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4 03:25:05鄭雅云老師

絲路之旅三:嘉裕關、張液(甘州+大佛寺)

嘉峪關有稱"天下雄關"、"邊陲鎖陰"。嘉峪關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並守之勢,壁壘森嚴,與長城連為一體,造成最強的軍事防禦體系。而嘉峪關的門臺上建有三層歇山頂式建築。它有東西兩門,西門外有一羅城,與外城南北墻相連,有"嘉峪關"門通往關外,上建嘉峪關樓。嘉峪關城墻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閘門樓共十四座,關城內建有遊擊將軍府、井亭、文昌閣、東門外建有關帝廟、牌樓、戲樓等。整個建設佈局精巧,氣勢雄渾,與遠隔萬里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是古時的防禦要塞。而現在嘉峪關也作旅遊景點之用。   
嘉峪關的歷史沿革源遠流長,文化內涵十分豐富。遠在三千年至二千五百年間的西周時期,這裏是犬戎的居地;秦、漢時由月氏、烏孫和匈奴諸少數民族所盤據。西漢王朝為了聯合月氏、烏孫,以切斷匈奴的左翼勢力,武帝曾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從而開闢了著名的「絲綢之路」,由河西走廊經中亞、西亞轉往歐洲,無意中促成了東、西文化的交流。   河西四郡一帶雖稱「走廊」,但很多地方,竟寬達一、二百里,不利防守,必須擇地建設關隘,才能有效抵禦外敵,屏障西陲。所以早在漢代,就在今石關峽口內,設有玉石障,依山憑險,加強防務;五代時又在黑山腳下,黑山湖左右的大道上建天門關,及在石關峽谷內建立石關,以控制這一帶東、西來往的要隘。可是自漢至宋,一直是「有關無城」,完全憑藉山險。及至明初,其時逃往漠北的元王室和若干部曲,改國號為韃靼,自立可汗,伺機入侵。明洪武五年,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略定河西後,即奉旨在此擇地建關設防。當其巡視至嘉峪關現址,見此地北依黑山,南憑祁連,西連戈璧沙漠,東是酒泉綠洲,兩山對峙,中為高崗,居高臨下,最利設防。於是便在崗上築土城一座,周圍二二○丈,高二丈許,有城無樓,就是現在內城的夯築部分,並在沿線百里範圍內建築墩台,深藏固閉,險峻天成,即以山命名為「嘉峪關」。
關城築向塞垣西 白草黃沙沒馬蹄 南枕祁連山積雪 東連阡陌綠成畦 胡天萬里歸華夏 邊地頻年罷鼓鼙 柔遠樓頭翹首望 左公柳可達伊犁離合悲歡演往事,戲如人生人生如戲
張液(甘州+大佛寺)