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淨域
文/蘭若精舍.柳藏經
龍山寺的【光明淨域】牌匾,應該是引申自佛的居所「常寂光淨土」。
西方之極樂,於四種之國土中,位雖最下,然以圓融無礙之道理言之,則此最下之土,即最上之寂光土云。與所謂娑婆即寂光同。蓋天台宗立四土:一凡聖同居土,謂娑婆及安養。二方便土。三實報土。四常寂光土,是究竟之佛土也。然由圓融之理言之,則四土總為不二。
在「凡聖同居土」都是修所謂的唸佛、持咒、行善。「方便有餘土」是修出離小乘,羅漠,斷見思惑,然後才生到這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是因為修菩薩,差不多十地的菩薩,等地的菩薩。
其實,這個境界已經是報身佛的境界,他們也要證得空理,才可以到實報莊嚴土。最後是「常寂光土」,就是已經證到真如法身,看見本性,能夠進入寂滅之中,得到法身。那是法身佛的境界,可到常寂光土。
法身佛所居之土,名為常寂光土。要解云:「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故知身土不二,皆屬強名,寂照同時,非思量境。」
常寂光土為周徧法界之法禮,故三五之色質皆在寂光一理之上而宛然,是故凡聖同居土之娑婆即常寂光土也。經云常在靈鷲山,即其證也。
常寂光淨土:又稱理性土,是全然斷除根本無明惑,是諸佛之所依處,也就走妙覺究竟果佛所居之淨土,乃是常住、寂滅、光明之佛土。
常者,法身,法身永無生滅;寂者,解脫,一切煩惱永寂;光者,般若,照見諸相的智慧。故謂常寂光土。此三德不縱不橫,名曰秘密藏,是乃諸佛如來之所依所居,故謂之常寂光土。
秘密的意思是整個宇宙有如整個大秘密,五種智慧(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與成所作智)都能夠證得,能夠自在、神通、任運,完全能夠證到空性,這時候就等於是密教的秘密法,也可以說,你這時候已經得到「無相」,無相的境界才能夠到常寂光土。
寂謂真理之寂靜,光謂真智之光照,即理智之二德也。又即於寂理而光照,謂之寂光。大日經疏一曰:「爾時行人為此寂光所照,無量智見自然開發,如蓮華敷。」
常寂光土有有相無相二義:一寂光土,唯理。淨名經疏一曰:「寂光土者,妙覺極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為國。但大乘法性即是真實智性,不同二乘偏真之理。」法華玄義七曰:「寂光理通,如鏡如器,諸土別異,如像如假,業力所隔感見不同。」
法華文句記九曰:「經云:我土不毀,常在靈山。豈離迦耶別求常寂,非寂光外別有娑婆?」輔行五曰:「土雖差別,不異寂光,寂光雖寂不異諸土。」止觀義例上曰:「故知心體即常寂光,寂光諸土無二無別。」同隨釋三曰:「體即用故,有實報方便同居三土之殊。用即體故,一一無非常寂光土。」
是如理者為如智之所依,故名曰土,非別有能依所依身土之別相。此一義也。二依圓教之極意,三千諸法,宛然本有,是乃真佛真土,常寂光之名,依之而立,此圓教之實義也。見淨名經疏一等。
指諸佛如來法身所居之淨土。又作寂光淨土、寂光國、寂光土、寂光。佛所住之世界為真如本性,無生滅變化(常)與煩惱之擾亂(寂),而有智慧之光(光),故稱常寂光土。此土乃佛自證最極秘藏之土,以法身、解脫、般若為其體,具足圓滿「常、樂、我、淨」等四德。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大九·三九二下):「釋迦牟尼佛名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常波羅蜜所攝成處,我波羅蜜所安立處,淨波羅蜜滅有相處,樂波羅蜜不住身心相處。」
又此土有分證、究竟之別,分上、中、下三品。依維摩經略疏卷一之說,妙覺法身所居之土為上品寂光土,等覺之一生所居之土為中品寂光土,圓教初住以上所居之土為下品寂光土。
北宋僧四明知禮更以實報、寂光二土配當始覺與本覺,而提倡「寂光有相」之說,北宋僧淨覺則倡導「寂光無相」說。[梁譯攝大乘論卷十五、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上、法華經文句卷九之上、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卷一](參閱「化土」1322) p4528
寂光為常寂,光土,海會為一會之大眾。十方法界諸佛菩薩乃至天龍八部諸眾來集,如萬川之朝宗大海,故稱曰海會。大日經疏三曰:「復次,眾生一會心中有如來壽量長遠之身寂光海會乃至不退菩薩。亦復不能知。當知此法倍復難信。」演密鈔四曰:「寂光海會者,寂光土也,海會眾也,即是常寂光土中塵沙之眾也。此通真應。」
由此可知,娑婆世界即是佛陀的淨土,眾生因業力煩惱無法斷絕,故無佛眼能看見佛世界,當佛陀發願來娑婆世界說法,他方世界的佛菩薩都驚訝的說,這個世界乃是穢土,佛陀慈悲的說,我要去的地方並不是五濁惡世,乃現神通足踏娑婆世界的土地,立刻化為金沙鋪地的淨土,猶如世間人足踏紅地毯,因此如果有修行到位的人,亦可入定前往靈鷲山,看見佛陀正在說法,佛陀亦在娑婆世界住世論經宣說,我們這個世界乃是凡聖同居的光明淨域佛淨土啊!
(柳藏經于蘭若精舍2025/6/12)
上一篇:仗佛願力永歸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