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4 21:56:14獨行的真實

情感勒索(上)---友情篇

情感勒索有些書籍或文章將其翻譯成情緒勒索但個人覺得還是情感勒索比較貼切算是這十年間由心理學家提出的名詞為何會說情感的翻譯比情緒更貼切呢因為可以從字面上去理解它的含意而不用去看心理學家的解釋簡單來說就是在一段人際關係中一方以情感作為工具或手段去逼迫另一方滿足自己的需求而被逼迫的一方因為很多原因不願傷害彼此的感情而妥協,情感勒索是逼迫的過程,一方的退讓妥協則是產物。

情感勒索這種事的發生是不分古今中外或是男女性別的,我實在不相信會有人從小到大沒遇過情感勒索這種事,只是有時候勒索別人的人是無意為之,被勒索的人也沒自覺到自己被情感勒索了,而東方的情況會比歐美更加嚴重,或者說凡受到廣義中國文化影響的地區都會比較嚴重,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兩個觀念:和諧與倫常。直接以台灣為例,如果直接說出自己的感受與想法會造成衝突的話,台灣人多數會選擇隱藏,而要抗拒情感勒索往往會造成衝突,這是其一;至於倫常觀念,更準確地說是上下的倫理觀念,中文才有的「孝順」道德枷鎖,要孝就必須順從,違逆長輩在傳統文化裡面可是很嚴重的罪過,這因素造成的是來自父母的情感勒索相當普遍。

情感勒索這種事,我的體悟可說是相當的早而且深刻,現在已經到了幾乎免疫的境界,而只要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都可以拿來做勒索的工具,因此就以情感的三大類以及我免疫的順序來做個說明。人的一生是脫離不了三種情感的,也就是親情、友情與愛情,而這三種感情我都被人情感勒索過,免疫的順序則是友情、親情與愛情。

友情是我最早免疫的情感勒索,在友情中情感勒索的關鍵句多半是「夠不夠朋友」、「是不是朋友」、「把不把我當朋友」之類的,8+9一點的還會把朋友換成兄弟。在台灣正常的生長環境而言,大量的交友通常跟學校生活離不開關係,求學時期同學跟朋友幾乎可以畫上等號,同學不一定是朋友,但朋友幾乎是同學,當然現在網路時代是另外一回事,我指的是我這個世代,特別是我這世代的中小學時期。

對友情是怎麼免疫的呢?是小學五、六年級時的事吧!那時也不知道是怎麼分班的,幾乎把全校行為比較脫序的學生分到同一班,然後導師又是那種比較混的,所以從五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段考就開啟了全班大作弊時代,而我這種成績好的,就是要負責提供考試答案,作弊這種事在五年級以前其實我沒有做過,一開始並不是主動參與,是被要求配合,我倒也不是說道德感高倒覺得這樣很愧疚,就是那時候有被強迫的感覺。

關鍵是到了六年級的時候,大概是因為我段考都大放送答案的關係,所以被拱上去當班長,可是當要維持秩序的時候同學也不會理你,要跟導師報告就會被嗆關鍵句,所以在小學六年級我就已經深刻的體會到,大部分的人都只是將朋友當成利用的工具,不能說我當時的同學對我的友情是假的,但他們的友情是建立在共同需求與行為之上,如果你一直與他們共同行事,他們也會很挺你,比如我那時氣喘發作,他們也會陪我慢慢走,幫我拿書包;但如果與他們不一樣,傷及他們利益的時候,友情的情感勒索就會出現,這時他們可不會想到你是否會受到傷害。

小學六年級到後期已經演變成類似互相利用的情況,這些同學請老師換一個班長,然後我跟同學的相處情況又回到像五年級那樣嘻嘻哈哈、和樂融融,但誰又會將彼此當成朋友呢?這件事導致的結果是,我雖然還是可以跟同學嘻嘻哈哈,但很信奉「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句話,只會將不會強迫我的同學當成朋友,而且求學過程我還會盡可能拒絕擔任幹部,友情的情感勒索就此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