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13 01:24:22踐實山人
《非順民理論》美國夢的販賣與創傷
紐約的唐人街,飄流著各種語言,集聚了各色人種。吵雜、混亂的人群,看不到天際線的建築群,以及含有渲洩成份的各類塗鴉,構成了一幅錯綜複雜的景象。那是一種朦朧灰色的景觀,景與物之間,有時相融,有時相斥。
不少的香港人與福州人,在紐約唐人街築建起他們自己的華文圈子。許多的華人,特別是較年長一代,其實仍無法使用英文,與當地社會也有溝通的隔閡。但使用自己的方言,保留著長期實踐的生活方式與習慣,似是他們保留自身的華人特徵,以及延長對故鄉記憶的一種方式。看著那一些不懂英文的老移民聚集在一起,用自己的方言在高談闊論,心裡竟很想知道他們究竟帶著怎樣的美國夢來到這塊土地上,而當年的夢還依然存在嗎?
「美國夢」到底是什么?它是一種精神力量嗎?無可否認,美國夢已成為一個炙手可熱,可隨意包裝的詞語。像最近北大教授戴錦華到訪新加坡,與國大研究生交流談起電影的權力操作問題時,就提到說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了,就應該去看好萊塢的電影,也許看完後會覺得自己又擁有活多兩個禮拜的力量了。
戴錦華話裡當然是不乏批判意識,在全球商品化的洪流中,美國夢早已被壓縮成一些簡單的符號,甚至是蠱惑人心的虛幻意識。電影裡隨處滲透著美國夢的元素,像那些邪不勝正或大團圓的結局,以及堅強、容忍、寬容、勤奮等美好價值與力量,都得以讓觀看著獲得暫時性的激勵與痛苦舒解。可是電影本身具有催眠作用,會讓人因此忽略,一種常被欲求的夢想,更多時候已變成一種可供消費的商品,被各種目的被利用著。
可是美國夢的誘惑從來不曾消失。這使他吸引了各色人奔往這個國家,尤其是紐約,後來甚至被譏笑得了「肥胖症」,因為湧入的各地移民已使這城市變得臃腫。除了采取合法的移民程序外,各色人偷渡的手法更是層出不窮。據知在偷渡群體當中,最大的群體是南美洲的墨西哥人,而華人則是第二大的偷渡群體。
在中國鄉村地帶甚至還流傳著一句玩笑的話。話說以前大家都說只要家裡有一人從軍,就全家光榮,而如今,卻被「一人偷渡成功,全家光榮」所替代,偷渡主要目標即是美國。從報上知悉,偷渡活動的「蓬勃」,竟還促成各種的偷渡路線,堪可催成「偷渡地圖學」的另類學問。
在美期間,曾經到曼哈頓前方的愛麗絲小島去參觀。這小島曾經是美國海岸移民的接待站與隔離中心,如今已改建為移民紀念館。但這紀念館所反映的,不只是幾百萬人對美國夢的響往,它也包含了當年初抵此處時受到的歧視與傷痛。突然領悟唯有不忘記創傷,夢才具有真實的意義,並能抵擋虛幻與美化。
圖:紐約唐人街,canal street.2005.
上一篇:《非順民理論》永遠被需要的薩依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