自由。人民為戰爭而反省,政府為權力而戰爭。所以由政府設立的紀念碑通常被利用來鼓吹愛國與國家意識 ,民間設立的紀念碑卻更多是站在人道立場或族群的情感上,希望歷史獲得它應有的尊嚴。不過經由紀念碑所創造出來的故事,常重新被拆解被扭曲,或者被「神話化」。
所以不難想像,一個紀念碑常會有多種的表述,韓戰紀念碑的建立,顯示的是寬容還是霸氣?韓戰另一側則是越戰紀念碑,那裡擁有一面刻有在越戰中死去戰士名字的紀念石牆,那些名字對美國人民、美國政府,以及越南人民與越南政府,所代表的意義大不相同。歷史的複雜也在於此,它所隱藏的往往比吐露的還多。
上一篇:《非順民理論》重論文而輕專書?
下一篇:《非順民理論》傳統的道德制衡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